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由來 -------------------------------------------------------------------------------- 一字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雄黃、細辛、川烏頭為末,薑汁或清茶調服。用於風寒之邪侵襲頭部所致之頭痛經久不癒,時發時止的頭風症。有袪風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時服藥時用漢代五銖錢幣炒取藥末,填去一字之量。風中雄黃辛溫解毒;細辛袪風止痛;川烏頭溫經止痛。三藥相合,有袪風止痛,溫經散寒等作用。服後可使風寒去而頭痛止。因方中諸藥皆為有毒辛溫之品,故服用量不宜過大,每用「一字」(約相當於今 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礬、五味子、黃柏、輕粉諸藥組成,共研細末,用生豬油調成軟膏,或用清油調擦患處。用於治療小兒遍身生瘡、潰爛、燥痛,膿汁不下等症。有清熱敗毒,排膿斂瘡之功。 「一抹」,這裏指用法,是將藥膏塗抹患處;「金」是言方中有紅丹、硫黃、赤石脂、黃柏等藥,研細後顏色呈金黃,酷似古代作貨幣使用的黃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療皮膚瘡瘍恨快就能見效,「金」喻貴重之義,故名曰「一抹金」。 一貫煎 出處:《柳州醫話》 本方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諸藥組成。用於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弦虛;及疝氣瘕聚等症。有滋養肝腎、疏肝理氣之功。 「一貫」,「即以一理貫串於事物之中」。(《辭源》)《論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貫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藥川楝子以調肝木之橫逆,配入大隊養陰藥之中,寓疏於補,肝腎同治,是滋陰養肝,疏肝開鬱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腎同源的醫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機。魏玉磺認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貫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療多種肝病,故名「一貫煎」。 一捻金 出處:《古金醫鑒》 本方由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下。用於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痰涎壅盛、內熱積滯、停食停乳、肚腹膨脹、一思飲食、二便不利等症。有消積化痰、通腸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兒一捻金」。小兒體質嬌嫩,臟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風痰外感咳嗽,又療內傷腹脹納差,內外通治,實為醫小兒疾病萬全之方。「一捻」者,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漢五銖錢淹沒一字的藥量),謂份量很輕;「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貴重。有只用少量藥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二至丸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旱蓮草、女貞子兩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等症。有滋陰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兩個節氣。旱蓮草為草本植物,盛夏時莖葉繁茂,葉黑汁足,所以夏至日採集最佳;女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實熟透,味全氣厚,所以這時採集為佳。《醫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 .... 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為膏,和前藥為丸,」。本方以二藥採集時間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補益肝腎,從而使陰寫充足而虛火自平。 二仙湯 出處:《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等六味藥物所組成。用於治療更年期綜合症、高血壓、閉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見有腎陰、陽不足,而虛火上炎者。有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理衝任之功效。 更年期綜合症,中醫認為是腎氣衰、天癸竭,衝任虛損所致。 本方有溫補腎陽、滋養腎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調理衝任之當歸、巴戟天;瀉腎火之知母、黃柏,故而效果可靠。「二仙」,即本方有仙茅、仙靈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稱)兩藥,並以其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運用之後,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二妙散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蒼朮兩味藥物所組成。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等症,有清熱燥濕之功。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的痿證。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燥濕,為治陰分之濕熱痿證的妙藥。藥僅兩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濕熱,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濕熱,利筋絡。本方若加檳榔名「三妙散」,外用臍部濕癬,有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二陳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薑、烏梅等組成。用於濕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脹滿,噁心嘔吐,頭眩心悸,脈滑等症。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為治濕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證的基礎方。方中半夏、陳皮,屬於「六陳」之一,以儲存陳久者入藥為佳。所謂「六陳」,《珍珠囊藥性賦》有歌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與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吳儀洛云:「《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成方切用》)其命名意義皆在於此。 本方加枳實、砂仁名枳砂二陳湯,治濕熱生痰;加枳殼、桔梗,名枳桔二陳湯,治小兒停飲,嘔吐痰涎等症。 十灰散 出處:《十藥神書》 本方由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諸藥組成。用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嘔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有涼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藥物,均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為散備用。《十藥神書?序》云:「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定理也。」用藕汁或籮蔔汁磨京墨調服,其意亦在增強清熱降氣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藥燒灰存性為末,鋪地出火氣,童便酒水隨引。黑為水之色,紅見黑即止,水勝火之義也,故燒灰取黑。」(《血證論》)本方對肝胃火盛,損傷血絡,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出血證,效果甚好。其藥燒炭存性用,可以加強收斂止血作用。故以其炮製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十棗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棗三藥為末,用大棗煎湯沖服。用於懸飲、脅下有水氣,以致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者;也常用於腹脹水腫之實證。有攻逐水飲之功。 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藥,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藥之毒,防止或減輕藥後反應,達到寓攻於補、下不傷正之目的。《醫方論》:云「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方名「十棗」者,一是說明方中藥大棗十枚;二是強調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 -- 病方證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十香返魂丹 出處:《春腳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訶子肉、僵蠶、鬱金、天麻、礞石、瓜蔞仁、蓮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黃、蘇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藥組成,白蜜為丸,金箔為衣。用於痰厥中風、口眼窩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或諸風狂死,神昏厥逆語言狂亂,哭笑失常等症。有驅風開竅,解鬱除煩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溫開竅醒神之十餘種「香」命名之藥物,用於可使神昏危重之症即刻復蘇,故而稱為「十香返魂丹」。 七氣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製半夏、茯苓、厚朴、紫蘇葉,加生薑、大棗等組成。用於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狀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嚥不下,或中脘痞滿,上氣喘急,嘔逆噁心等症。有行氣開鬱,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七情鬱結所致之梅核氣的常用方。諸藥配合,可使氣機舒暢,鬱結得解,痰喘消除,嘔噁平息。由於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驚、憂七情不調所致之氣鬱症,故稱「七氣湯」。又因用四種藥物治療七情鬱結之病,取四、七兩個數字,亦稱「四七湯」。 七仙丹 出處:《東醫寶鑒》 本方由何首烏、人參、乾地黃、熟地黃、麥門冬、天門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藥物所組成,蜜丸,酒或鹽湯送服。用於治療鬚髮早白等症。有滋陰養血,益氣健脾之功。 「鬚髮」,即指鬍鬚、頭髮。二者均賴血以滋養。鬚髮之榮枯,與肝、腎兩臟關係密切,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鬚髮榮澤,肝腎不足,則血虛不榮上榮,故鬚髮枯燥,久則變白。方中藥雖八味,何以稱「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餘七味藥物,均是古代醫家認為延年益壽、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作用,故對鬚髮早白卓然有效。 七厘散 出處:《良方集腋》 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沒藥、紅花、朱砂、兒茶組成為末,黃酒沖服或調敷。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傷科常用方,內服外用皆可。方中血竭、紅花活血袪瘀;乳香、沒藥散瘀行氣;麝香、冰片竄通經絡;朱砂、兒茶寧心止血。綜觀全方,雖有散瘀定痛,止血癒傷之效,但多數藥為香竄辛散,行氣活血之品,內服易耗傷正氣,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為「七厘散」。 七寶美髯丹 出處:《醫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七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腎水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鬚髮早白,牙齒鬆動,夢遺滑精,筋骨無力等症。有滋補肝腎,填精養血之功。 本方相傳為唐李翱方,邵應節用以進獻嘉靖黃帝,從此其方盛傳。鬚髮者,血之餘,腎之華也。腎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則鬚髮烏黑。「七寶」者,指方中用七味藥物益肝補腎,功宏如寶;「美髯」者,指鬚髮烏黑而潤澤。三國時關雲長因鬚長而黑,有「美髯公」之稱。喻服本方後,能使肝腎得補,精血充足,髮烏髯美,神悅體健,故稱「七寶美髯丹。」 七製香附丸 出處:《醫學入門》 本方由香附與當歸、莪朮、丹皮、艾葉、烏藥、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紅花、烏梅等共十二種藥物炮製而成,水糊為丸,黃酒送服。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結成癥瘕,或骨蒸發熱,四肢無力等症。有調和氣血、溫通經脈之功。 因本方炮製方法特異,具體是將香附十四兩分為七等分,分別同當歸二兩酒浸;莪朮二兩童便浸;丹皮、艾葉各一兩米泔水浸;烏藥二兩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兩水浸;三棱、柴胡各一兩醋浸;紅花、烏梅各一兩鹽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兩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為浸泡時間,此後單取香附為末糊丸,由於用香附一味與六種府料七次炮製,故名「七製香附丸」。 九分散 出處:《急救經驗良方》 本方由製馬錢子、麻黃、乳香、沒藥四味藥物組成,既可用無灰酒調下內服,亦可外用燒酒調敷。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受損,紅腫作痛等症。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馬錢子為主藥,該藥苦寒有毒,所含番木鹼,成人每此服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 毫克可致死亡。故內服用量宜嚴格掌控,以免發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則說明本方內服,每次以九分(相當於 2.7 克,四種藥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內為宜; 一則告人本方之中有劇毒藥物,慎勿過量,以少為宜。 八正散 出處:《太平惠明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木通、瞿麥、車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黃、山梔子等諸藥組成,加燈蕊引服。用於濕熱下注,發為熱淋、石淋,證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小腹脹滿、口燥咽乾、舌紅苔黃、脈象實數等。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謂本方由八味主要藥物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總之,本方以八味藥物為散,通過正治之法(熱者寒之),以奏清熱通淋之功,用以治療濕熱下注之淋證,故稱「八正散」。 八珍湯 出處:《正體類要》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加薑、棗組成。用於氣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等症。有平補氣血作用。 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既能健脾養胃以益氣,又能養肝行滯以補血,適於一切因氣血不足所致之證,張秉成曰:「夫人之所賴以生者,氣與血耳,而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化出也。」(《成方便讀》)本方集兩方為一方,八味藥物皆為補氣養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湯」。 人參養榮湯 出處:《三因集一症證方論》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橘皮、黃耆、肉桂、人參、白朮、炙甘草、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等組成,加生薑、大棗煎服。用於積勞虛損,四肢沉滯,少氣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乾唇燥之症。有補益氣血,健脾養心之功。 本方從十全大補湯變化而來,為雙補氣血之劑,方以「人參」命名,概以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取氣為血帥之意,俾氣行則血行。「榮」即營,這裏指營血。喻用大補氣血之品,滋養營血,使身體恢復健康,故名「人參養榮湯」。 《溫疫論》有人參養營湯(人參、麥冬、五味、生地、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治大病癒後,氣陰兩虛而自汗者。方以人參為主,輔滋養營血之品,故名之。 三仁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苡仁、半夏諸藥等組成。用於濕溫初起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症。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功。 本方治療證屬濕溫初起,衛氣同病,濕氣留戀三焦,濕重於熱者。吳鞠通認為此時不宜用汗、下、滋陰等法,應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滲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輕宣上焦肺氣,又可暢通中焦氣機,還可滲利下焦濕熱,使濕利熱清,諸證自解。由於方中杏仁宣肺氣,白蔻仁調中氣,生苡仁利下濕,以「三仁」為主藥,通利三焦濕熱,故稱「三仁湯」。 三消湯 出處:《驗方新編》 本方由黨參、白朮、當歸、茯苓、生地黃、黃柏、知母、黃連、麥門冬、天花粉、黃芩、甘草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於通治消渴之症,飲水不止者。有益氣滋陰,清熱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飲多渴為主;中消以消榖善飢為主;下消以多飲多溺為主。本方之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地黃滋陰養血;知母、黃柏、黃芩、黃連育陰清熱;麥冬、花粉生津止渴,諸藥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症,故名「三消湯」。 三拗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黃、杏仁組成,加生薑煎服。用於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滿氣短等症。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違逆不順之謂也,「三拗」,指所用三藥皆違常法而用,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從《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去石膏而來,原方遵古炮製,麻黃當切斷去根節,杏仁當煮後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與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湯」,主要取其發汗、平喘力著之義。 《證治準繩?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湯,即本方加荊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風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連聲者。 三痹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獨活、秦艽、川芎、熟地黃、白芍藥、肉桂、茯苓、防風、細辛、當歸、杜仲、牛膝、甘草、人參、黃耆、續斷、生薑諸藥組成。用於治療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痹,手腳拘攣之症。有益肝腎、補氣寫、袪風濕、止痛之功。 痺證,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留滯於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成。《素問?痺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統稱「三痺」。本方為《備急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化裁而來,集袪風除濕、散寒止痛、補氣和血、益腎滋陰諸藥於一劑,專治風、寒、濕三氣襲虛所致之行、痛、著痺,故稱「三痺湯」。 三品錠子 出處:《外科理例》 本藥由三種不同處方組成,分稱上、中、下三,如法炮製,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梃子,狀如線香,陰乾,每次一錠,置瘡內。上品錠子由白礬、麝香、沒藥、牛黃、白砒等味組成,外用治療痔瘡;中品錠子由上品錠子去牛黃一味,並調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痔瘺、六瘤(即骨、脂、肉、膿、血、粉瘤)、氣核、瘰癧;下品錠子由上品錠子調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瘡。 「品」,在古代常常用來表示某些事物的種類或等級。本方有三種處方,分治三類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錠子」。 三子養親湯 出處:《韓氏醫通》 本方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老人中虛喘嗽,痰壅氣滯之症。有降氣消食、溫化痰飲之功。 方中選用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紫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而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三子」係均行氣消痰之品,根據「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種果實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並寓「子以養親」之意,原書云:「三士人求治其親,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湯,以為甘旨,名三子養親湯,傳梓四方。」正如吳鶴皋云:「奚痰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事親者設也。」(《醫方考》)故以「三子養親湯」為名矣。 三甲復脈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炙甘草、乾地黃、白芍藥、阿膠、麻仁、麥冬、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等九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下焦溫熱,熱深厥甚,脈細數,心中憺憺大動,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陰息風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藥物中有軟體動物牡蠣之甲殼,脊椎動物鱉之背甲,龜科動物烏龜之腹甲,三種動物貝甲併用,其滋陰潛陽之功能更強。「復脈」者,言本方是在復脈湯(即炙甘草湯)的基礎上創立,有益氣補血、滋陰復脈之作用,本方可使陰液補充,脈復於常。故對溫熱病後期陰虧脈弱等症有效。 三品一條槍 出處:《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礬、砒石、雄黃、乳香四味藥物組成,先將礬、砒鍛紅,再研成細末,加雄黃、乳香二味,調搓成藥條,陰乾後外用。適用於痔瘡、肛瘺、癭瘤、疔瘡、發背、腦疽等症。有袪腐、拔瘺之功效。 「三品」者,謂方中有明礬、砒石、雄黃三種主要藥物,乳香有調糊作用。「一條槍」,謂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將藥搓成藥條,像「槍」一樣插進瘡孔之內,從而達到袪除腐肉,治癒瘺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三物備急丸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大黃、乾薑、巴豆等三種藥物組成。用於裏、寒、實証,證見卒然心腹脹痛,脘腹脹滿高起,二便不通,甚則痛如錐刺,面清氣喘,暴厥者。有攻逐寒積之用。 方中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乾薑溫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三藥配合,力猛效捷,製丸儲藏,以備用於逐暴寒實之急證,故名「三物備急丸」。汪昂亦有「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之說。(《醫方集解》)本方是中醫治療急腹症的主要方劑之一。 大定風珠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膠、生龜板、乾地黃、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生雞子黃、鱉甲諸藥組成。用於虛風內動證,症見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時時欲脫者。有滋陰熄風之功。 吳鞠通曰:「名定風珠者,以雞子黃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風。肝為巽木,巽為風也。龜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鎮震木,震為雷,在人為膽,雷動而未有無風者,雷鏡而風亦靜矣。元陽真上巔頂,龍上於天也。制龍者,龜也。古有豢龍御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溫病條辨》)本方為治風之劑,方中多用甘潤救陰之藥,尤添雞子黃其形如珠,功在滋陰液,熄風陽,因作用較「小定風珠」為強,故稱「大定風珠」。 註:「豢」:音"換",飼養之義。 大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炙龜板四藥組成,研末,用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用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吐血;或煩熱易飢,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等證。有滋陰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善衛生者,宜常養其陰,俾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體強無病。今人縱慾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妄行。而勞瘵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無二三。是方能驟補真陰,承制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為大補腎陰良方,故稱「大補陰丸」。 大青龍湯、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兼有裏熱證者。有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諸證者。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 古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青龍,是神話中東方木神,色主青,主發育萬物。張秉成曰:「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於波濤之內耳。」(《成方便讀》)二方發汗逐飲之功,猶如青龍之興雲治水,但依其發汗力強弱而命名「大、小青龍湯」。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朴、枳實、芒硝四藥組成。用於陽明腑實證之痞、滿、燥、實四證及脈實者,或腸中實熱積滯之「熱結旁流」等證。有峻下熱結之功。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朴、枳實三藥組成。用於陽明腑實之痞、滿二證為主者,有輕下熱結之功。 承者,受也、順也、制也。王晉三云:「承氣者,以下承上也。」(《古方選註》)柯韻伯云:「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藥以主之。亢則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無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傷寒來蘇集》)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降為順,二方峻下熱結,皆能承順胃氣,使腑氣得降,熱結得通,故名「承氣湯」。 大陷胸湯、小陷胸湯 出處:《傷寒論》 大陷胸湯由大黃、芒硝、甘遂三藥組成。用於水飲與邪熱互結於胸腹之大結胸症。有瀉熱、逐水、通結之功。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蔞實三藥組成。用於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陷,與痰熱結於心下之小結胸症。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 結胸,是邪熱結於胸中,而出現心下痛,按之硬滿的病證。《傷寒論》中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分為大、小、熱實、寒實、水、血等類結胸。二方分治大、小結胸證。成無己云:「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湯』」。(《傷寒論註解》)劑有大小,證有輕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熱互結之邪,如同陷陣,故分稱「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 干頹湯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沒藥、鹿角膠七味藥組成。用於治療肢體痿廢,或偏枯,脈象極細微無力者。有益氣和血、滋補肝腎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預之意;「頹」者,即敗壞、頹廢為謂也。本方中生黃耆補中益氣;當歸養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補肝腎;乳香、沒藥散瘀止痛;鹿角膠補腎生精。諸藥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廢之證的發展,使頹廢的肢體重新振復,故名約「干頹湯」。 千捶膏 本方由麝香、乳香、沒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諸藥等組成。外用至瘰癧、癰疽、疔瘡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於本方製法比較特殊,先將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搗爛如泥,然後將餘藥研成細末,置於石板之上,邊加邊用木槌去捶打,擊千餘下,使藥物達到充分混合,成為軟膏方止,方名則根據其製作方法而言,故稱「千捶膏」。 川芎茶調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葉等組成為末,清茶調下。用於外感風邪頭痛,證見偏正頭痛,巔頂作痛,或見惡寒發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有疏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療風邪外襲所致頭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陽、厥陰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辛散上行以疏散風邪,止頭痛之功。此方以川芎為主藥而製成散劑,用茶清調服,治風邪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頭痛有卓著的療效,故名「川芎茶調散」。 本方加菊花、殭蠶名「菊花茶調散」(《醫方集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目昏重及偏正頭痛,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 小續命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白芍藥、川芎、杏仁、附子、防風、生薑諸藥組成。用於中風不醒人事,筋脈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等症。有扶正祛風之功。 「續命」,即延續生命,這裡有卻病延年之意。《十六國春秋》載:晉安帝元年,盧循為廣州刺史,贈劉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舊俗於端陽節以彩帶繫臂,云可避災延壽,其絲便名續命絲。並有「細如續命絲」(歐陽修),「返魂單向何人用,續命湯於何處施」之詩句,可證二字之本意。中風證屬正虛邪實,病情危篤,治療不當則一蹶不振。本方服之可轉危為安,延續生命,故稱「小續命湯」。 天王補心丹 出處:《攝生秘剖》 本方由生地黃、五味子、當歸身、天門冬、麥門冬、柏子仁、酸棗仁、人參、玄參、白茯苓、遠志、桔梗組成為丸,朱砂為衣,龍眼肉湯送下。用於心腎不足,陰虧血少所致之虛煩心悸,健忘失眠等症。有滋陰清熱、補心安神之功。 「天王」,指鄧天王。相傳唐終南宣律師(道宣)講經勞瘁,夢鄧天王授此方。實則是他患病後所創製出來的驗方,而托名於鄧天王。「補心」。即補養心血作用。本方滋中寓清,標本兼治,有補心血、清心火、斂心氣、養心神之功。可使心氣和而神自歸,心血足而神自藏,從而虛煩、失眠、驚悸諸症得以痊癒。故稱「天王補心丹」。 天台烏藥散 出處:《醫學發明》 本方由天台烏藥、木香、妙茴香、青皮、炒高良薑、檳榔、川楝子、巴豆等藥組成。用於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沈遲或弦等症。有行氣解鬱,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氣滯寒疝痛實症之常用劑。重在行氣疏肝,兼以散寒,從而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疝痛可消。蘇敬《新修本草》曰:「『烏藥』今台州、雷州、衡州均有之,以天台者為勝。」天台,一為縣名,在浙江省境內,屬台州。一為山名,在天台縣北,為先霞嶺山脈的東支。以此地所產的烏藥為上,故名「天台烏藥」。本方以其為主藥,且以散劑應用,故名「天台烏藥散」。 五皮飲 出處:《華氏中藏經》 本方由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種藥物組成。用於皮水,證見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象沉緩,以及妊娠水腫等。有利溼消腫,利氣健脾之功。 本方為治皮水的通用方。水腫一證,多與肺、脾、腎三臟相關。本方既健脾運化,利水滲溼,又肅降肺氣,通調水道,故有理氣、消腫、健脾之效。由於方中五藥皆用其皮,以治皮水之證,取「以皮治皮」之意,故稱「五皮飲」。 本方去桑白皮,加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名「七皮飲」,治證同上;如去桑白皮,加白朮名「全生白朮散」,「全生」有保全生命的意思,該方有健脾利溼,安胎消腫之功,可用治療妊娠脾虛水腫之證。 五色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水銀、朱砂、雄黃末、珍珠粉、鉛等五種藥物組成,先將鉛與水銀煎熬後,再與其餘藥末混合,煉蜜為丸,金銀器、薄荷煎湯送服。用於治療小兒癇證。有鎮靜息風之效。 癇證,為兒科常見疾病,以屢發屢止,止後一切如常為特點,風、火、痰、食、鬱均可引起,治療多責之於肝風。由於本方之中珍珠粉色青,朱砂色赤,雄黃色黃,水銀色白,鉛色黑,五種藥物具備五種顏色,雜合為丸,用以治療五種癇證(指以上五因引起之癇證),故名「五色丸」。 五苓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諸藥組成。用於外有表證,內停水飲之證。症見頭痛發熱、水腫、泄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等。有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作用。 趙羽皇云:「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之水飲之首劑也。」(《名醫方論》)雖然本方所治之症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及主證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驗。方中由五味藥組成,以利水之豬苓為主,故稱「五苓散」。亦有「苓」為以「令」水行之意。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內傷飲食夾溼證。本方加入人參名「春澤湯」,其意在助氣以生津,猶如春雨潤澤一般;加茵陳則名「茵陳五苓散」,是治療溼熱發黃的效方。 五瀉湯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玄參、桔梗、黃芩、防風諸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瞳仁乾澀火旺,以及五臟虛火妄動諸症。有滋陰瀉火之功。 中醫眼科有「五輪」之說。即把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分為「肉、血、氣、風、水」五輪,其中「肉輪」位於上下眼胞(瞼)屬脾;「血輪」位於兩眥血絡屬心;「氣輪」位於白睛屬肺;「風輪」位於黑睛屬肝;「水輪」位於瞳神(仁)屬腎。本方服之能滋養五臟之陰,以瀉五臟之虛火,通治「五輪」虛火上炎,以致引起瞳仁乾澀之症,故名曰「五瀉湯」。 五淋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赤茯苓、當歸、生甘草、赤芍、梔子仁等五位藥物組成。用於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盡,臍腹急痛,發作有時之五淋症。有清熱祛濕,利水通淋之功。 「五淋」,是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的合稱。石淋見於尿中雜有砂石,尿色黃濁,或呈血尿,多因濕熱蘊結所致;氣淋見下腹至陰囊脹痛,小便澀滯,多因膀胱氣滯所致;膏淋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暢,多由濕熱或腎虛所致;勞淋是病久不癒,欲勞則發,多因脾腎兩虛所致。均有尿頻、尿急、淋瀝不斷或尿痛等證候。由於本方能治療多種淋證,故稱「五淋散」。 五痹湯 出處:《醫宗必讀》 本方由人參、當歸、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朮、細辛、甘草、生薑十味藥物組成,主要用於五臟痹症。有補氣養血、溫陽通絡之功。 「痹」,有不通之意。所謂「五臟痹症」,是指「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脾痹」者,四肢懈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寒;「腎痹」者,善賬,足攣不能伸,身僂不能直。由於本方可治五臟之痹症,故以此命名之。 五痿湯 出處:《醫學心悟》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薏苡仁、麥門冬、炒黃柏知母九味藥物組成。臨症時可以視情況加味,若心氣熱加黃連、丹參、生地黃;肝氣熱加黃芩、牡丹皮、牛膝;腎氣熱加生地黃、牛膝、石斛;肺氣熱加天門冬、百合;挾痰加川貝母、竹瀝;挾濕加半夏;瘀血加桃仁、紅花。用於治療五臟痿證。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滋腎降火之功。 痿證是由於肺熱葉焦、濕熱傷筋、肝腎虧損等所致之肢體痿廢的一類病證。根據病因分為脈、筋、肉、骨、皮毛「五痿」,由五臟之熱所引起。本方靈活化裁,通治五痿之證,故名曰「五痿湯」。 五子衍宗丸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諸藥組成。用於腎虛遺精、陽痿早泄、小便後餘瀝不清、久不生育,及氣血兩虛、鬚髮早白等症。有補腎固精之效。 古謂本方有添精、補髓、益腎的作用,稱之為種子方。方中菟絲子、枸杞子補腎陽,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補腎固澀;車前子亦有補肝腎之功。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於廣信鄭中函宅,藥止五味,為繁衍宗嗣種子第一方也,故名。」(《婦科準繩》)「衍」為廣布常流之意,本方五藥皆用「種子」,取「以子補子」之義,有添精補腎,助於繁衍宗嗣的作用,故稱「五子衍宗丸」。 五味消毒飲 出處:《醫宗金鑒》 本方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藥物組成,水煎加酒服。用於各種疔毒,局部紅腫熱痛,初起如粟,堅硬根深如釘狀,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者。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 本方為治療疔瘡腫毒的有效方劑。岳美中云:「本方取金銀花寒能解毒,甘不傷胃,為主藥,以宣通氣血,疏散毒熱;蒲公英、地丁消癰毒,散熱結為佐;野小菊、天葵根涼血散瘀為使。」(《岳美中醫案集》)由於本方由五味藥物組成,均有消癰解毒功效,故而命名為「五味消毒飲」。 五疳消食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麥芽、 炒使君子、炒黃連、橘紅、龍膽草、蕪荑(ㄊㄧ / )等藥物,共為細末,米糊為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見面黃肌瘦,肚大青筋,牙疳口臭,或蟲積下痢,腹痛等症。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 疳積,多由乳食失調而致。「五疳」,指五臟疳積。心疳為心經鬱熱引起;肝疳為肝經受熱引起;脾疳為脾胃損傷引起;肺疳為鬱熱傷肺引起;腎疳為伏熱內阻引起。雖然五臟疳主症不盡相同,但運用本方可以通治各種疳病,故名「五疳消食丸」。 五虎追風散 出處:《晉男史傳恩家傳方》 本方由蟬蛻、南星、天麻、全蠍、殭蠶五種要物組成。用於治療破傷風,症見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者。有袪風痰、止痙搐之功。 本方為治療破傷風初期的常用方。破傷風,屬痙病中的傷痙,多由外傷中風邪所致。方中主用全蠍、殭蠶、蟬蛻三味熄風止痙的蟲類藥物,再加南星、天麻兩味袪風化痰之品,服藥後以五心汗出為佳,可使風痰清而痙搐自止,症狀緩解而收功。「五虎」,是謂本方用五種藥物配伍,功效強猛如虎;「追風」,是言本病是由中風邪而得,方中以袪風為主,療效迅速,好像虎逐風邪一般,使痙病得以消除。故名「五虎追風散」。 止嗽散 出處:《醫學心悟》 本方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諸藥組成。用於風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癢,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等症。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 前人云: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後世合稱咳嗽。劉河間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實際上,二者往往不能嚴格分開。咳嗽的發生,總由肺氣失宣所致,治療當以宣肺為主。本方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氣、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稱「止嗽散」。 中滿分消湯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蓽澄茄、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黃耆、升麻、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諸藥組成。用於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腹中寒、心下痞等症。有健脾行氣、瀉熱利濕之功。 王晉三云:「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謂以辛熱散之,苦熱瀉之,淡滲利之,使其陰陽自然分化,不必瀉穢以下之也。」 (《古方選注》)「中滿」,當指中焦痞滿。本方標本同治,正邪兼顧,服之可使寒散氣順,濁降清升,中焦痞滿得除,病邪上下分消,故名為「中滿分消湯」。 水陸二仙丹 出處:《洪氏經驗集》 本方由芡實末、金櫻子膏製為小丸,鹽湯送服。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以及小便頻數、遺尿等症。有益腎滋陰、收斂固攝之功。 「水陸」,指兩藥生長環境,芡實生長在水中,而金櫻子則長於山上,一在水而一在陸。「仙」,謂本方之功效神奇。方中芡實甘澀,能固腎澀精;金櫻子酸澀,能固精縮尿。兩藥配伍,能使腎氣得補,精關自固,從而遺精、遺尿、帶下蠲除。雖然本方藥僅二味,但配伍合法有制,用之於臨床,其療效一如仙方,故稱之為「水陸二仙丹」。《醫方經驗匯編》有水陸三仙膏,由鮮荷葉、鮮菊葉、赤小豆組成,蜜和調塗局部,治療重症大頭瘟、頭面焮腫等病。 月華丸 出處:《醫學心悟》 本方由天門冬、麥門冬、熟地黃、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茯苓、獺肝、三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白菊花、霜桑葉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諸藥末煉蜜為丸,噙化。用於陰虛咳嗽、癆瘵久嗽之症。有滋陰降火、潤肺平肝、消痰止咳、袪瘀定喘之功。 「月華」,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圍的光環。有「清陰往來遠,月華散前墀」(江文通.雜體詩)和「舟子夜離家,開舲望月華」(瘐信.舟中望月詩)等詩句。又因肺屬陰,為五藏之華蓋,猶如月亮之光彩華美。本方能滋陰潤肺,治療肺癆之病,故名「月華丸」。 內消沃雪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青皮、陳皮、乳香、沒藥、連翹、黃耆、當歸、甘草節、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貝母、白芍藥、金銀花、皂角刺、木香、大黃等十八味藥物組成,加水、酒各半煎服。用於五臟內癰、發背,尻臀諸種,臟毒初起腫硬等症。有清熱解毒、消除癰腫之功。 中醫治療外科病症,有內治、外治兩法。內治又分消、托、補三法,故稱「內消」;「沃雪」者,由如以沸水澆雪一般,可使其立即融化。總之是說服 用這一「內消」之方後,使瘡瘍癰腫疾患,能夠立即消散吸收之意。 化蟲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鶴虱、檳榔、苦楝根皮、炒鉛粉、枯礬諸藥組成,面糊為丸,溫米湯下。用於腸中因諸寄生蟲(如蛔、蟯、絛、薑片蟲等)所致的腹中疼痛,嘔吐清水或蟲。有殺蟲驅蟲作用。 本方集萃驅殺諸蟲之藥於一方,各藥單用即又驅殺作用,合用則力更強。「化」,有融解、消化、消滅之意。由於本方對多種腸道寄生蟲均有殺滅作用,故稱「化蟲丸」。 《醫方集解》較本方多蕪荑(音"提")、使君子兩味,主治相同。《證治準繩》化蟲丸,則由蕪荑、黃連、神麴、麥芽四味藥物組成,主治小兒疳熱。 勻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藿香葉、砂仁、甘草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鹽湯調服。用於治療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脘腹刺痛,噁心嘔吐等症。有芳香行氣,健胃和中之功。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氣機暢達,升降調和則諸病不生。若因情志刺激,或內傷食滯,均可使氣機失暢而變症叢生。本方中丁香、檀香、木香芳香行氣;白蔻仁、砂仁化濕和胃;甘草調和諸藥。共同配伍,可使氣滯得以調勻,升降從此復常。「勻」有平均之意,故名曰「勻氣散」。 午時茶 出處:《陳修園醫書全集》 本方由蒼朮、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山楂、羌活、防風、藿香、甘草、神麴、川芎、桔梗、麥芽、蘇葉、厚朴、陳茶十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拌勻合糊壓成塊狀,用時加薑、蔥少許,水煎熱服。用於風寒感冒,停食嘔噁,腹痛腹瀉等症。有辛溫解表、疏風散寒、降逆止痛、消食導滯之功。 名「午時茶」等,是謂本方所用之藥物共研細末之後,須在農曆五月五日午時這一特定時間內,製成茶餅狀,亦因其中含有陳茶此味藥,用時如茶一樣煎煮後再服,故而名之。 牛郎串 出處:《串雅內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