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中医中药交流网 (http://www.zyzy999.com/index.asp) -- 中医瑰宝苑 (http://www.zyzy999.com/list.asp?boardid=4) ---- 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http://www.zyzy999.com/dispbbs.asp?boardid=4&id=6) |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1/2/21 10:45:58 -- 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董廷瑶----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1 10:47:15编辑过]
|
|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1/2/21 10:47:24 -- 第四卷456 中医传统,传授学生,边带边教,《内经》、《伤寒》、《金匮》、《本经》,四部经典,必须细读;各家学说,分析研究。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老师本身,以身作则,擅长本科,尽情授教,旁及其它,亦应指导。服务态度,更为重要,负起责任,悉心治疗。推己及人,以人喻我,自能端正思想,不以草率从事。昔孙思邈祝医者曰,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则医者之责,庶可尽焉。 所谓胆大,不是无原则的胆大妄为,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辨证规律和治疗规律。 在比较正确的判断之下,进行适当的大胆措施,达到治愈的目的。是必“析理详明,勿持两可”,“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对危急病人,进行抢救,不能犹豫,当机立断,大胆用药,是以“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 心细,是在大胆前提下,望闻问切,仔细研究,精密观察,慎重考虑,作出治疗方案。既要细心,才可大胆。应该想到患者疾病的进退,生命的出入,委之于医,岂可粗心大意、草菅人命乎!智圆,是随机应变之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变化很多。要从整体观点作出各种分析,结合到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期久暂,时令季节,疾病兼夹,前后过程;并能在复杂情况下,分清主次,而病变法亦变,更须灵活运用。这就是需要医者“见微知过”,活泼泼地法随机变。所谓知常达变,能神能化。 行方,这是要求医者首先端正思想,方向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只要我们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才能为病人千方百计想出办法,达到治疗要求。即使自己力不能及,亦应对病家说老实话,决不可敷衍塞责,自欺欺人。更应克服各种私心杂念和名利思想,至于吹牛撒谎,文过饰非,见上奉承,对下傲慢,这些庸俗作风,是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与人民医生应有的品质所不相容的。 以上几方面,老师恪守,学生遵教,医疗队伍必能兢兢业业,在卫生战线作出成绩,为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奋斗!九、如何对中医下一代传帮带“四害”横行10余年,中医形成了后继乏人的趋势。如果不加紧培养,再过些年,迨老一辈凋谢殆尽,那时中医不淘汰也自淘汰了。卫生当局,有鉴于斯,三令五申,作出双抢措施。既要抢救老一辈,又要抢救下一代,必使祖国医学绵亘延续,发扬广大,确系英明决策,只要我们急起直追,补牢未晚也。 目前有三支力量的提法,即中医、西医与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对中医来说,不但理论要学深学透,更重要是临床功夫。在临症实践中,认识,再认识,熟能生巧,学问无穷。 为此,作为老一辈的中医,不能不注意对下一代传、帮、带的问题。如何做好传帮带,愿就此谈个人所识。 第四卷457传。有一定的选择条件,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则不会事倍功半。任何科学,能够学有所获,既要有毅力,又要有灵机,更需端正思想,终身不懈,则很少有不能成功的道理。祖国医学有自己的独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舌脉辨证,进而至于五行辨证和方药辨证等。需谆谆传教,随时随地诱导深入,五年十年,并不为过。 帮。是帮助其不懂到懂,由浅入深。余据数十年医疗经验,再度强调临诊的“九点”:(1)明理。简单地说,把经典著作,各家学说,择其要者,逐步深入,参透其病理、方理、药理、舌脉之理,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必须扎扎实实,狠下功夫,务使巩固。 (2)识病。医之识病,犹人之识人,非一朝一夕所能洞察。必须在临床上无数次悉心观察、细研,日积月累,逐一地识别各种疾病的规律。明理而不识病,则不切实际,是一位空头理论家。 (3)辨证。临床诊病,先观其“病形”,次察其“病能”,通过其外形的表现,以测其内在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相互转化的过程。运用四诊作出诊断和治则,是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辩证法。 (4)求因。在辨证要点之下,又必须求其发病的原因。人身的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均能互相影响,病情变化亦相当复杂,在治疗上不能见症治症,不究本质,不探病因,否则会失却主次,药不及病。 (5)立法。“明理”、“识病”是反映医者在医学理论方面的修养程度;而“辨证”、“求因”则属于观察、研究、分析、综合的能力;接下去就应是采取什么方法来祛除病痛。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中医通过从外到内,见证推理,以常衡变的诊断,从而确定治疗的基本法则,这就是所说的“立法”。 (6)选方。有法必有方,古今方剂都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的总结。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要应用前人的经验理论,通过临床实践加以识别,从中增添新知识,创造新方法。选方并不是执一方以治一病,而是要深究其旨,慎思选用。因人、因时、因地明确辨证,灵活运用,方能曲尽中医之妙。 (7)配伍。中医处方大都是多味药组成,每味药的配合,有其不同意义。药物之间有主次辅佐,或制或引,以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如果把方中药物从配伍中割裂出来,单味去研究,这种做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背离祖国医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和辨证的观点。常见处方由于夹杂了不必要的一二味药,往往因牵制而失却效用。相反,运用得当,加一味或减一味,可以对某病变无效为有效。前人笔录,临床实践,确非虚妄。至于补泻同用,寒热互施,更须参透奥旨,才可大胆运用。 (8)适量。药量的重轻,确也重要。病重药轻,则药不及病,延误时机;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诛伐无过,反致益疾。一方之药,除有其配伍意义外,用量亦有一定规绳。既要分清其主次,又要适合病情。药证相当,见效可必。因疗效不高而随便递加药量,甚至超过常用极量,这是违反原则的,切须注意。 (9)知变。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常有变。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既要知其常,又应达其变。 在治疗上不仅要掌握常法,且需随机应变。所谓“因病知变,因变知治”,就是这个意思,也确是临床辨证论治中很重要的一环。 上述诸点,如能深入理解,当有一定收获。 第四卷458带。带的要点,还在于教。教有身教、言教,身教应重于言教。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下一代影响很大,所以应以身作则。病人生死,委之于医,必须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私字要少,眼光放远,推己及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切忌主观片面。 十、育儿须知世之父母,必爱子女,这是天性。出生以后,希望日长夜大,白胖健壮,多么快乐。然而爱也要有个分寸,否则就是溺爱。溺爱,反会造成多病,爱之实则害之。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生得独子独女,满心欢喜,特别宝贝,既然宝贝,就要很好护养,才能正常生长。儿科医者,应为家长出些主意,指导护养,使下一代少生疾病,对工作有利,对革命有利。提几点切合实际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古人云: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 又云: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又歌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解释:首先要明确,初生之儿,肠胃脆弱,肌肤娇嫩,在这时期,一定要护养得法。所以在饮食方面,必须适当慎重。婴幼儿的疾病,最常见的是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呼吸系病)和内伤饮食、腹泻、疳积(消化系病)。因此,做父母的最需注意这两个方面。如能明确理解,随时注意,确可使小儿不病,或少病。 为何要吃热、吃软、吃少?吃热是为帮助消化需要的热力;吃软是为容易消化;吃少是为减轻消化道的额外负担。这样能使脾胃正常运行,水谷乳食的营养物质就会吸收,从而使小儿得以生长发育;即使是先天不足的小儿,得到后天的调补,亦能健壮成长。 如果经常吃冷、吃硬、吃多,即对消化不利,这是大家都知晓的。但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且对小儿健康影响极大的,就是在啖冰饮冷方面,实在太无节制了。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 实质是损伤脾胃,不是导致呕吐泄泻,就是咳嗽气喘,频频发作。至于吃硬之不易消化,吃多之妨碍消化,都要随时加以注意。 所谓“常要三分饥与寒”者,“饥”谓节其饮食也;“寒”谓适其寒温也。是为勿令太饱太暖之意,自非不食不衣之谬说也。有一譬喻:花卉草木,施肥太过,反使枯萎,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外,频揉肚是为了帮助肠胃蠕动促使其容易消化,但手法必须轻柔;少洗澡,并不是说不要洗澡,乃是因为小儿肌腠薄弱,多洗澡则易有感邪机会。当然炎热盛夏,又当别论焉。 常见小儿之父母,唯恐儿寒,盖被过多,着衣过厚,或冬月炉炕过暖,以致小儿每易出汗;汗多亡血,而肝主血,血足则筋柔,血虚则体弱,本脏自病,常多发惊,由于汗出表虚,更易受外邪矣。所以告诫家长,勿令过暖,致汗多耗血,实可无形中减少诸多疾患,此亦治未病之旨也。 十一、小儿形色辨察体会望诊为儿科医者临床诊察中重要的关键问题,除舌诊外,兹再以察儿形色方面的体会简要分述之。 高阳生有面部形色赋,陈飞霞颇推重而分注之。夏禹铸则曰,审颜色察苗窍可知表里之寒第四卷459热虚实。此均为望诊之经验总结。 小儿之病,虽发于内,必显形于外,可从外而察知其内之著也。小儿不能自诉,即语也不确。因此,医者特别须在望诊上狠下功夫。即认真地望形色,察苗窍,从而掌握直观素材,然后结合问、闻、切,以达到对病情及病源比较全面的了解,作出正确诊断,求得治疗效果。 “望以目察”。经验丰富的儿科医者,既能看体相,又能看病相。简言之,临床上先要根据平时体质之强弱,再结合发病时病情的浅深,作出区别对待。一般说,体实者处理较易,体弱者顾虑就多。 (1)从体相来说,婴儿头角丰隆,髓海足也;脊背平满,藏府实也;腹皮宽厚,脾胃强也;耳目口鼻,七窍平正,形象全也。而脾足则肉实,肝足则筋强,肾足则骨坚,哭声清亮为肺气壮,笑音正常为心气足。他如发泽而黑,气实血足;肌肉温润,营卫调和;肾囊坚小,根株固也;溲清便滋,里气和也。上述形相,多为无病易养。反之,颅破项软,阳衰于上;小脚蹬,阴衰于下;面色白光白,青筋散露,发稀色枯,鼻孔干燥,两目细小,唇缩流涎,哭声短涩,种种不足,必多病而难养。以上为辨其寿夭之体相也。 (2)再谈病相。病相为发病时所表现的不同形症和病态。每一种病变,当其发病的过程中都有其不同的形态显露于外,医者就能从其所表现如何来分析判断其病情的进退,随机处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譬如麻疹,其发病初期,目泪汪汪,发热咳嗽,喷嚏鼻涕,虽然颇似伤风感冒,但另有特点。 即牙龈上必见红赤,间有白色乳头点,则确为麻疹已无疑义。此法比观察咽峡的科氏斑尤为便捷。其次是布点的部位如何,可知其顺逆。如果头部疹见而两颧苍白,必非顺症,就须慎重考虑了,不可因形态暂且尚安而忽略。 又如发热惊厥,为小儿所常见者。但同为惊厥,而病变不同,就须根据外部形症分析判断。 如厥时项强囟凸,应考虑脑膜炎、乙脑等分别辨治。如厥后如常,此为幼儿不耐高热,引起中枢神经的反应所致;中医认为素有风痰,受邪激发,此为发热性惊厥症,虽无大碍,但应治疗,免其再作。至于无热而厥,痰声漉漉,时发时止,发无定期,此为痰痫,治应豁痰制痫;失治则将时发不已。 再如小儿疳积,色必枯萎,体必羸瘦,食欲不振,或口馋喜嗜零食,或喜食异物,或腹满便泄,或面现虫斑,或发如枯穗,拔之即起;重则两目遮翳,或走马牙疳,那就比较难治了。 又如初生儿目黄肤黄,小溲亦黄,名曰胎黄。有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不药可愈。另有两种病理性的,其一属阻塞性黄疸,除目黄肤黄外,尚有大便色白如陶土,而无肝脾肿大;其二属溶血性黄疸,见目肤尿黄,并有贫血,可有急性发作现象,发则可见智力鲁钝。这种胎黄在治疗上较为困难。 小儿泄泻,最为常见。急性泻下多兼呕吐,每易伤津(脱水),可见眼眶凹陷,囟门低陷,哭而无泪,烦渴不安,此时病情严重,急需救治为要。另有乳儿,生后泄泻,持续三、五月不愈,但无失水现象;只见神情软慢,或眼皮下垂,他无严重变化。此往往与母乳有关,为乳母患有隐性脚气病之故。即应断奶,人工喂养,其泻可愈。 第四卷460十二、“诤医”小论医林中有人焉,处方多至20余药,用量动辄以两(30克)计,煎煮需大锅,服者若牛饮。即使胃能承受,而药已过病所。设或胃不胜药,无异戕伤胃气,促其衰竭。况且,温清补泻,无所不包,升降浮沉,淆惑莫辨;自诩面面俱到,侈谈“统筹兼顾”。究其疗效,实多浮夸。 要知四时百病,首以胃气为本,何况久病弱质,那堪药杂剂重,隐患非浅,贻害无穷。非敢妄议,乃怜苍生也。若强撰理论,以此诲人,使听者,学者茫茫。唯因方出上层,群信不疑,致中西后学,依样葫芦,竞相效尤,泛滥成风。值此药源紧张,屡见供不应求,倘更无谓浪费,需者反致匮乏。有鉴于斯,惴惴不安。此殆徐灵胎所谓“医者误人无罪论”欤?客有问曰,古之医何尝无药众量重者,子何言耶?答曰,前辈名哲,用药精简,处方清灵,每多三、五、七味,主次分明,绝不芜杂;量亦几钱数分,对症发药,效如桴鼓。至于偶有药味众多,咸为丸散合剂,日服不过数钱,乃久病缓治之法。汤液重量,则是分煎分服,自非顿饮可比。几千年来,累积经验,临床运用,较为理想。 客又问曰,发明创造,应时而生,子何迂腐乃尔?应之曰,医之有理法,犹匠之有绳墨也。 匠之巧,不能逾越其规矩;医之技,岂无一定之范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当说,以味多量重的方药治病,已经十余年了,自有一定数量的病例,应该拿出整理、总结,供大家讨论、研究。摆事实,讲道理,通过检验,得出真理,对病人有利,于后学有益。 十三、诊余絮语致理:学医首先明理,治病必须识病,辨证务需求因,然后立法选方,药物配伍,用量适宜,而病变法变,更应明晓。能掌握以上几点,虽不中亦不远焉。 求本:一病一方、一病一药,确可疗疾,但只能治正面病,而不能治反面病。换言之,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单纯性疾病,而不能解决病因掩盖着的复杂疾病。如果机械不变,就无从获效,可能会有相反作用。此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也。 正反:诸事物均可一分为二,医学上亦是如此。仅举《内经知要》所列的病机十九条,那一条不是以二点论来阐发精义。所以中医临床诊病,随时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从而治法上也就有从治、逆治之不同了。 难全:医者必曰“辨证论治”,且也必曰“治病必求于本”。但是,为什么知者往往辨证不确,论治不当,要走弯路?为什么在求本方面,有时很明显的病因摆在眼前,而不认识?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因粗枝大叶,草率从事;二因阅历有限,不能鉴别;三因师承关系,囿于一隅;四因读书不多,思路狭窄。此所以欲为求全之中医,不亦难乎。 慎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句毛主席的话,我们“要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来,去掉浓厚的盲目性”,方才不会厚古薄今,崇洋轻己,这对于发展中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源流:吾辈的一切智识,都是由实践经验而得;而一切的实践经验,又都由前人的启发而来。所以没有《内经·热论》,就没有仲景《伤寒论》,也就没有后世的温病学说。这些基本功,愿后学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务必全面掌握,方能临阵不乱。 第四卷461学医:著书者列举治愈的病案,前后有序,理法俱明,确可作为后学学习资料。然而要真正得到深刻体会,殊非在临床中亲身追随,以及接触到全过程,则很难识得个中奥妙的。 操术:读章虚谷一段自白,感慨很深。他说:“或曰,观子各篇辩论,阐发经义,反复详明,虽古名医不能过也。然子之名,不著于时,见子治病,不能即愈,得非如跛脚发师之能说不能行乎?余对曰,然也。岂不见秀才家,操笔成文,经纶满纸;及其登第,从政临民,往往手足无所措。余亦如是也。……可知明道犹易,操术为难也。”我们则谓,未有不明医理者,而能精其术也。然必须有实践才能与理论相结合耳。所以必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此之谓欤。 定识:“发热待查”,这是西医病史语。中医则不然。面对病人,俄倾之间,作出判断,便处汤剂。此时此刻,非有定识于平时,曷克有定力于片刻耶。 取舍:理化诊断,对临床上帮助很大,但当有取舍之处,不能被其框限。有时因患者本元虚弱,虽用大量抗生素药物,不能制其繁殖,反生霉菌。用中药调元培本,菌反自灭。这就是中医所谓“扶正逐邪”之法也。 十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的八纲。但八纲之外,不能忘记气血两大纲。虽然阴阳两纲中包含气血,但不如明白列出,较为醒目。 权宜:病有久暂,邪有浅深,体有强弱,年有长幼,时有四季,这些都需临症制宜,乃是古圣遗训。事实上在处理时,确有必要都应考虑进去。 惊搐:小儿之惊,其因有二,遇物触而惊者,由于外也。由于外者可静以安之,不药可愈。 因病而惊者,动于中也。动于中者,须随证而施治矣。 热病:大凡热病,都属伤寒之类,但有伤寒与温病之区别。所以先从六经分辨,再从卫气营血考虑,则自不难分清其为伤寒耶、温病耶。然必对伤寒温病下过一番功夫,才能眼明心亮。 邪正:治外感热病,中医有两条理法。一条是为病邪找出路,一条是给病人存津液。病邪初入,当汗时而汗之;邪热传里,当下时而下之;湿热阻滞,当渗利时而渗利之。这些都是给邪出路,使邪毒排除后,表里得和,津液自保。即使因病受损,病去亦可缓复。西医灭菌输液之法,亦与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有直接与间接之不同耳。 接方: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疾病也是如此,因之病变,法亦当变。陆九芝说:“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则全在接方上见本领。”此所以医者必须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也。 慎药:药物各有偏性,故有不药为中医之说。此“中”字,乃谓若用药不当反受其害不如不服,是为中庸之道也。每见个别公费劳保病人,不善自调摄以却病,但求常服补剂以强身。渠意服药总比不服为好,此真其愚不可及也。 停乳:婴儿急性泄泻,大便检验,每多脂肪球。当此时,假令不是坚嘱停奶二三天,虽有对症良药,亦不易见功。 机:小儿伏邪用药,惟宜轻清灵通之品,缓缓拨醒其气机,疏透其血络,见功较易。以其娇柔之质,非骤用重剂所能胜任也。 颈核:小儿颈下或耳前后有结核,摸之活动者,此儿禀体多弱,且内有热也。切不可作瘰疬治,须慎之戒之。如需服药,可用消结散:黄芩(酒炒)45克、炒黄连3克、山栀仁45克、象贝45克、昆布(酒洗)45克、海藻(酒洗)45克、桔梗45克、麦芽45克、元参6克、连翘6克、瞿麦6克、薄荷叶45克,共为末,日每服6克,温汤调下。 第四卷462头汗:小儿头汗,不必治也。小儿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汗为心液,心属火;头汗者心火上炎也,乃清阳发越之象,故不必救治。 自汗:小儿昼夜自汗者,气血俱热,营卫虚也。宜当归六黄汤加减主之。方用黄芪以补其卫,当归、生地以益其营,芩、连、柏以泻其气血之火,用浮小麦为引入肺以除其皮毛之热。此治诸汗之要方也。 益黄散:钱氏益黄散,余常用治脾胃虚冷而呕吐泻利者,见效迅速。但此为脾胃虚寒太甚之主剂,若云以补脾胃之虚者则误矣。前贤有云:丁香辛热助火,若火旺则土更虚。青陈皮泻肝,亦泻肺与大肠,更虚其土。故脾胃虚者,须用钱氏异功散之类为妥善焉。 马兜铃:马兜铃能涌吐,人多不知,本草书中很少记载,但黄宫绣《本草纲目》中明白指出。 故小儿肺炎以后,肺气虚耗,浊痰满壅,一二月不愈者(西医谓二肺满布湿罗音)选用青、链、红霉素不能见功,我们治以钱氏补肺阿胶散(改为汤剂),服二三剂,每有涌吐浓痰盈碗,即获见效。钱氏此方,有马兜铃、阿胶、糯米、杏仁、大力子、甘草。虽经涌吐,而有阿胶、糯米清热降气,既补肺阴,又护胃气,则浊痰蠲除,肺脏自安。所以用得其当,效真如神。 柴胡、葛根:叶天士尝谓:“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这是指夏秋暑热,不宜再予疏泄而言。而章虚谷则曰,凡温病热盛,有时因过投寒凉,遏其欲出之势,热反盛而不退者,此时应以柴葛泄邪而去热,《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理也。我们每遇此等情况,效法运用,再加辛凉清热之品,确有疗效。是则要在医者之不拘执偏见耳。 人参:人参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余在宁波时,曾治一殷商之7月小儿,因泻而脱,已弃于地,适过其门,强之进视,决其死否。按腹尚温,诊脉不得,启口观舌,则有啼声,知其虽脱未绝。余谓能亟市野山人参壹钱(5克),试之以观效否。家属售归急炖服,次日来报,儿已活矣。 再经治疗,得到回生,致谢不已。此人参活人之一事也。但服之不合其证,或不得其法,亦能害人。曾目睹于抗日前,一富孀子,年十八岁,为因出门肄业,意欲儿体健壮,将家藏壹两(50克)人参,不谙服法,一次顿服。从此胸闷烦扰,三昼夜不食不寐,焦急万分。送医院救治,知是人参关系,除补液以外,别无他法。归商于余,嘱急市生萝卜二斤(1000克),捣汁予服。连进二天,下大量宿粪后,得以解化,困顿即安,调理而愈。此又一事例也,识之以作殷鉴。 尿青:有一个3岁女孩,尿出其色如青水,着肉处即溃疡成疮。父母忧之,求治于余。余谓此肝火挟心火下灼而溃烂也。用导赤散加栀子、条芩、龙胆草、甘草梢、黄柏,5剂而安。 单方:单方验方,应用得当,确有奇效。夏秋季节,小儿患黄水疮者(俗名天泡疮),其水甚毒,蔓延遍体,日夜不安,大人亦可感染。我们用农村土方,二三天即能解决。方用鲜丝瓜叶捣汁,调六一散敷于疮面,干则再敷,毒水摄尽,其疮即平。但敷药时,不能洗浴,此为避免反复感染也。 十四、却老全形唯合道中医的抗老保健学说源远流长,富有特色,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它基本上符合科学原理,在实践中也行之有效,有很高的价值,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点滴体会。 清静养心,得神者昌。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中医的传统和特点。调摄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变动过分。《素问·疏五过论》指出:“离绝菀结,忧怨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第四卷463《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说明严重的精神变动,会导致脏腑气血的紊乱。《千金方》提出了戒十二多、宜十二少,如少怒、少忧、少悲、少思之类,即为了保持“形与神俱”,《医抄类编》所谓:“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少思并不意味着连正常的脑力活动也不能进行,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心不可无所用,非谓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就是此意。 余禀性耿直,心胸坦荡,即使偶有情绪激动,也能很快平复;平日考虑业务多,计较物质条件少。在遭到“四人帮”迫害时,因自己一生治病救人,问心无愧,精神上仍能保持稳定,这些在客观上都符合中医的精神调摄要求。 节食养脾,戒除偏嗜。饮食的调理,重点在清淡,适量,不要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味经义,一方面食谱宜广,不可挑食;另方面也说明应避免过量。《医方集解》引苏东坡《养生颂》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一点在老人尤应注意。《千金方》提倡“食欲数而少”,认为“夜饱损一日之寿”,告诫“厨膳勿使脯肉常盈”,“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是饮食不节易致腹胀食滞,妨害健康。 古人对五味有精湛的研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长有天命”。若久嗜专味,形成脏气偏胜,如嗜辛喜辣,内火较亢,易致伤阴;偏好酸味,每有嘈杂,甚则胃病;多食肥甘,易患脾瘅,发为消渴;尤其是咸味,经言多食则心气抑、脉凝涩,现在知道,过咸对心血管系统确有害处,故《千金方》提倡“常学谈食”。 酒有通脉辟秽之功,但当戒酗酒。《吕氏春秋》说:“无以烈味重酒”,《千金方》说:“多饮酒者,伤神损寿”。确实,嗜酒往往是许多疾病的起因,总以少饮不饮为宜。 余不饮酒,不抽烟;饮食较少,定时定量,选易于消化之物,炙、厚味从不多吃;冰饮之类,非盛夏不入口,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实亦伤脾,小儿、青年犹禁恣啖,何况老人。节饮食以保胃乃摄生延年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葆养精气,有赖于起居、生活习惯的调摄,《千金方》认为宜鸡鸣后起床,盥洗进食,徐步庭院,“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同时节欲也很重要,经言“入房过度则伤肾”,养生以不伤为本,老子所谓唯啬,则“莫知其极”,此即“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盖肾为先天之本,精为生命之基,若精气亏虚,肾元大伤,势必致早衰、夭亡。 《吕览》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喻,说明适当的运动十分重要。华佗亦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过劳过逸皆有害,经旨五劳所伤,既有不当久行、久立、久视,又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并提出了逸者行之,及“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对摄生延年也很重要。 余长期保持步行的习惯,借以作为一项运动,锻炼体力。在劳累时也采取静坐,作为精神的休息,不那么强调姿势、呼吸,只是排除杂念,似亦不失为简便易行的方法。 未病早防,药饵抗老。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老年气血虚衰,患病之后,易见病邪深入而变症蜂起,故应重视预防;已病之后,更应及早治疗,这是养老所不可轻忽的。《中藏经》说:“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说明用药饵培本固元,调和气血,对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但药物究属补偏救弊,不能无的放矢地乱服久服。 第四卷464余已年届九旬,体力脑力有所减退,但只在病时服药,冬令略进滋补,至今身体尚可,除临诊外,还担负单位的顾问工作,从事著述和讲学,且有不少社会活动。所以能够如此,是日常生活有合于养生之道也。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经验方 一、董氏治疳三验方甲方 组成:煨三棱、煨莪术、炙蟾皮、炒青皮、陈皮、广木香、醋炒五谷虫、胡连、佛手柑、焦山楂、炒莱菔子。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积已成,毛发枯萎,口气臭浊,饮食异常,针挑四缝穴有粘液可见,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者。本方以消为主。 乙方 组成: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清甘草、陈皮、炒青皮、醋炒五谷虫、煨三棱、煨莪术、炒神曲。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证而体质较弱,或服甲方后疳积渐化而现脾虚患儿,为半补半消之剂。 丙方 组成: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清甘草。 用法:水煎2剂,分次饮服。 适应证:疳病渐趋恢复,苔化薄润,胃气已动,以调补为主,参以少量消导之品。 二、厌食灵 组成:桂枝、炒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太子参、陈皮、谷芽、麦芽、山楂等制成口服液。 用法:每次服1支,每日3次。 适应证:小儿厌食,面白光少华,自汗盗汗,睡时露睛,苔润脉弱腹软无积患儿。 三、董氏定惊丸 组成:天麻、全蝎、胆星、僵蚕、白附子、赭石、乳香、龙齿、钩藤、麝香、冰片,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吞服3克,每日2次,1月为1疗程。 适应证:小儿高热性惊厥。 第四卷465四、熊麝散 组成:熊胆009~03克,麝香003~005克,为散化服。 用法:每次吞服06克。 适应证:抢救腺病毒肺炎高热惊风,有“开关夺路”之功。 (王庆其编)第四卷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