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医中药交流网 (http://www.zyzy999.com/index.asp) -- 医学常识 (http://www.zyzy999.com/list.asp?boardid=3) ---- 胆道蛔虫病 (方数:6) (http://www.zyzy999.com/dispbbs.asp?boardid=3&id=4117)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1/8/22 8:14:48 -- 胆道蛔虫病 (方数:6) 胆道蛔虫病 (方数:6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在我国农村较常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或绞痛。病人常抱腹屈膝,伏卧床上,或辗转不安,大汗淋漓,呻吟不止。有些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痛有时向肩背或腰部放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间歇期也不规则。有时一日可发作数次,也可间歇数日后又复发。绞痛发作是因蛔虫虫体刺激胆道口括约肌所致。当虫体活动暂时静止,或胆道口括约肌疲劳时,疼痛可一时缓解。如虫体全部进入胆道或深入肝内胆管时,绞痛可以减轻,或仅有轻微持续性胀痛,也可完全不痛。腹痛后不久,常出现恶心,呕吐,吐出物先为胃内容物,后可为胆汁,有30 蛔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蛔虫运动习性也会发生改变而上行至十二指肠,钻入胆道即发生胆道蛔虫病。导致蛔虫上窜钻入胆道的因素有:蛔虫寄生环境发生变化(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中上腹剑突下区突发阵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查体中上腹剑突右下方有轻度压痛,体征轻微但腹痛剧烈是本病的发病特点。近期往往曾服驱蛔虫病,多见于少年及儿童。 过去西医认为蛔虫一旦钻入胆道就不能退出或排出,所以对确诊本病的病人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率曾高达90 本病中医称为“蛔厥”,最早记载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蛔厥”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拟定了乌梅丸。《金匮要略》中载有甘草粉蜜汤一直沿用至今。( -------------------------------------------------------------------------------- 方名:清胆涤异汤【功能主治】 功能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生大黄30 【辨证加减】 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藓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临床疗效】 治疗35 【处方来源】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医院杨林。 【按语】 本方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螂、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助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 方名:巴豆方【功能主治】 功能通里攻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巴豆去壳取仁,切成米粒大小颗粒,不去油,每次150-200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76 【处方来源】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刘武荣。 【按语】 本组在服用中药巴豆、中药煎剂时加西药左旋咪唑,成人90-100 巴豆性味“辛、热,有大毒”,而蛔虫的特性是“得甘则动,得辛、热则止”,从而有较好的驱蛔作用。另外,根据巴豆的化学分析及药理研究,巴豆内含脂肪油,可使胆道口括约肌很快得到松弛,同时促使胆囊迅速排空胆汁流速加快,将蛔虫驱出胆道,加上服用清热利胆中药煎剂,可消除前者的并发症状。本组病例服用巴豆后均未见严重副作用,部分患者仅有胃部灼热感或胃内不适,轻度恶心,停药后1-3 -------------------------------------------------------------------------------- 方名:苦酒承气汤【功能主治】 功能安蛔驱蛔,理气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川朴15 【辨证加减】 呕吐者以生姜汤止呕;腹痛剧烈呕吐服药困难者,先予针刺合谷、足三里、胆囊穴,再服中药;合并胰腺炎加败酱草20 【临床疗效】 治疗20 【处方来源】 湘中医学院临床医师朱新星( 【按语】 无 -------------------------------------------------------------------------------- 方名:花椒豆油方【功能主治】 功能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生豆油560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80 【处方来源】 山东省烟台地区蓬莱县大辛店医院。 【按语】 蛔虫得辛则伏下,花椒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之功能。其成分含有挥发油,油中有异茴香醚及牻牛儿醇。对蛔虫体外试验观察表明,花椒油有明显的麻痹虫体、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的作用。豆油润下,促进胃肠蠕动,又可利胆通利腑气。( -------------------------------------------------------------------------------- 方名:茵黄汤【功能主治】 功能利胆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合并感染。 【处方组成】 茵陈500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21 【处方来源】 湖北省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按语】 急痛者剂量可酌加,以腹泻5-6 -------------------------------------------------------------------------------- 方名:鸡矢藤方【功能主治】 功能解痉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1)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61 【处方来源】 湖北广济一院急腹症研究小组( 【按语】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