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实体虚,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须泄、调、补、压、拨、推六法并用,重在泄、调。气分错乱,须泄之;泄而不通,须压之,使其气通。过通,恐气脱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两穴并治,亦先用泄。泄而不通,则微拨之,以使气通。过通,恐气脱,须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须推之使气平和。 又治病实体虚之症,调宜后用。先调,气结不易开,气分更错乱。泄补之后用调,以使气分和畅。 实病用重泻、轻补。因气分错乱,突然而发,气分尚未亏损。泄通,气结自解。须防气脱。应稍补之。因元气尚足,不至再结,其气自和。 虚症,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用重调,轻泄,轻补之法。因气虚,重补即塞,不补益亏,不泄则塞,重泄易脱,故须重用调,轻用补泄。必先调之,调而不开,则轻泄之。泄通,即用补。如泄而不通,微用压;压通,即稍补之,以防气脱。稍补即调,使气分通畅。两穴并治时,亦先用调。调之不通,稍用泻,泄通即微补之。重调之后,气分通畅,即微推之,使其气舒;微拨之,使其气畅。 症状似同,指下感觉不同。必须根据指下感觉,辨证施治。 举例如下:气臌,夹肋痞、水臌三病相类似,指下感觉不同。气臌,腹大作胀,以指按之,硬如皮球,无空隙软处,亦无病块。夹肋痞,腹大作胀,以手按之,腹部有软硬不同之处,硬块大小不一,硬块含在肌肉之间。 水臌,腹部亦胀大,四肢胖肿,以指按之,表软而内硬。 治气臌,用力宜缓,不能用猛。力猛,于病人无益而有损,施治者手,亦易被摧伤。治法注重泻、调,轻补,压与拨须稍用力,品而用之。 治夹肋痞,用力宜实,不需猛。冶法注重泻、不用调,须轻补之,压与推、拨,用力而品之,不需用猛力。 治水臌,用力微塌,注重泄、调,微补。压与推、拨,用力微塌,品而缓用之。 有腹部塌陷,板硬如石、如木,用指按其穴,而部位属何脏腑,指下不甚分明者;有腹部塌陷而不硬,用指按其穴,而部位易于辨明,其部位内有硬块如石,其硬块或长或圆,形状不同者;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亦有推之则动者;有软而实者;亦有按其穴的部位,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亦有按腹如棉,下塌而不能托指者。此种已现败象,须谨慎注意。若按之如烂泥,推按十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则系绝相,不治。以上数种,皆为虚弱诸症之现象,施治时,须察其病情,斟酌而行。其力宜轻而悬提【注二】 者则悬提之;宜轻而塌之者,则塌之;宜轻而抖按【注三】者则抖按之,但决不能用力。补、泄、压、推、拨,必顺斟酌病情,灵活运用。补不宜重,恐其气塞;泄不可重,以防气脱。 按某穴的部位时,致旋转将通之际,指下有多种的感觉。有初按平和,至相当时候感有突起一包或数包者,则悬指而推按之,以使其气通。有在相通之际,指下觉有流水状者;有如流水状者支支作响者;如发现种种异声者;有如水泡连珠而破者;有如汲水之响者。其种种不同之现象,不止于此,皆系气分将通之朕兆。俟经过此等朕兆之后,指下绵绵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顺,此即指下气通之感觉。但亦有指下不发现上述合种朕兆,而即觉“气通”者。总之“指下气通”,为本法治病之最重要关键。奈笔墨难以形容,须手法练习纯熟,方能体会到。 【注一】品,即体察之意,与品茗、品酒之意同。 【注二】 悬提,其用法须肘悬,气贯指端,旋转不须用力,其气自然达到内层。在治腹部各穴时,有“粘而提之”之意,故决不可用力,用力则感觉不灵。此手法必须掌握斯术有相当高深程度方能运用(虚损元气过亏者,及孕妇最为相宜)。 【注三】抖按其手式忽起忽落,如抖搬之状,于气将通之际,略觉指下突起一包者,用力泄之,恐不能通,需用此法,其气包自散。 放水法说明: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施治时须照图式运用。 升津法说明: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照升津法手式图式升其津液。 放腋下法说明:如遇咽喉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边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其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 治妊妇法说明:施治孕妇,指下必须轻拨,不可用力,以免触伤胎气。腋下少腹诸穴,更要格外慎重。天枢、气海、关元均与胎气相近,应用悬提法,缓慢推按,指下感觉气分稍通即止,以免气下陷发生堕胎之危险。技术尚未纯熟时,慎勿对孕妇施治。 第二节腰背部 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腹部及任脉治疗毕,使病人坐起。医师立在病人的背后,用两手同时施治背部及督脉点穴。 第—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缓推风府、哑门十余次。(附图)第二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加按右大指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往里扣,大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附腰背部手式图二)第三式: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按(参看背部图二)。 第四式: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如钳形)按住不动,右手大指及食、中指(如钳形)扣住两风门穴的大筋(如钳形,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肓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右手仍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 附:腰背部手式图三 第五式:用右手中指按百劳穴,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住肾俞穴大筋,往里合按不动(如升肾水,须扣住两肾俞穴捏按之)。 附:腰背部手式图四 第六式:两手大指扣住两风门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井穴,向上提拨数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二)第七式:用两手大指扣住两肩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腋前面的筋,分拨数次(腰背部手式图五1)附:腰背部手式图五(1.2)第八式: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头,两手大指从背后插向腋下,用大指提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随即顺其筋脉缓缓向下拨送至两时,如是三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五.2)第九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插向两肋,扣住不动。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用大指端扣拨两膏肓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病人胸部感觉轻松郎止(参阅腰背部手式图六.1)。 第十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两手均如半圆形,顺其肋缝,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穴,或两大肠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肾俞穴为止,不可至大肠俞穴(参阅腰背部手式图六.1.2)附:腰背部手式图六.1.2 第十一式:两手握拳,挤.按背脊的两大筋,自风门穴起,顺其筋脉徐徐向下按至两肾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两肾俞穴,不可至大肠俞穴。 附:腰背部手式图七 第十二式: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肩井,用左手掌按住大椎向下推送至尾闾部位三、五次为上。随即用左掌从左肩起,向下推至左肾俞穴三次,再以右肩起,推至右肾俞穴三、五次即止。 第十三式:“散风”,用右手大指和食中指并按住两风池穴,捏按数十次。 第十四式:治肺俞,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肩井部位,两大指端扣住两肺俞穴的筋,扣拨三、五次。 此式与第三式手法相同。 第十五式:治心俞,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心俞穴,往里扣拨两心俞穴的筋。治膈俞、肝俞、胆俞、肾俞等,亦适用本式手法。 第十六式:治命门。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及食指和中指反扣两肾俞穴。扣拨后,即用左手大指在命门穴按二、三次。 第十七式:治大、小肠俞。两手大指按住两大肠俞穴,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少腹后面胯上,用大指端往里向下扣按,以病人少腹感觉舒适即止。治小肠俞手法与大肠俞同。 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 背部及督脉各穴,与各脏腑均有直接的关系,治法及应注意之点均有专条。兹将背部及督脉各穴作用说明于后。 一、两肩井:为补五痨七伤之穴,可平各脏之气。风府散风,哑门与心气相通。此三穴并用,有补损、平心、气、散风的作用。无论虚、实各症,必须先用。 二、百劳:能使诸气下顺,有行痰,坐气之功,行痰是加速血液流通。坐气能使浊气下达于丹田而下降,清气由丹田上升,此穴放通,能使气分直接贯通丹田。故百劳穴为督脉之总关键,亦为补五痨七伤的主穴,必须与肩井并用。 三、风门:为散发各脏腑风邪的主穴。 四、膏肓:为补五痨七伤的要穴,各脏腑如受风邪,或某脏腑机分错乱,风邪凝聚不散,将此穴放通,能使风邪退,脏气平。 五、脾俞:为升脾阳的主穴,经络与脾脏相通,将此穴放通,脾脏气分即舒,脾阳即振。 六、肾俞:与肾脏相通,为补肾主穴。须与百劳同时并用。因百劳能使浊气下降,可与肾俞直接相应,使任督两脉气分舒畅。肾脏得补,肾经机能即可逐渐恢复。 七、风池:为散风要穴,用于伤风感冒等症。 八、肺俞:其经络与肺脏相通,为补肺、通肺气的主穴。 九、心俞:其经络与心脏相通,为补心气的主穴。 十、膈俞:其经络与心根的动脉相通,为补心气止血的要穴。遇吐血症,必治此穴。 十一、肝俞:其经络与肝脏相通,为补平肝的主穴。肝气过旺,按之易生危险,须俟肝气稍缓和,再酌用之。 十二、胆俞:其经络与胆脏相通,为治胆病的主穴。 十三、胃俞:其经络与胃相通,为开胃的主穴。 十四、命门:属相火,与肾脏有直接关系,遇肾脏诸症,必须升命门以补肾脏。 十五、大肠俞:其经络与大肠相通,有降大肠气的功能。但须慎重使用。 十六、小肠俞:其经络与小肠相通,治尿血、疝气等症的主穴。 十七、风门与肩井并用。可补损散风。 十八、拨两腋前面的筋,有开胸顺气的作用。 十九、拨腋后及肘间的筋,可使臂部及背部的气血舒畅。 二十、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用大指按膏肓,为补损开胸之法。单治膏肓,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必须扣两肋间的筋络,胸部的气分才能开通。 二十一、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两膏肓的大筋,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畅。 二十二、背背两条大筋是人身的总筋,与各个筋脉相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之经络亦相联系。用两手握拳捣挤这两条大筋,能使周身气血流通,各脏腑气分舒畅。 升肾水,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必须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手将两肾俞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管上达于目,以养晴。 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 背部及督脉诸穴与腹部及任脉诸穴相连系。督脉亦起于会阴经长强贯脊,循脊里上行至风府,入脑中,历百会循额中至鼻柱,经人中至上唇兑端。治背部及督脉时,须先将腹部及任脉的气分调理通顺后,才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为使脏腑气分通畅,除百劳穴可使气分自上至下,一直贯通外,其它各穴均须节节放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与脏腑相通处,大都由骨缝及骨骼小孔中的经络相沟通。按其穴以平各脏之气,无论虚实各症,必用之穴。还有应加应忌之穴,和须与任脉并治之法。兹将注意要点,说明于下。 治实症手法宜重。治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诸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通达。 伤风加捏风池穴。风池专通鼻窍。 感冒发烧,加按风门、肺俞两穴。风门为散风之主穴,肺俞为开肺气和血止烧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颠狂及一切心脏症,加按心俞穴。 各种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腻、于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穴。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太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莫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 尿血、疝气,须加冶小肠俞。 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肝木之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 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大喘,病入不能就卧,必须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就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 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必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伺,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同时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 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 (此节系就师所指示,与本人经验竹得,分别叙述)背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部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下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之灵验,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须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各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粘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 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时迥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系直接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则由上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说明如下:先按风府、哑门两穴部位的筋以散风,使头部清爽即扣住两肩井,捺百劳。因百劳能使诸气下顺,下达丹田,为背部诸穴之关键,为补元气,与各脏腑亏损之要穴。百劳气开,再治其他各穴,方能贯通。但必须扣住肩井,始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配合使用,不可分离,无论虚实症均须用之。随即按两风门穴,此穴为散各脏腑之风邪,为散风之主穴。再治膏肓穴,此穴为补损开胸之穴。再治脾俞,脾胃为后天之基础,脾俞与脾脏相通,为升脾阳之主穴。再治肾俞,肾为先天之根本,与后天有连环之作用。再由百劳顺脊椎下推至尾闾,以调顺督脉之气。以上诸穴,为扼要之穴道,无论虚实各症,均不可少。关于所用手法,如拨、分推,挑拨、直推等等,其作用皆为舒通表里之气。此法之扼要各穴与次序,均不可乱,但临症时,病情不同,可斟酌其病状,加用其它各穴,参照其图式之治法,查其穴之主治后,而灵活运用之。总之,冶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均与腹部及任脉诸穴各脏腑部位,互相表里有连带之作用,如用得当,其折收之效果即能立竿见影。 第三节四肢 一臂部分筋法 甲左臂分筋法 病人坐起。医师站在病人左外侧,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将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复合转数次;同时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太指,分拨病八左腕背部的筋。 附:臂部手式图一 第二式: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扬,用右手将病人左臂肘扣住,以未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后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八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拨,用大指向下压,食指和中指同时趁势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参阅臂部手势图二、1)。 第三式: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变,随即往外仰拨,用左手仍捏住病人的腕骨,大指顶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里压,食、中指扣住脉门,使病入的手勾起往外仰拨。 附:臂部手式图二 第四式: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病人左手腕,手心对病人的腕骨,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 扣住病人的脉门,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捺住病人左肩头,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拨三、五次(参阅臂部手势图三、1)。 第五式: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头,食指和中指将腋下后面的筋扣住分拨,循肱骨后外侧面的筋,一手一手的往下分拨至肘端止,如是三、五次(参阅臂部手势图三、2)第六式: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侧面(离肘端约寸间)的筋,同时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与大指相对处,大指向下扣拨,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拨,顺其筋脉,一手—手的向前仰合分拨,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时食指和中指至与大指相对部位亦止。分拨时,病人五指均有感觉摇动。因折拨的筋,均与五指相通(参阅臂部手势图三、3)。 附:臂部手式图三 第七式: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顶住病人左手掌骨面中指的骨节,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侧面。用左手大指往里推,食指和中指钰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为向上往里仰勾,与肩头相对。同时用左手的大指,握住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后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将其手臂的筋抻开。 附:臂部手式图四 第八式:右手仍照第七式顶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变),随即将病人左手翻过,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头,以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用右手将病八的左臂向前后往来摆动。同时左手大指分拨病人肩头骨节处的筋(参阅臂部手势图五、1)。 第九式: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用右手仍扣病人手腕,将其臂向后反背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背到右面软肋下为止。但不可勉强,如遇臂有病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仅背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背到软肋下矣。此医家切须注意(参阅臂部手势图五、2)。 第十式:病人的左臂成直平伸,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将病人的大指,亦顺次拨弄左手腕背面与指相连的筋。 第十一式: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两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颠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络。 附:臂部手势图五、1,2。 第十二式: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面全部及后面的筋。用右手将病人左臂向后反背过腰,以能背过至右边软肋为止,如定三、五次。但切不可勉强,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背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背到软肋下。 按:第九式与第十二式的手法虽似相同,然实际上手法姿势迥异。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势,故曰“扣住”。第十二式,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外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势,故曰“托住”。其手法姿势不相同,故于“扣住”、“托住”用“”符号,以标明之,望读者注意。 附:臂部手势图六 第十三式: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项的大筋,食、中指拨按住病人的扇子骨,将扇子骨向前扳起,同时握住病人的左腕,将病人的左臂蜷起使手掌微仰,拎起。从胸前右上方,即将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绕转,循左下方徐徐转至肋下间,随即顺其势,经胸前,向右上方往复绕转作环刑,如是二、三次。 附:臂部手势图七 第十四式: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前方扬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边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肾俞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 第十五式: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头,左手托捏腋际的筋,命病人左臂扬起,由头顶摸右耳(如左臂上举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则不必用)附:臂部手势图八 乙右臂分筋法 右臂分筋法,与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为坐式;医师站在病人的右外侧,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撙作。参阅左臂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二腿部分筋法 甲右腿分筋法 病人仰卧。左腿平伸,右腿屈起,定趾往里靠合,足趾与股相对。医师站在病人的右侧。按以下各式施治。 第一式:用两手大指,扣住右腿膝盖上两虎膝部位,两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扣入右膝后两边的筋,向左侧面缓缓板下,缓按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一 第二式:仍将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膝上,中指和无名指扣阴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后,食指和中指拨膝上面的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腿腋止。 附:腿部手式图二 第三式: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后面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部位止。 第四式: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后内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三、五次。 第五式: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弯里侧阴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按中指扣委冲部位手的筋,向下缓缓拨动,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三 第六式:左手扣住肋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内侧,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顺其筋势,向下缓缓拨送,至悬钟部位止(即外踝上三寸)。病人的足趾及脚背,均有感觉,如是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四 第七式: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前扣住后面;同时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跟腱,大指分拨脚腕的筋,自右足内踝起,经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将其筋络往后拨动,如是三、五次。 第八式: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拨动脚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跟起,至小趾跟出的筋,往复拨动,如是三、五次。 第九式:病人右腿戳起,右脚外踝压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右膝后内侧阴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拨右三阴交穴的筋。 附:腿部手式图五 第十式: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仍扣住右阴陵泉的筋(与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内外踝,曲伸枕校三、五次。 附:腿部手式图六 第十一式:再将己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间,足趾微往里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侧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面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侧面缓缓下按三、五次。 第十二式:右手仍不动,位置不变,但向左侧面压按豆左腿上。用左手叉开,在右环跳部位揉抛三、五次后,即顺胯后推至肾俞穴,左手即改成钳形,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二次为止(参阅腿部手式图七)。 附:腿部手式图 第十三式:手法与第一式同。 附:腿部手式图七 乙左腿分筋法 左腿分筋法,与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为仰卧式。右腿平伸,左腿屈起,足心向下足趾往里靠合,足跟与股相对。医师站在病人的左侧。依照右腿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肾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 参阅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 丙两腿合治 病人仰卧,两腿戳起。施术者与病人对面坐,并将右腿蜷起,压住病人两脚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摇摆枕校三、五次。两手指交叉,再将病人两腿往怀里扳校一次为止。 三四肢分筋法说明 人体骨骼,皆系衔接,以筋穿连而成,头、属、背、昵皆然。人之动作灵活,与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弹力。筋以气血保养,气血足,筋之弹力大,动作灵活。如气血亏,筋不得保养,往往发现抖颤、拘挛、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症状,其说明另叙专条。 此等病于施治时,无论臂、腿,均须用分筋法以治之。分筋法,分为腿部、臂部两种,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则一。因腿、臂的形状不同,筋的部位粗细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无论何式何法,皆为分拨其筋,使气血循环无阻,筋得气血保养,渐自恢复正常,其弹力即生长,动作即灵敏。 人身之总筋有两条,自后脑交叉,由项通背,顺腿直到足跟。其枝脉分布,臂部的筋,为其枝脉,为绕穿骨骼,自背至肩,由嘱到肘,过腕达指,其筋比背、腿两部的筋较细。背后的两条大筋,拢脊骨自脑后直下,其枝脉左右分布如带,至肾俞处,即分两大枝脉,绕穿骨骼,经两环跳部位,顺腿至膝而下,直达足跟。因腿部的筋较粗,其枝脉分布,顺腿部骨骼,绕穿至足直达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头部筋细,如丝、如线,由后脑绕穿面部的各个部位。人周身之部位,无论何处,其部位的筋,均相连接,各脏腑经络,与筋相通,故头、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补各脏腑的气。 筋皆为两条,分大筋、子筋,以通气血。如过外因,将筋拧背,气血即不能顺利通过,则局部作痛,为有余之症。将其筋舒通,气血不为所阻,其痛即止。如迁延日久,因局部障碍,往往串及全局,则变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拧背作痛,甚则串至手腕,影响到肘、臂、肩、项、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气血被阻,筋不得保养,必然拘缩,弹指必减,动作不灵。此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则只用分筋法治之,将筋络渐渐分开,气血渐渐通畅,筋得气血保养,渐渐舒开,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拧背摧闪而得,与内脏无关,不须治腹部及任脉。 如系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及筋络,往往发现不同的疾病。如气串、气滞、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颤、拘挛等症,或因气分错乱,串及筋络,冲击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针剌,或如鸟啄等等不同作痛,此为气串。气串不限于臂腿,或因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到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气凝聚错乱而作痛者,为气滞。亦有气分错乱于内,因内脏之气分尚足,其病尚不能发作,但潜伏不正之气,又不能消灭,随蕴结于旁侧,一旦遇有外因,如气恼、暴怒,或感冒风邪,即突然发作。血被不正之气所阻,其循环即受影响,则半身的血液循环,即迟慢或不通,则半身由头至臂、背、腿部的筋,综不到气血的保养,其作用失,轻则麻木,重则不仁,筋之弹力,或减或无。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发,其锋不可遏。如其气阻于左,则左半身助失作用,阻于右则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为偏枯症。有因气分错乱于内,脏腑之气尚强,不为所阻,但错乱之气,亦不能舒开,则串及周身筋络,血液之循环,受其影响,速度渐缓,筋即不得保养,则气凝聚于全部。轻,则遍身作痛,重则肢体拘挛,渐渐正气越亏,浊气愈旺,则气血渐亏,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养,渐渐由拘转抽,各脏腑之气,渐渐败坏,则成痨。亦有因肾气亏损,影响筋络,肾脏为腰,腿枢扭,因背部的筋,至此处,即分两大枝脉,下达于两腿,如肾脏气分错乱,首先影响到腰、腿部臂的血液循环,筋即不得保养,轻则两腿的弹力减弱,动作不灵,重则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与症状,皆系内发之症,因气分错乱,影响到血液的循环受阻,筋不得气血保养所致。如单用分筋法,舒其筋络,内部的气分不能调顺,亦不能奏效,必须同时将腹任背督,施治通顺,表里兼治,方能奏效。 兹将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拨步骤,说明于后。 第一式: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 第二、三式: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里压之意)、合、拨。此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一手握腕,一手拨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 第五式: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 第六式: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 第七式:一手合腕,以大指顺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项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握腕之手,将其手翻过,一手用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臂前后往来游动,按肩头骨节处的大指,按拨其肩与臂相连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须游动其筋,方能活动,易于分拨。 第九式:一手仍握腕,如前式,—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将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将其臂向后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与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十式:一手握腕,一手拈拨其指,由大指起,顺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动。 第十一式:两手分握其四指颤抖之,以活动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 第十二式: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开,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将其手反背,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三式:一手将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将其臂绕转,以枕校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 第十四式:仍用一手握腕,将其臂向前方扬起,此系将臂全部的筋校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缓缓推按,至肾俞部位上。 第十五式:一手叉开,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开,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扬臂,由头顶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须将其臂根之筋合住,方能上扬,以枕校臂部的筋。此为手臂不能上举者必需之治法。 以上为臂部分筋法手式之说明。因其部位较小,筋络较细,故施治时,合转其手腕,即全臂之筋均动。再按式分拨之,拨筋则筋动,筋动则气通,气通则血活,血活则筋得养,再枕校之。以舒其筋络,筋络舒开,气血合畅,筋得气血保养,其筋即渐渐舒长,弹力即能回复。其施治手法,宜搂其手式之次序而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举,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暂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在用力时不能过大,也不宜过小,力过大则摧筋,力过小,不能见效。临症时,须视病势,灵活运用,方能奏效。 再将腿部分筋法各式分拨步骤说明如下:凡治腿部时,病人仰卧,必须将其腿戳起,足趾里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校动,方能施治。 第一式:用两手扣住膝后两侧面的筋,缓推板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达于足,用此式以枕校其腿的全部及腰间的筋。 第二式:一手将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绕骨盆,通于腰部,下达于膝部。 第三式:一手将膝后外侧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环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间,下达于足部。 第四式:一手将膝后内侧部位的筋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部,下达于足部。 第五式:一手将膝下后面委中部位的筋拨动,顺其筋势,拨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下达于足跟。 此因腿的部位较大,施治时,须先将上部的筋,前、后、内、外四面,分四式拨动之。其前面,及内、外两面,须自膝上起,向上拨动,手势方顺。其后面的筋,则须自膝下委中部位,顺其筋势,向下拨动,手势方顺。 将四面的筋拨动后,气血方活,再顺势拨动其下部的筋,气血方易贯通,腿部与臂部不同,臂部较小,用一手、一式,即能拨动其两面及三面的筋。腿的部位较大,一手、一式,只能拨一面的筋,其四面的筋,必须分四式(腿部第二式至第五式)拨动之,方可将全部的筋舒开,气血始能同流。 第六式:一手将膝下外侧三里部位的筋拨动,至悬钟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拨动时,其足趾必有感应。 第七式:一手大指,往复拨其足腕部的筋,此式系活动其各足趾的筋。 第八式:一手大指,将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复抚拨,以动各足趾的筋。 第九式:一腿蜷起,其腿压于另—腿之膝盖上部。一手将膝上阴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枕校其腿部的筋。同时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阴交穴,与拨其筋,以通任督二脉之气。 第十式:一手扣按住阴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将其屈伸、枕校,以活动其腿的全部筋络。 第十一式:将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后外侧的筋,将手掌按膝部,缓缓向里合捺,以枕校腰间及全腿的筋。 第十二式:一手将膝后外侧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里合压,将其腰腿两部的筋,枕校舒开。一手叉开,揉推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治右腿时,揉推环跳,即顺其筋势,推至肾俞部位,即扣按肾俞穴两旁的大筋,以升其肾气。此部位为两腿的筋络发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则两腿的气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的手势较顺,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环跳即止。 再将其两腿同时戳起,施术者将右腿蜷起,压于病人足腕之上,使其足不能前伸,以便枕校。此为两腿合治之法。 手式:两手各按两腿的膝上,分先后,一次一次的将腿向前及左右摇拨,以枕校其两腿全部的筋。 两手指交叉,扣住两膝,再向怀内枕校,以枕真腰腿部的筋。 以上为腿部分筋法的说明。因腿的部位较大,筋亦较粗,故施治时,必须将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拨动。入手时,先将膝部上面的筋拨动,此为腿部之总筋,按此部的筋,气血能活动。再将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别拨动,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动。然后再将其腿蜷起下压,以枕校其筋,分拨其三阴交穴,以通其任督二脉之气,活其气血。再屈伸枕校其腿,使其全部的筋活动。再将其腿部之筋压捺,以枕校之,揉推其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扣按肾俞,以升其肾气,肾气定,则腿部的血液循环,即可恢复正常。筋能得其保分,痛助可止,拘挛枯萎者即能行动,弹力回复,行动即可灵活。且人之行动,皆靠两腿之力分担,若一腿发生障碍,其好腿必增加负担,久之必过力,则气血亦因之不足,渐渐好腿亦将动作不灵。故施治时,两腿均治,以为预防之计。 至于两腿并治之法,其作用亦为枕校两腿及腰间的筋,使筋舒血活。临症时,如遇痿、拘、抽、枯等症,所施治之手法,亦照式不可减。如遇作痛及其它不同之症,可斟酌灵活运用之。 腿部施治时,其手用力较大,但亦不须用猛力,力猛则被摧。临症时应用之手法,须细查病的情况,及其内部的气分盈亏,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过猛,须缓品之。细心钻研,方能领悟此法之用。 臂腿两法手式内,以有穴道而标明其部位者,注意之点在筋。因不以穴道标明其部位,则手式起止的部位不易辨明,故皆载明“某某部位”。其必须点穴道者,则载明“某某穴”以便识别。 第四节头面部 —治头痛法 甲正头痛第式:第—式:病人坐起,施术者用左手大指,按住病人右耳上率谷穴,中指按住百会穴。再用右大、中指端拨弄两攒竹穴的筋十数次。 附:头面部手式图一 第二式:随即用两手中指按住两太阳穴,同时用两手大指,由印堂穴向上推送至发际之天庭穴三次。 附:头面部手式图二 第三式:两手中指不动,再用两大指,由攒竹穴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穴。 第四式:大指由太阳穴继续推至耳窍 第五式:随即上提两耳轮,以食指和中指按耳后,大指由耳窍下枕两耳垂。 第六式:接着用两手中指板开两耳门,随即用两大指封闭两耳门,接着再枕两耳垂。 上列第二式至第六式,系一手紧接一手,连续不断,为易于明了,便于研究,故分列数式。 附:头面部手式图三 第七式:用两手中指捺两太阳穴,用两手大指指端,拨弄两攒竹穴的筋,随即用两大指由印堂穴向上推送至发际内天庭穴三次,接着仍照第三式起,至第七式止,往复治三次。 第八式:接着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向病人项后推按两风池穴至肩井并数十次。 第九式:再用两手大指按两肩井,食中指扣两风门穴,捏按三、五次。如头痛在百会部位,名“头顶心痛”,须加用大指顶按两足涌泉穴,气即下达,头痛可止。 乙偏头痛 手式:病人将腿戳起,施术者用一手的食、中指扣住膝下外侧阳陵泉部位的筋,扳拨三、五次。如左偏头痛,治左腿阳陵泉。如右偏头痛,治右腿阳陵泉。 二治牙痛法 第一式:用大指端拨大迎穴的筋,中指按太阳穴,食指按颊车穴。 附:牙痛点穴法手式图 第二式:再用一手扣病人肩井穴的筋,提拨五、六次。 第三式:再用一手握病人手腕,一手大指指端拨合谷穴的筋。 第四式:再用一手大、食两指端扣住病人的足后跟太溪、昆仑两穴的筋,病人有感觉即止。如病人左边牙痛,即施治上列各式左边各穴。如右边牙痛,即施治右边各穴。如满口牙痛,即治两边各穴。如仅系牙痛,而牙龈不肿痛者,第四式可以勿须治。因太溪、昆仑两穴,系治牙龈肿痛之穴。 三治口眼埚邪法 第—式:病人坐起,施术者对面站立,两手食指扣两太阳穴,两中指扣两颊车穴,两无名指扣两大迎穴,用左手大指端直顶住承浆穴,右手大指端直顶住人中穴,两手大指端同时分拨人中、承浆两穴的筋。 第二式: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仍照第一式穴道扣住不动,如口眼歪斜向左边者,右手大指指端捺住左眼下承泣穴的筋不动,用左手大指端捺住右眼下四白穴,分拨其筋。再将右大指端捺住左四白穴不动,用左手大指端捺右眼承泣穴,分拨其筋。 如口眼歪斜向右边者,左手大指指端捺住右眼下承泣穴不动,用右手大指指端捺住左眼下四白穴,分拨其筋,再将左大指端捺住右眼下四白穴不动,用右手大指端捺住左眼下承泣穴,分拨其筋。 第三式:用两大指拨弄眉际两攒竹穴的筋数十次。 第四式:接着用两中指按住两太阳穴,同时用两大指由印堂穴向上推送至上发际的天庭穴三次。 第五式:接着用两大指由两攒竹穴缓缓按过两眉际至太阳穴,大指微按太阳穴。 第六式:接着由两太阳穴推至两耳窍。 第七式:接着用两大指和食指上提两耳轮,以食、中指按耳后,大指和食指由耳窍下枕两耳垂。 第八式:接着用两两中指板开两耳门,随即用两手大指封闭两耳门。自第一式起,至第八式止,一手紧接一手,连续不断共八式,以治三次或五次为度。 治口眼埚邪法第三式,与治头痛法第七式上半段同,第四式至第八式与治头痛法第二式至第六式同,故图式从略。 第二节小儿科点穴法 治抽风、呃逆、疳积、发烧、夹肋痞,水泄、红白痢等法:第一式:用右手握住病儿手掌,右手大指拨按病儿合谷穴的筋,同时左手大指和食指扣住病儿食指,用左手大指端一拨病儿食指的二、三间两穴的筋,来回分拨三次后,再用大指来回摩按病儿二、三间两穴三次。 附:治小儿病手式图一 第二式:用两手食指分捺住病儿合谷穴及合谷相对处,用两大指顶住病儿大指甲内、外侧面各一分许,即少商穴相对处顶捺之。 附:治小儿病手式图二 第三式:随即用一手食指捺住病儿合谷穴,一手食指按病儿食指和中指歧骨间,同时用两手大指端顶捺住病儿食指甲内外侧各一分许,即商阳穴及商阳穴相对处顶捺之。 第四式:一手握住病儿手掌,一手用大指由其手心劳宫穴往上推至过腕三寸为止。推左手劳宫穴,由左手小指后而还。推右手劳宫穴,由大指后而还(两手均系左转)。左右各推往还三、五次。 按此式又名打马过天河,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劳宫,由小指后而还,系通小肠之气,推右手劳宫,系通太肠之气。 附:治小儿病手式图三 第五式:两手捏住病儿手腕,用两大指捏手腕正面,两手食指缓缓分拨手腕背面的筋。 按此式又名海底捞明月,可通十二经络。 (附注)打马过天河,海底捞明月,虽与“按摩要术”所载名称相同,但推按手法及主治各异。 附:治小儿病手式图四 第六式:一手握住病儿手腕,—手各指分拨病儿肘后的筋三、五次。再将肩头前面的筋分拨三、五次。以上六式,病儿左右手均须照式施治。 第二节其它专用手法 一腾骨法 此法治肋骨被挤塌,施手术后,肋骨即可回复正常。凡人左右肋骨根,均与脊椎骨相接成弧形,肋稍与前胸主骨相接,左右两端均相对接前胸主骨。如一边肋骨被挤塌,其骨端必与前胸主骨脱离而塌陷,肯后肋骨之后侧必拱起(如左边前肋骨被挤塌,则左后侧肋拱起,右同此理)。 治法如下:手式:病人仰卧,将肋骨塌陷之侧面向外。医师用一手食中指插入祜挤塌之肋骨后端。托住其拱起突出之处,往上微用力托住,一手用食中指之指端,轻轻扣敲拍震其肋骨塌陷处数次,则塌陷肋骨,应手而起,回复原位。 按此法,余从师受教时,见师治此症,应手而愈,师遂将手法相授。但余习此法,并末遇是症,究竟余之手法运用效力如何,尚无机会实验。因恐此法失传,故将治法记录,并附入先师医案内,以供参证(先师医案,见下篇)。 二治羊毛疹法 病人仰卧,施术者须细视病人胸前、心窝、皮色发焦,有很密的暗点。用小缝针针尖先将皮肤挑开,再往里挑,将白毛挑出,在心窝处挑三处,成品字形。 再使病人俯卧,在第四椎以下,八椎以上旁开各二寸许,用小缝针针尖,左右各挑二处,成器字形。 三治穿肠毒法 病人坐起,仰面向光线明亮处,细视鼻孔内迎香部位(即鼻翘里面)有白泡。用右手持大缝衣针,将针尖模穿白泡。要将针尖穿透出来,往外拔,并用左手大指甲顶住缝针尖,两手同时往外揪,将白泡揪破,并不出血。此法且不可直扎,如误犯直扎出血,易出危险。 再视鼻孔内靠鼻柱里与内迎香穴相对处,如有紫泡,即用针尖将紫泡剌破,流出紫血。不可深剌,恐伤鼻柱骨,且紫泡是软的,轻剌即破。 白泡友韧,不易挑破,针剌时,必须慢慢辗转横剌。如只用力硬顶,因白泡韧滑,恐针尖易于滑走别的部位,不能挑穿白泡,反伤他处,故须注意。 如遇病重者,挑鼻孔白泡后,尚未痊愈,须检视前后两阴窍,先将肛门翻起。如肛门口有紫泡,即须挑破了。倘仍有微感不适,即再将前阴窍翻开检视,如窍口有泡,亦须挑破即痊愈(参看穿肠毒病案)。 第三章临症概要 病情有虚、实、轻、重,病程有长有短,体质有强有弱,必须辨证施治。施术时间的久、暂,次数的多、少,必须随症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株守成卓。对猝发之症,或轻微之疾,元气未伤,大都施治数日,劲可痊愈。偶然发病,病势严重,但体质健壮,连续施治数次,使元气恢复,才能不复发。对于多年宿疾,或元气已经亏损,必须每日施治数次,而且疗程较长。如果日治一次,当时见效,数小时后,气顺复乱,不能早期痊愈。对于急症,如气结胸症的治疗,初诊时必须施治数次,才能巩固疗效;每日复诊,可施治一次,数日即愈。 对病势郁结日久,内部蕴积甚深的病人,推按之后,虽气机渐升,症结不能内消,必须发现于外,经治三、五日,症状才能减退;再继续施治数日,才能痊愈。关键问题,在于医师掌握病情的治疗规律,患者坚持接受治疗的信心,不要因为初治时疗效不显,中断治疗。 有些疡病人,当日施治之后,元气渐复,症状减轻,突然发生新症状、或恢复原症状,必须详查病因,对症施治。如一经治疗,症状减轻,精神兴奋,过度疲劳;或感情冲动,怒气激发;或气候变化,受到影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都能引起病情的变化,应详察原因,对症施治。 脾胃诸症的病情最复杂,脾胃为后天基础,各脏腑均受其气之保养。脾胃之气分损伤,正气已亏,运化机能渐渐败退。各脏腑既依赖脾胃保养,因脾胃之气渐败,各脏腑亦渐渐亏损,因脾胃之气衰败的程度较重,及时间的长短不同,各脏腑所受的影响亦不同。故病症发现,每每牵及各经,且易造成虚损、痨瘵等重病。须细察症状,详询病情而后施治。 脾胃正气,克伤过甚的大虚症,在治疗过程中,脾脏正气渐复期间,时轻时重,因元气未复,每遇交节,或天时突变之际,周天之气候交换,或气流、气压变化失常,抵抗力不足,即易转重或复发。在复发时,病情一次减于一次者,为正常现象,亦为元气逐渐恢复的规律。 因感冒而引发的种种不同病症,大都因脏气亏损,蕴积亦深,脾胃之元气未复。待脾胃之气渐渐恢复,各脏腑蕴积已久的不正之气,必受其克。正气初复,尚不充沛,邪气反攻,正气又乱,表里之气亦乱,此时极易受感冒,脏腑蕴积已久之疾,遂发现于外。当此变症之际,应查其病因,务治其本,或本标兼治,才能根除。 施治后,病人面部微微发红,感觉气烘烘上逆,头部微微发晕,大都系脾阳不振,胃气虚寒,因胃中气分错乱已久,阴盛阳亏。施治时,不宜使胃部过于通利。过于通利,胃中谷物随气下入小肠,胃中无谷,正气易于下泄,浊气反而上冲。施治时,必须注意脾胃。一面于并治梁门、石关,不可过久,胃气通即止;一面注意建里及脾俞,以升脾阳,待脾阳渐渐振起,胃的运化机能亦渐渐恢复正常,正气渐足,逆气自不上冲。 喘症正在发作之际,气分正在上逆,肺胀作喘,不能仰卧。此时可令病人坐起,施术者站立,或坐于病人右侧,先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将膏肓穴的筋扣住不动,以开胸膈之气;同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任脉的阑门穴旋转泄压,泄通即止。泄压建里,建里气通,即稍泻压气海。再用大指按右石关,食指和中指按左梁门,同寸旋转泄拨,气通,即将气海部位提起,以引浊气下降。 胃中浊气稍平,逆气向上冲击之势必减,病人即可仰卧。再照治腹部及任脉各穴部位分别施治。此法为平气之法,故只用泄、压、拨三种,不可过久,其气稍平即止。 脾胃虚弱已久,气分错乱,凝结于上焦,巨阙、上脘部位出现胀闷梗阻疼痛现象。先开阑门,则感觉气分上冲症状,如突然头部微晕,或面部烘烘上逆及腹部自下而上作痛等,虽将巨阙按住,气仍上逆不止,必须先治巨阙及梁门、石关,俟气分已动,再治建里、阑门、气海等穴,按照本法次第施治,则气即不上逆。因此等各别症状,系逆气聚于上焦,时时有冲动上逆之势,如突开中焦,上焦逆气,不易下降,受其激动而上冲。必须先平上焦之气,再治中焦开阑门,上焦逆气,方能平息下降。故遇此等症,须防逆气上冲,先开上焦,待其气有下降之意,乘势即开中、下焦,则逆气不致向上冲逆,且易下降。如照此法,先治巨阙,而气仍上逆,则照治喘法坐起施之,俟气稍平,再令仰卧施治,气即不致上逆。 头痛,胸中堵塞,每日午后寒热无汗,或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或作呕等症,用本法治之无效,恐系感染风邪,有羊毛疹。可用荞麦面和水作团,略沾香油,搓前后心及手、足心等处,搓后,将面团劈开,内有白丝如羊毛者,即系羊毛疹,参阅治羊毛疹法挑之。 猝然头痛,或腹内凝结作痛、呕吐,或心中慌似霍乱,用本法及按霍乱针剌,均无效时,可检查鼻孔内有无白泡,如有白泡,郎是穿肠毒。可参阅治穿肠毒法治之。 腹内攻剌作痛,或在固定部位作痛,依本法治之无效,恐系内脏生瘤、生痈、及虫疾,非按摩疗法适应症。 下篇 本篇共分七章,主要是叙述病症,并选载数十年医案中的临床运用经验。所录用的穴道或部位,多为腹背部,及任、督脉;如兼及四肢病者,则兼用分筋法。每种病症所施治各个穴道部位之次数,除必须者已于手式图内标明若干次外,其余均不标明。因此法临症时,须灵活运用,以“指下气通”为止,而“指下气通”,须视病之轻重,虚实、久暂而定,因而亦各有不同,若于病例中逐一标明,某病某穴施治若干次,不但会易使读者目迷五色,亦难恰合适当,且恐临症时,陷于呆板,发生有过之或不及之弊,不能灵活运用,反难起应有之作用。 治疗手法的运用,固有赖医者心裁,而认症仍不离乎准则。病之虚实、久暂、治法之宜轻、宜重,以及种种注意之点,已于说明内分别叙述,同时,在病案中,就其大者,将先后施治某穴、某部之轻重缓急,与头补、泄、调、压、分、拨等等不同,分列若干则;并就症同而治法不同之点,加“ ”符号以明。手式治法虽不移,而临症之运用已不同,即所谓辨证施治,切不可犯呆板之弊,譬如医家用药,如遇同类病症,药味虽多相同,分量与加减,则因人而异。本法之手式,犹药味也,运用犹分量也。举例比喻,以供研究斯术者之参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