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园医话yi 罗止园 著 张绍舜郭柳霞点校
-------------------------------------------------------------------------------- 内容提要 罗止园(1879—1953)名文杰,字亦才,又号末若。山东德州人。近代医学家、画家。幼习儒,兼好医学、绘画。1907年中医宫考试合格,录为北洋陆军第五镇军医,后曾任军政职务。1926年退隐后定居北京,以行医、鬻画为生。学医初受业子章丘邵敬甫,专务中医,后又从姜子全、丁福保学习西医,1938年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建国后曾参与组织北京市中医学会。行医中西法并用,重视中医理论,不拘旧说,每多新见。著有《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备录五十馀年临证医案及治疗心得。于绘画亦有造诣,1935年曾任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且精版本目录之学。 生理学合参卷—我们这个人,是怎么样能活着呢?他全身的器官,是怎么个样子呢?讲这个道理的书,西医学叫做生理,中医叫做《内经》、《难经》。可是中医缺乏解剖学,所以它那书上说的话,多有不对的。然经过数千年的研究和理想,它那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理论,也真能发明了人类的生活原理。我们研讨医理,如能切实的把中西医的生理学,.平心静气地参照一下子,取其可取,而弃其可弃,那自然是医学的一个大进步了。现在我把中西医的生理学,简单说一说,这是为初学医的立论,所以非常浅显,欲求深造,当然以此为初步了。 一、西医生理学脑脑子分大脑、小脑二部,大脑主知觉,比如痛啦痒啦,一有刺激,它就能知道。小脑主运动,比如手足的运动,身体的运转,全是小脑的机能,大脑的位置在头前,小脑的位置在头后。小脑之下,紧接着就是延髓,在人之脖项后面。主管着呼吸及脑与脊髓之传达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地方。延髓之下就接着脊髓,系在人之脊骨内包藏着。它能受脑的命令,运动全身,并能传达全身的知觉,到了脑子里,叫它知晓,所谓反射作用是也。人身上无有一处无神经系的,好比电线一样,它的总机关,就是脑子、延髓、脊髓,所以这三种东西,是全身神经系的根本。 血液血液是养人的要素,好比人是一个花草,血液就是它的汁水。若是有一枝一叶,汁水于了,这一枝一叶,马上就要出毛病。若是全身的汁水干了,这花草就会死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血脉一不流通,马上就不行啊!血之来源,是从吾人所饮食的东西造成的。因此欲讲血之来源,不得不连同肠胃的生理,大概说一说。凡吾人当食物之时,必与口内之唾液混合,此液为亚尔加里性作用,可变化淀粉质而为糖分。到了胃内,复有胃液作用,胃液的成份,为盐酸与配普新。其中的盐酸,能溶解蛋白质,变为配普新。(小肠之经过颇长,是为吸收之主部,且肠壁具有绒毛及皱壁。故收缩时能将乳糜等管压迫,使乳糜向乳糜管内输送,大肠亦有吸收机能。)凡食由胃入十二指肠,此时即有肠液、膵液、胆汁为消化作用。因唾液、胃液之作用,只能化淀粉质及蛋白质,而不能化脂肪及其它物质,肠之粘膜及膵(胰腺的旧称)分泌汁液,能破碎脂肪球为小分子。胆汁可化胃不能消化之物,且能使消化之物,变为透明体至肠内由粘膜之毛细血管吸收,渐渐汇集于门静脉,入肝脏,造成血液。(肝脏能分泌胆汁,制造肝糖,又能提净血液中之毒质,使已成乳糜佯之血液,化为赤色,而入于心脏。)肝为人身造血机关,凡食物由乳糜管集合入门脉,再由门脉入肝脏,再由肝脏毛细管,通过之际,受肝细胞作用(肝脏含有多量之铁)即变为红色血液。从肝静脉至下大静脉放流而至心脏。(肝脏能将食物化为洁净之血液,故食物若含毒质,到此则能滤清将毒汁送回胆囊。)由肠壁吸收之营养质,其输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门脉经肝脏入大静脉中以达于心脏;一经肠淋巴管,汇集于胸管,混入血液中,以达于心脏。(水盐类糖分及蛋白质,由门脉输送之,脂肪类则由肠淋巴管输送之。)血之周流全身,系由心脏左边(左心室,发出来,先入大动脉。动脉血是鲜红的,等着周遍全身,血的功用就乏了,好象已经烧残的煤炭,火力是不中用了。此时的血已经到了极细的动脉毛细血管(乎足指尖,的尖端。由此尖端,就过入静脉毛细血管中,渐渐往回流,又总汇到大静脉血管。所以,静脉血管又叫做回血管。此时的血,全成了暗紫色,即由此静脉而回到心脏的右半边内(右心房之内),这就叫做大循环。血既回到了心的右边(右心房、,再由右边出来,流到肺动脉血管里头去。此时血皆废料,色皆暗紫。血既到了肺中,就利用肺的呼吸,呼出碳气,吸入氧气,自然把废料排出去,又添上新料(氧气)。又成了鲜红的有用之血了,于是乎再由肺静脉管,回到了心脏的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而后再周流全身,这就叫做肺循环。(中医书说营卫交会于手太阴肺,即是说的血由心脏至肺脏循环的道理,此种研究,中西竞能相合,互证自明。)心脏的机能,系左右收缩和开张,它能叫血液从一边收进来,一边喷出去,好象人握拳一样,一紧一松,好象一个吸水筒,一边吸,一边喷。 人之一生,一时也不能停止,若是心脏一停止,血就不流动,人也就死;了。所以心脏是人全身的主宰,脑子神经虽灵;若是离了血之荣养,也是不中用的。 血的用处最大:1.可以滋养全身。2,可以发热力,温暖身体。3,可以抵抗病毒。4.凡人之一切生活现象,全仗着它的作用。 血有赤血球、白血球,混合在一起。可是白血球可以自由出入于血管壁,所以身体无论何部,有了异状,例如病菌侵入,白血球就去包围它,与它抵抗,非把它排除去了不可,若是抵抗不了,白血球受了伤,那么人也就觉着受不了病之缠绕了。中医说血为营,气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正是这个道理,可以细参。(血为营,不是说营就是血的代名词,气为卫,也不是说卫就是气的代名词。此二字乃指气血以外之脂肪而言,因为此物在脉中脉外与气血同行,有微妙的关系故也。)皮肤人身上第一层皮名表皮,这个表皮,无神经,刺之也不痛(俗称油皮)。第二层名真皮,这个皮内有神经,有血管,所以刺之觉疼,破了就出血,又有汗腺,所以身上热度太高了,它就出汗,排出废物,可以放散体温。又有皮脂腺,可以时常出油,保护皮肤,又有毛囊,消化器消化器可分为五部:1.口腔。2,咽喉。3.食道。4,胃。5.肠。兹将胃和肠的生理,大概说一说。 胃之上口名贲门,下口名幽门,幽门紧接着十二指肠。胃里头有一种液体,所以消化食物用的叫做胃液,是合百弗圣游离盐酸及水所成的。 肠之构造,和胃是一样的,由三膜而成。其外层为浆液膜,中层为筋织膜,内层为粘膜。粘膜又有很多的绒毛和小腺,所以能吸收食物之精华,血液来源之第一步也。肠的上部名十二脂肠(近接胃之下口),再下则名小肠,再下则名大肠,(大肠和小肠接连的地方有一小突起,名曰盲肠。它的位置正当着吾人之右少腹下部,即右肠窝,所以盲肠痛最易诊断。又回肠、盲肠办所以防食物逆流于小肠者。)再下则名直肠,再下则名肛门。 我们吃的东西,无论软硬,皆在口内先嚼碎,和唾涎混合咽下。到了胃里,胃液就分泌出来,胃筋也蠕动起来,两三点钟的工夫,就把食物消化成糜粥的样子,然后由幽门送入十二指肠,再由十二脂肠到小肠。经过睁液、胆汁、肠液的化合,把糜粥样的东西,化成乳糜,然后由肠内之粘膜吸收,分别运入乳糜管及淋巴管内(食物在小肠内吸收最多)。这时候消化不了的东西,就由小肠再下,经过盲肠办,借着肠蠕动的力量,而入于大肠。食物在大肠内尚有一部分能吸收,此后再残留下的渣滓,就完全成了废料,水分也少了,渐渐的成为固质,由肛门排泻出去,所谓粪便是也。 循环器循环器即前讲之血液,参看自明。 呼吸器呼吸器人何以能呼吸,固然是呼吸神经的作用,然呼吸的器官,可不是只依赖呼吸神经这一样,所以肺,及肋间筋、横膈膜,必须略讲一讲。 1.肺脏在人之胸间,由左右二部而成,包被于心脏。由大气管而至气管枝,愈分管愈细,到尽头为盲管‘不透气)。凡人之呼吸即借着胸廓的一张一弛,而肺.就活动起来了,吐故纳新,与心脏的活动相辅而行。西医说,成人一分钟,凡呼吸十九次。中医说,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是相合的。 2.肋间筋分内外两层,它的生理,是彼此反对的。它的外层能将肋骨(俗名肋条骨)举上,使胸廓扩大。内层能将肋骨牵下,使胸廓缩小。所以这样一上一下才能让肺脏容易活动,而营呼吸的工作。 3,横膈膜横亘于肺之下方,平时穹窿凸于上,若收缩时,则凹下,而增加胸廓之深。横膈膜与肋间筋之一张一弛,是呼吸运动的一定之动作,它与肺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肺呼吸,也叫外呼吸,因身体内不断的摄取空气中之酸素,又不断的将体内由酸化分解,所生之碳酸及水蒸气,向空气中排出,此机能叫做外呼吸。 组织呼吸也叫内呼吸,与外呼吸之气体交换作用正相反。何以呢?因为人身上诸组织由血液中赤血球取出酸素,因此而起燃烧作用。消费酸素,发生碳酸,再送回于血液,这就叫内呼吸。因此而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成了暗紫色。 皮肤呼吸,也叫作不感性呼吸,是由人周身上之皮肤(毛孔,排泻少量之碳酸,且能摄取少量之酸素。但于发汗时,则其排泻与摄取之量增加。(光绪三十三年,余应陆军部检阅军医考试,论病者发热恶寒之原理。余曾以中医肺主皮毛之说与此理互相阐明,是时中医之有西医知识者尚少,故得上考与五镇正医官陆叔丞君同列(九十五分)前茅,虽浅陋答案不足以质高明,然回忆当年,弥觉趣味横生也。)人体温度,平均为摄氏表(检温器)三十六度半。脉搏,一分间(成年人)约七八十动,小孩较快。若按中医说,脉是一息四、五至的为无病。若是太快,就是热,太慢就是寒,若太无力,就是虚,有力就是实。(此应参看脉学。)排泻器排泻器将体内之废物,放送于体外,就叫作排泻。这一类器官,就叫作排泻器。?这一类的器官,约分三种,即1.肺脏,2.皮肤,3.泌尿器。一二两项,前已说明,兹再略谈谈泌尿器,因为泌尿器是专营此排泻的啊(消化器参照)。 泌尿器分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①肾脏(俗称腰子)肾脏系两个,蚕豆状,相对位于上部腰椎之左右两侧。它的凹部,叫作肾盂。肾内通过动脉和静脉,好比一个滤斗一样。肾内有很多的细尿管,总归二个大输尿管,它能把人身上无用的水及血中的废物,由此处滤出,送于输尿管,而达于膀胱,再由尿道排泻于体外,所谓尿是也。 ②膀胱膀胱有三口,其二口通左右二输尿管,其一口通尿道。膀胱接尿道处,有括约肌环绕之,以资启闭,而司排泻尿液。中医书谓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一由于缺乏解剖,二由于专讲无形的气化。虽然是错误,可是它那消息阴阳的道理,是极其微妙,不可不知。 神经系神经系(已详前论脑)五官器五官器分五种,略述于下:1,触觉器皮肤内有神经,所以一触外物,它就能报告给脑子,而能知其何如。 2.嗅觉器鼻内粘膜有多数之嗅神经,所以外界香臭,一入鼻内,既能知之。 3,味觉器舌内含有多数之舌咽神经,故食物入口,而能辨别其何味也。 4.视觉器眼球内含视神经,故一遇外界之物映入,既能知之。眼球又有虹彩,能令昵孔散大或缩小。 5,听觉器耳之极深处,有听神经,故外音送入鼓膜,就可以次传到听神经,而知之也。 生殖器生殖器(从略)西医讲的生理,非常详细,除以上诸器官外,尚有细胞、组织、骨骼、筋肉、腺、办膜、体温等重要生理,必须详参。本篇限于篇幅,只讲大概,简略太甚,不足以言医学也。 二、中医生理学中医讲的生理,是以五脏六腑相分配的。讲中医的医理,总离不了阴阳二字。这两个字,含有微妙的至理,万不可加以怀疑。 它说五脏者所以存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大意是说人之生理,有脏以为体,就有俯以为用。脏之气行于腑,腑之精输于脏,二者相合,而后成功,脏之性宜藏,腑之性宜通,又以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而一脏一腑之中,又各有其阴阳,脏腑阴阳,相互相生之理,分晰至微。我觉着它与科学的说法,相辅而行,而且有其不可思议的真理。或者现在科学,尚未到了这个地步,也未可知。这是我四十多年反复试验的所得,不过不可因著阴阳二字,越弄越玄虚罢?了。看中医书要有精锐鉴别的眼光,抉择出它那道理的奥妙,抛弃它那说法的错误,把历代医籍的精华,从实验运用到西医的科学说法之内,那是再好不过的,千万不可胡扯乱拉,妄说中医的这个就是西医的那个,那就糟了。尤其不可先入为主,自讳其短,必须实实在在的体验出来。中医的那一种说法,实在超过于科学的西医,并且可以把西医的说法,来证明中医那一点的错误,这才可以于医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贡献。不但不可尽信中医书,也不可尽信西医书,盖是医之一道,到现在并未到了很完全的地步,所以世界上有好多因病身死的人,这就是一个中西医均未完善的大铁证。可是这种中西合参的办法,谈何容易?我从十七八岁,就喜欢研究中医学,到了二十岁,就学了西医,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在这四十余年之间,经过种种的试验和比较,到现在似乎对中西医有了一点真认识。然而绝不是自以为到此境地,这就是完善。不过略略开出一些门径,现在仍是努力往前改进,更希望与余同好者,共同努力往前进。大家把这一种学问,共同发明到毫无缺陷的那一个境地,成为世界上的一个独立的医学,永远革除中西医的名称,那就好了。现在我再把中医说的五脏六腑的概要,讲一讲。 中医以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兹分述如下:五脏(一)心(心包络附)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谓之君火(属阳),又云,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将上薰心肺。又云其中(心)有窍,以导引天真主气。又云心主血脉,又云其液为汗。 中医说心脏主血,是对的。可是若说它是君主,是能出神明,说它是君火,又能导引天真,且是为汗的来源。这些说法,猛一看似乎太玄虚,其实呢,是与西医的说法息息相通,且觉着有些很圆通的道理。我先把这道理说一说,心脏若一停止,周身的血脉,就立时全停了,人就死了。这是何等的一个主要机关呢!若说神明,这两个字,简直的就是脑子和神经的代名词,你想一想,若是心血发生了毛病,比方热度太高了,或是血内有了毒,马上它那脑子的作用,就会出了变象,轻则觉着头晕心跳,重了就可以神昏谵语,寻衣摸床,也许疯疯颠颠,精神失常。若是心脏弱了,马上人就缺乏精神,或者成天家头晕眼黑,神识不清,惊悸善忘,嗜睡或失眠,起了种种神经衰弱的状态,这就是君主失其权能,天真神明,受其影响的一个证明。总而言之,脑子神经,全赖血来养着它,它若是不受心血的影响,绝对不会单独有作用的。至于说汗为心液,是君火,更是有着它的微妙道理。何以呢?人全知道出汗是有汗腺的,可是汗腺何以能发汗?1,由于外围之温度亢进。2.血液中水分增多,3,心脏及血管机能旺盛,4.服发汗药,5.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汗腺神经亦得逞其作用(例如虚汗,。这样看来,若把心离开了,这汗是不能出来的。所以西药里头的退热药(例如阿斯匹林等),其副作用为发汗过多,往往骤然能叫心脏停止,害了人的性命。而中药里的发汗药(例如冧黄),也往往闹得人大汗不止(汗脱),也就是心脏受了汗的大泻漏,而无力供给的道理。所以说汗为心液,是一点也不错的。至于君火二字,本是对相火说的,简单说一句,就是人身上的热力、张力,全凭着心血来酝酿的。若离开了心血,热力和张力,也就完了,人身上也就不温暖了。所以君火这二字,并无不合,简直的就可作为“温源”二字讲,那有什么玄虚呢?(二)肝经云,悲怒气郁则伤肝。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曰肝者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遂生生之气。滑氏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 中医说肝主血是对的,血若不经肝脏的滤清,如何能有血的功用呢?此脏既为造血之总枢,那么人身上已经造成血之原料(乳糜),,归总全集合到门脉里,门脉即食物精华入肝之总管。血之前身,即是乳糜。若是一经悲怒气郁,一定影响到神经,它那一切无数的毛细乳糜管,马上就要失其平衡,那一边由肝脏送入心脏的血液,也就不甚顺序。肝脏里,此时停留了好多的血,它那滤血的机能,也就疲乏了,神经受了这种影响,所谓疲极之本。所以人就觉着不舒服,容易不喜欢,越郁越厉害,就要发生疼痛(胁疼胀最多),头晕目眩,甚则全身抽搐,于是有肝风、肝气、肝火等等的病名。若再加重,积久不流通,它那停滞的血液,越聚越多,越多越浓,全身血管停滞,神经失其滋养,所谓真水不能涵濡真气,不能遂其生生之气,于是乎干燥,结果阴气吸收不住阳气,所谓龙雷之火,炎炎上升,就有暴厥(不省人事)、卒中(内风眩动,角弓反张)、中风半身不遂等等的现象(脑充血、脑出血),那就更厉害了。中医说肝在左边,那是不对的。可是滑氏说其治在左,是一点也不错。因为肝气病,十之八九,总是左胁下先不舒服,经过多年的医生们,当然不能否认此说的。总而言之,肝脏因为是造血的总枢钮,它的构造曲折太多,不比心脏直出直入的,血流容易,所以最忌不流通。所以说肝脏易郁,不宜遏抑。中医说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疲极之木(中医以肝属木,从中变火(即血变浓),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又说是木宜条达,肝主疏泄,皆得治肝之妙谛。这全是我由实验而后敢信的话,一点也不错的。 (三)脾中医书说脾与胃同膜,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又谓脾主肌肉,又谓脾主消化,又谓睥为湿土,又谓谷在胃中,赖脾土之湿,蒸布津液以濡之,然后腐变,故胃者脾之腑也。又曰脾统血,又曰饮食劳倦则伤睥,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总而言之,中医是说脾是助胃之消化的,它得了相火的热气(人身上的温热全赖此物与心之君火同参),才能蒸发消化,好比一个做饭的锅底一样,若是相火不足,或是受了湿气,睥恶湿,它就睥阳下陷(就是脾无热力扶助因而衰弱)了。无热力助消化了,所以就有完谷不化,不思饮食,泄泻衰弱,四肢浮肿等等的病象。但是中医论睥,是包括着膵脏说的。它那说法,虽然不能与西医吻合,可是它那脾胃相连的道理,确乎是说的睁液入十二指肠,来营消化的道理。比方膵液不充足,一定消化发生了障碍,那就叫作睥虚。中医说胃宜降、脾宜升的道理,大约是指膵液输入而言。至于脾脏有生白血球的机能(白血球亦在睥中崩坏,,中医书是未说过的,可是白血球过多症,它那症候之最著者,即为肿胀,其它的现象,就是脾脏肿大,就是中医所谓脾积疟母之类,其余的现象,也离不了腹水、浮肿、小便短少等等的病症。所以中医治脾虚,以李东垣补中益气的说法,最为可取(实验有效)。可见中医的论脾,是连瞬合在一起说,它那睥阳不升,胃失运化及饮食劳倦则伤脾等说,就是膵液缺乏的道理。 它那脾统血,脾恶湿,肿满属脾的说法,恐怕就是白血球过多的道理。它说的睥与胃同膜,这个膜字,恐怕就是说的晔脏。而其治脾治肿胀的理论与药品,更是的确有效的。 (四)肺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又云,肺与大肠相表里。又云,五脏惟肺居上,破碎尚能生活,其他各脏,破则人死,不能修补。又云,诸气脸郁,皆属于肺。又云,肺主皮毛。总而言之,中医说肺主人身之气,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与西医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说法,完全相合。并且说肺主人身之气,上下升降,无处不到,它能把清气升上来,把浊气降下去,这就是呼出碳气,吸入氧气的道理,所以人能得到太太平平的清醒。若是肺出了毛病,尽不到它的责任,那么人身上的气,就清浊不分了。此说乍一看,好象与西医说不同,其实中医说的肺主皮毛,当时已经参透了西医皮肤呼吸的道理。所以说全身的气与外间周围的气,“只是一个内外流通毫无间断,并不是肺气只由口鼻呼吸。它那周身的呼吸,完全依赖着肺之活动而营其工作。比方身子一着凉,马上全身毛孔一收缩,内外就不能透气了,这个时候,肺就受了影响,就要咳、喘,鼻子就要不通气,浑身就要觉着害冷‘恶寒,,内里的热气(体温)透不出来,越积越热,所以越觉害冷,身上的热度,是越积越高。这个热太多了,就把血管和神经蒸的不好过,所以攻的头胀、头痛、项强、身疼,这就叫作外感,这就叫表证(实证)。若是用药把毛孔治开(发散),好比就象开了好多的小门一样,一霎时,内外空气一透彻,肺得其所,如同解了束缚,以上诸症,马上就好了。可见中医这肺主皮毛之说,是微妙之至了。 还有清浊升降的道理,中医是说人受谷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血生于心,卫气统于肺。又说是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看这几句话,就知道中医说肺能将清气升上宋,将浊气降下去(所谓清肃之令),使人身上得到很顺序的生机,以养其生命。这个道理,无疑的就是以清浊二宇,吻合于碳气、氧气之说,它这种理想,完全与西医的组织呼吸(内呼吸,之说相合。不过科学的说法,较为确实罢了。西医说,内呼吸是与外呼吸之气体交换作用正相反(外呼吸是吐故纳新),内呼吸是将毛细管血中之酸素(即氧气)搬出来,赋予各组织,因此而生燃烧“体温”,(组织就是中医说的—一三焦一类的网膜),又将组织中燃烧后无用的碳酸(即碳气)复送于血中,由内呼吸使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简言之,就是把血管里头的清气弄出来,接济组织的消耗,又把组织内由消耗剩下的渣滓(即浊气,送回血管中,叫它入于静脉,还流于心脏,再由肺循环排出于体外。这是什么道理呢?盖是人之一身,全体内外,无一处不抑仗着血来滋养它,而血之所以能源源接济,绝不亏乏的原因,除了食物的精华,直接化成血液外,其唯一的原料,就是仗着吸入的氧气(清气)。若是氧气吸的不充分,碳气(浊气)排泄的不干净,那么全体上下内外,马上就要发生病象的。它那体温,过剩了也不好(中医所谓热),不足了也不好(中医所谓寒)。所以中医说,肺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这句话,就是说的肺之动作,关系全身的呼吸,并非玄虚空洞的揣拟,若是肺脏动作出了毛病,那么内呼吸及皮肤呼吸,全要受了影响,岂不是清浊升降,失了轨道的一个铁证吗?它那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更觉圆通微妙。若不多读书不求甚解的,一定觉着如此来讲肺的作用,未免离奇。我在三十年前,亦曾反对此说,认为毫无道理,有一年我治了一个喘症,才恍然这个说法,是真有道理的。(此症系喘满的很厉害,经过若干医生,中医最有见地的,是断为肺实作喘,用药均是泻肺气,然无效。西医是注射的止喘药,然止住喘以后,更觉痛苦,病者已经危殆。余用的药,并未治肺,只用人工盐泻之,大便通利后,喘骤止,一剂而愈,并未棘手。此症病者系唐姓,住北锣鼓巷,由余友诸有鹤君介绍。)以后凡关肺之疾患(例如肺炎),我多注意于肠,获放良多,这盖是肺之血管循环,隐然与乳糜管、淋巴管有直接的关系(比方治流水,大河一通畅,一切距离极远的小水沟也就同时畅流了。),而肠内容物,即是血液和淋巴液的前提,所以肺里有病,尤其是实证,而在肠之生理上着想,真是釜底抽薪,根本治疗的好法子。因此我才明白经旨,所谓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的精义。盖中医主张脏啼互相为用,实有至理,所以一治大肠,而肺病立愈,这个道理是值得研究的。 (五)肾经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又云肾为水脏。 按肾脏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机能,并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机能。所以,此脏若是失其作用,则血之通过,不能滤净,周身必受其影响。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脏有病或膀胱之失运而起,全身日见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肾脏炎、肾盂炎、尿毒症、血尿、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现象,就是中医说的水肿、小便短赤、小便混浊、及一切尿之变象,身体衰弱、精神不安、或则发热、面目黧黑枯槁,这全是中医所谓肾经病的样子,与西医说法,大致相合,可是中医只说肾合膀胱,而未说肾之输尿有两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医书上说的“五脏”,本编所引用的中医说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与西医之说相合。这种合拢起来讲中西医的生理学,似乎尚非胡扯乱拉,恐怕内中真有抉出这两种学问的精义的地方,也未可知。现在我再把中医讲的“六腑”说一说。 六腑六腑,中医以(一)胃,(二)大小肠,(三)胆,(四)膀胱,(五)命门(三焦附),(六)心包络(膻中附),为六腑,兹分述于下:(一)胃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又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又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以上诸说,总不外乎胃主腐熟五谷的道理。与西医之说吻合,不过中医无胃液之说,其论胃之妙用,多连脾(中医言睥包括胰脏在内)而言。所以二者总以连带讲述为宜。盖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气宜升(所谓健睥),胃气宜降(所谓胃以通为补也),张仲景治伤寒的三承气汤(就是泻药),叫作急下存津,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着好多腐败东西,免去它在肠胃内作祟,所以把它泻下来。再轻一点的胃病,也是注意这种见解,所以又有胃柔润,以通为补的说法,就是缓缓的叫它往下运动,不愿大泻的说法,这与西医的清凉药、缓泻药,用意相同,这全是偏于实证的治法。若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全然用着大补的药品,来治睥胃,这就是治的脾胃的虚证,较之西医的治法,圆妙的多。中医是主张脾脏之阳(就是热气,,若是不能上升,蒸动胃气,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些补药,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总一句来说,就是胃宜下降,脾宜上升,这就是最可信的经旨。 (二)大小肠经云,小肠者受盛(音成)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按中医书,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名曰幽门,而无十二指肠之名。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曰阑门,亦无盲肠之名,此是中医的解剖未精的缘故,无庸讳言。然中医对于大小肠之生理,则言之甚详。其言小肠为心之腑一语,即是说的小肠对于食物吸收后,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以入于心脏(参看前章肺之生理)之理。中医说小肠所受盛者,只是食物。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内,皆化为液,以出于油膜(此指中焦说),此油暎二字,即-西医书之乳糜淋巴等组织。不过中医书分不清楚这种东西的构造,可是早巳参透了食物变成血液的道路(由肠壁吸收之营养质,其输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门脉经肝脏,以达于心脏,一经肠淋巴管,及胸管,混入血液中,以达于心脏,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即中医所称之“营”是也。)所以它说小肠能化物,化物就是指着气血这两种东西说。至于气的化出,中医是离不了三焦的说法。而肠子周围的东西,统统名为三焦。这个道理,我在后边三焦节下,叙述之。食物在小肠,吸收去的成分极多,到了大肠,吸收力就少了。可是大肠能特别吸收水分,使粪便浓厚,所以中医书说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这三个宇,就是说由小肠送来的东西,到了大肠,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到了此处,就变为糟粕而出。其言大肠为肺之腑一语,就是说的大肠何以能传导,必赖肺气下达,它才能致其功用。若是肺气闭塞住,不甚活泼(例如表实及里热等),那么它那传导(道与导同)的力量,也就小了。这个说法,也与血之运行有极微妙的关系,参看上节肺之生理就明白了。所以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这两句的经旨,乍一看好象荒谬之至,我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而且与西医的说法,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