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见能实践录 医方中整理 转自伤寒论坛
-------------------------------------------------------------------------------- 谈谈《医学见能》这本书 《医学见能》这本书,想来诸位可能读过,此乃晚清名医唐宗海写的一本小册子,据其序言所说,乃是为明哲之士及不知医者,临症查对而设,故曰见能.因其定位偏低,故不易引人注意,尤不易为某些大家及学有根底者所重视,余初读其书,虽喜其简要,且歌诀工整,时常把玩,然也认为其不过是治小疾之书,与大症难证无涉也,如是者久之.后偶读王足明先生所著《疑难病证中医治验》一书,发现某些病案用方,竟与本书惊人相似,再细研之,其用本书之方之证竟过其著之半,不禁令余掩卷长叹,感慨良多:曰:唐宗海前辈不我欺也,正如其序所言:是书也,虽非钩元摘要之微,亦非捉影捕风之陋.果能洞书中之言,通言外之意,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诚非虚语也.王老者,湘中名医也,其治学严谨,博采群强,不务虚名,但求实用,常以寻常之方,出奇制胜,其能广收博采,于人所不看重之书中淘宝,且善于化裁,为我所用,治疗疑难重症,令人佩服之余,愈信其书之价值存焉.由是想到,治病之要,无需猎奇眩能,但于平正中求之可也,俗云:平平淡淡才是真,此之谓也,其后,余更留意该书,且常将经王老化裁过的方剂用于临床,时有幸中,近时忽发奇想,欲将王老所治之病有与该书相符者,作一比较,并稍加剖析,间附本人治验,以证吾说不谬,且益后学也,并不定期在本论坛发表,姑名之曰:医学见能实践录,以上数语,作前言可,序言亦可,就此打住. 少阳头痛 (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一) 《原著》 头痛在侧或兼寒热往来者,少阳经伤风也,宜加味柴胡汤. 半下三钱 柴胡三钱 竹茹三钱 玉竹三钱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钩藤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歌曰:头痛在侧少阳风,祛邪专赖夏柴功。 竹茹玉竹姜和枣,甘草钩藤芩芍同。 《实践》 少阳风火所致头痛之一(血管神经性头痛) 曹XX,女,43岁,贵州省水电设计院医师. 初诊,1979年6月23日 头部两侧剧烈疼痛,反复发作十余年,逐年加重.近年来发作频繁,头痛头晕,目不欲睁,两颞抽掣,血管跃动,触之弹指,心忡心慌,口干微苦,便结溲黄,诊时:头痛正作,难以忍受,舌质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经多方检查,均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屡服中西药,未能控制,须注杜冷丁止痛.昔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此少阳胆火挟肝气上逆之头痛,急宜清胆平肝,降逆止痛,处方: 柴胡10克 半下10克 黄芩10克 玉竹12克 白芍12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钩藤12克 菊花10克 白蒺藜12克 岗梅10克 夏枯草12克 服6剂 少阳风火头痛之二(血管神经性头痛) 高XX,女,32岁,省煤炭勘探公司电工 初诊:1979年8月22日 十天前,左侧头部突发剧烈抽痛,恶心呕吐,不能言语,否则痛甚.左眼胀,眼球有突出感,上午痛剧,烦燥欲死,须注杜冷丁方可缓解.某院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转来我院.诊时:痛苦呻吟,患处血管显露,弹动搏指,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口苦纳差,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舌质红,舌苔卜白,脉弦细数,证属少阳胆火,肝气上逆之头痛.法当和解少阳,清降肝胆.处方: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法半下10克 玉竹12克 白芍12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钩藤12克 岗梅30克 白蒺藜12克 石决明25克 服8剂 《简析》原著之加味柴胡汤即小柴胡汤以玉竹易人参加竹茹钩藤而成.风火上炎,不宜人参之温升,故代以玉竹以润之,加芍药合甘草缓急止痛也,用竹茹合半下有温胆汤意,(温胆即是清胆)钩藤清热平肝,熄风镇痉,用其直达病所,有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之用.王老先生深知方意.其两例病案皆取其全方(去姜枣)而用之,其余四味,皆钩藤余意,因肝火上炎,横逆莫制,非此不足以平之.此随机运用之妙也. 阳明头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二) 《原著》 头痛在前,或兼发热口渴者,阳明经伤热也,宜加味升葛汤. 白芍三钱 葛根三钱 黄芩三钱 白芷三钱 花粉四钱 升麻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头痛在前热渴加,芍芩葛根暨升麻. 草偕花粉能生液,白芷去邪力最赊. 《实践》 阳明风火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蔡XX,女,28岁,省长岭炼油厂工人. 初诊:1980年月1月9日 两年来前额头痛,阵发性抽掣,近来加重,每痛一次,持续二.三小时,甚至几天不仃,恶风畏冷,前额灼热,不欲睁眼 ,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浮弦数,他院皆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治无效而就诊.此为阳明风火头痛,良由阳明经脉空虚,风火之邪乘虚侵袭,以致经脉挛急,气血不通.治当清解阳明风火.处方: 升麻10克 粉葛根12克 白芍12克 白芷10克 黄芩10克 甘草3克 防风10克 卜荷5克 僵蚕6克 荆芥穗 10克 花粉12克 服五剂 《简析》 加味升葛汤是由升麻葛根汤加花粉白芷黄芩而成,取花粉生津止渴,用白芷黄芩寒温互制,止痛清热,有表里相协之意.王老采全方入剂,另加其余四味是为加重疏散之力,以提高疗效也. 另外,由阳明风火引起的下颌痛,王老也用上方取效,现一并附录于下: 阳明风火,循经上窜之下颌痛(三叉神经第三支痛) 刘XX,男,55岁,郴州教育局教师 初诊:1979年10月12日 左面颊,下颌处阵发闪电样抽痛6月余.近一月来,左下颌抽痛加剧,自疑牙痛,请牙科医生拔牙,痛仍然如故,后经某院神经科诊为三叉神经第三支痛因治疗未效,建议手术,患者不同意手术,遂来我院.诊时:左下颌闪电样抽痛正作,痛如刀割锥刺,实在难忍,日发十余次,持续数分钟,每因吹风张口,洗脸谈笑而诱发加重,常以一手护其面,表情痛苦,精神紧张,大便溏稀,小便色黄,舌质红,苔卜黄,脉弦细.初步诊为肝阴不足,肝阳化风,拟滋肝柔肝,熄风止痛法,处方:(略) 二诊:药后诸症不减,左侧牙龈又痛,烦燥口干,鼻腔灼热,舌质红,苔卜黄而加灰黑,脉弦细带数,改从阳明论治.拟加味升麻葛根汤治之.处方: 炙升麻10克白芷10克赤芍药12克粉葛根12克生石膏15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天花粉12克僵蚕6克石斛10克甘草3克全蝎1.5克(研末兑服)服四剂.(本方亦用全方加味) 厥阴头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三) 《原著》 头痛如破,兼见呕吐涎沫者,肝经寒饮逆也,宜加味吴茱萸汤. 吴萸二钱 党参三钱 云苓三钱 桂尖三钱 半下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五分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片 歌曰:头痛如破吐痰涎 饮逆肝寒姜枣全. 参草吴萸参桂用 云苓夏芍入汤煎. 《实践》 厥阴寒饮上逆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贺XX,男,23岁,长沙汽车电器厂工人. 初诊:1980年7月26日 经常头痛六年,逐年加重,头晕眼花,痛时头之两侧.前额,眉棱骨处尤剧,血管显露,博动弹指,恶寒发热,胸闷恶心,呕吐涎沫,呕后缓解,痛止之后,面色惨白,满头汗出,体倦神疲,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治无效,乃转本院.诊时:头痛未作,舌质淡红,舌苔卜白,脉弦细,头痛已久,证情复杂,痛以两侧明显,伴见恶寒发热,胸闷呕恶似属少阳风火之头痛,拟加减小柴胡汤以探效果.处方:(略)二诊.三诊(略) 四诊:诸症未减,细审其证,痛时呕吐涎沫,呕后觉舒,当系厥阴寒饮上逆,乃拟加味吴茱萸汤,降逆止痛,温化寒饮,处方: 吴茱萸5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细辛3克 桂枝10克 茯苓12克 法半下10克 白芍12克 白芷10克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八剂. 《简析》 加味吴茱萸汤即吴茱萸汤加芍药甘草及苓桂夏辛而成,芍甘以缓急止痛,苓桂夏辛化饮之用.王老取全方而用,仅加白芷一味,加白芷者,以痛在前额,欲兼顾阳明也. 头晕郁冒(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四) 《原著》 头晕郁冒,其人烦渴闷满者,火挟痰上泛也,宜加味银菊汤.(头重加酒军) , 白菊一钱 银花三钱 花粉三钱 云苓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旋复花三钱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杏仁三钱 薄荷一钱 竹茹三钱 歌曰:头晕郁冒银菊医, 柴苓花粉杳旋施。 竹茹芩枳和甘草, 加入薄荷能散之。 《实践》 头晕 黄XX,男.60岁.2006.2.23日初诊.自述,近一周头晕,前额尤甚,如束带状,口微渴,血压不稳定,时高时平,(无高血压病史,平时血压为120/60.)高时150/75毫米汞柱.审其舌质淡红,苔卜黄,脉弦稍滑,此痰火上扰之证,用加味银菊汤加酒军. 处方:白菊6克 白吉利,10克 花粉10克 云苓10克 甘草3克 枳壳3克 旋复花(炙)10克 黄芩10克 柴胡10克 杏仁10克, 薄荷3克 竹茹10克 酒军3克.服三剂, 《效果》一剂头晕明显减轻,两剂痊愈. 《简析》本方即加味银菊汤原方减银花加白吉利也,加白吉利者,乃是私心自用,欲增平肝之效.按:本证机理,论述过简,方意未作细述.查其著《六经方证通解》有一段论述.可补此不足.其云:夫肺居五脏之上,头与额也居五体之上,以类相应,凡头额病,亦当治肺.头晕者,是痰与风.风性飘摇,痰火郁冒,故头晕也.宜苍耳子散,小柴胡汤.头晕之形,譬之月晕,皆因风起热腾,蒙气上侵之故也.人之坐船多晕者,必食冷果以清火,亦此义也.细审该方,实从苍耳子散,小柴胡汤二方化裁而来.柴芩草为小柴胡汤主药,花粉属小柴胡加减,(渴者去夏加花粉)其杏,旋,菊,银,皆从宜苍耳子散来,且皆肺经之药也.(说明:此笔者治验) 口疮肿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五) 《原著》 口中肿痛,兼见发渴饮水者,胃中火上冲也,宜时方甘露饮. 天冬三钱 麦冬三钱 生地三钱 熟地三钱 黄芩三钱 枳壳一钱 茵陈三钱 石斛三钱 枇杷叶(去毛蜜炙)三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肿痛渴烦加. 二地二冬及枇杷 芩枳茵陈兼石斛, 草梢引服效无差 《实践》 心脾积热伤阴之口疮(复发性口疮) 刘XX,女,45岁,长沙市某粮店干部. 初诊:1979年3月21日. 口腔糜烂五年,近一年来加重,根本不能进粗食,全靠牛奶.豆浆等度日,舌尖及上腭生米粒样小泡,上下唇内粘膜有黄豆大溃疡数个,中心苍白,周围红晕,口腔.舌体,咽喉灼痛,伴见体瘦神疲,干咳少痰,心烦难寐,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此心脾积热,阴液亏耗,治宜滋阴降火,不宜纯用苦寒,拟甘露饮加减.并嘱仃服牛奶.豆浆,饮以米粥为宜.处方: 天冬12克 麦冬12克 生地黄15克 熟地黄15克 黄芩15克 枳壳10克 石斛12克 炙枇杷叶6克 玄参12克 牛膝12克 白芍12克 甘草3克 服4剂(煎汤候冷,频频漱口随即徐徐咽下) 《简析) 甘露饮原治小儿发疹后,余毒未尽而现齿龈宣肿者,今唐氏原方移用,未作增损,信必有其经验在,王老视症之轻重,加入玄参.牛膝.白芍,三味,意在用玄参滋阴,白芍敛阴,牛膝引热下行,甚有深意.宜其取效迅捷也.余用此方,甘草之量必稍重之,何也?盖甘草虽仅一味,在《伤寒》却是一方.其能治少阴咽痛,已昭示其有清上之功,狐惑证口糜用甘草泻心汤亦此意也,故后世医家用甘草治口疮者,不乏其人.近人权依经先生曾以甘草一味治口腔溃疡,现录其论如下:口腔溃疡是脾经有热所致,口唇属脾,脾经有热则发溃烂,其色发红,疼痛,甚至溃烂出血者,可用本方治疗,以清脾经之热邪,热邪得清,溃疡自愈.因时人每轻甘草,特赘言之,幸勿以小题大作讥之. 咯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六) 《原著》 口中腥臭,或兼吐血衄血者,胃中血燥热也.宜清阳宁血汤.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三钱 黄连二钱 党参三钱 麦冬三钱 藕节三钱 生地三钱 蒲黄二钱 酒军八 分 只壳一钱 甘草一钱 歌曰:口中腥臭血当清,归芍芩连并党参. 藕地军蒲甘草枳,麦冬清热燥斯平. 《实践》 肝胃火亢,灼伤阳络之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咯血) 肖XX,女,40岁,长沙九中教师. 初诊:1978年11月8日 自五八年起,间断咯血,经久不愈.本月一日午后,陡起咯血,量多色红,经注射止血药,咯血暂止.今晨又大口咯出,其色先暗后鲜,伴有胸闷烦热,动则气促,口中腥臭,脘闷纳呆,口干饮冷,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鲜红,舌苔卜黄,脉弦细数,此属肝胃火旺盛之症.肝胃火亢,灼伤阳络,迫血外溢,则为咯血,法宜大清肝胃之火,冀求火降血止.拟清阳宁血汤.处方: 当归10克 生地黄12克 赤芍12克 酒大黄10克 玉竹12克 黄芩炭12克 枳壳10克 黄连炭5克 麦冬12克 藕节炭10克 甘草3克 蒲黄炭10克 服四剂 《简述》 本方除以玉竹代党参(此亦唐氏法)外,全方照录,且未加药味,所异者,芩.连.蒲.藕皆用炭剂,取炭能止血之意,因病情危急,速当治标,此权变之法也.按:清阳宁血汤为唐氏自创,必是其临症历验效方,须细研其理,不可草草放过. 咳嗽吐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七) 《原著》 先行咳嗽,然后得吐血证者,肺燥伤阴脉也,宜清燥和血汤. 生地三钱 麦冬三钱 百合二钱 五味五分 当归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续断二钱 藕节二钱 荆芥一钱竹茹二钱 蒲黄一钱 红花五分 降香一钱 歌曰:先行咳嗽血方来,地合归冬杏贝裁. 续降芥茹同五味,红花藕节与蒲灰. 《实践》 燥火致咳,损伤肺络之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咯血) 张XX,女,37岁,长沙解放小学教师. 咳嗽二十余日,始见痰中带血,近日咳剧,血随血咯,血量增多.某医院多次照片,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经注射止血药,略有好转,仍胸闷气促,动则咳甚,午后潮热,咽干口苦,大便略干,小便色黄,舌红少苔,脉来细数.此燥火犯肺,肺失肃降,气逆为咳,咳久伤络,治宜清燥肃肺,止咳宁血,拟清燥活血汤. 处方: 生地黄15克 百合12克 当归尾10克 麦冬12克 尖贝母6克 降香10克 荆芥炭10克 杏仁10克 藕节炭10克竹茹10克 蒲黄炭10克 红花6克 《简析》 此方亦唐氏自创效方也,大凡自创之方,多久经历验,反复斟酌,精思巧构,而后定方,其中妙处,非亲历者难窥其奥,故用其方者,多对证用方,不轻事加减,观两例咯血案,王老多照录原方,即其意也.关于此方,王老告曰:清燥活血汤是治疗先有咳嗽,后得咯血之肺燥伤阴者,掌握此一原则,则无有不验.是其有得之言,应予重视. 少阳胸痹(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八) 《原著》 胸前胀满,兼见口渴胁痛者,少阳气不畅也,宜加减柴胡汤. 柴胡一钱 半下二钱 人参二钱 黄芩二钱 杏仁二钱 瓜蒌二钱 枳壳一钱 旋复二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生姜三片 荷梗三钱(伯未按:蜀刻本无旋复,荷梗) 歌曰:胸前胀满引胁旁,柴胡瓜蒌夏芩姜. 枳甘参草旋花杏,荷梗兼能达少阳. 《实践) 少阳不和,枢机不利之胸痹 袁XX,女,41岁,工人,住院号10311. 入院初诊:1969年2月4日 胸前痛胀,两胁苦满,呼吸,咳嗽时加重,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卧则痛甚,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纳呆,病发一周,经某医院急诊处理无效而转入我院.诊时:左胸微微隆起,压痛明显,舌体征,舌苔卜黄,脉弦滑.此属胸痹,兼少阳枢机不利,治宜理气开胸,和解少阳.处方: 柴胡10克 黄芩10克 法半下10克 枳壳10克 杏仁10克 青皮6克 全瓜蒌12克 桔梗6克 玉今10克 竹茹10克 甘草3克 服三剂 《简析》加减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加蒌,杏,枳,(宽胸利气,)荷梗,旋复(升降气机)而成,王老基本采用原方,但又据病情略作调整,方中加青皮,玉今加强理气作用.加桔梗,配枳壳已有升降气机之用,故不复用荷梗,旋复.用竹茹者以其舌黄脉滑,合半下有温胆之用也.另:王老尚治一产后阳虚,寒热错杂之胸痹,亦用本方治愈.录之以供参考. 黄XX,女,27岁,农民,住院号:7900 入院初诊,1966年7月21日, 起病于分娩,先左胁胀痛,痛即隆起如块,大如小碗,痛止消失,今年元月,病移胸背,多次检查,诊断未明,服药无效.诊时:胸背胀痛,胸闷气促,时或痛窜下腹,胃脘饱胀,咽喉梗塞,嗳气胀减,饮食少思,渴喜热饮,大便干结,溺黄灼痛,舌淡红,苔卜白,脉弦细缓,证属产后心肺阳损,寒饮阴浊弥漫,填塞胸中,累及于胃,胃失和降.拟和解开痹,宣降肺胃.处方:柴胡10克党参10克半下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薤白10克瓜蒌壳12克枳实10克杏仁10克,百合25克台片12克,旋复花6克.服六剂. 久泻(医学见能实践录之九) 《原著》 大便溏泄,必在五更时分者,肾寒而侮脾也,宜加味四神丸. 附子二钱 肉蔻二钱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大枣四枚 炙甘草一钱 吴萸二钱 干姜一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片 粟壳一钱 歌曰:五更泻泄附姜投,参术吴萸甘枣收. 肉叩味苓姜粟壳,肠鸣无复水幽幽. 《实践》 脾肾阳虚,水谷不化之久泻(慢性结肠炎) 李XX,女,27岁,干部.住院号,3498. 入院初诊:1960年3月7号. 患慢性结肠炎四年,腹痛阵泻,日达7--8次,清冷溏稀,完谷不化,头晕嗜睡,精神罢极,面白唇淡,肌肉瘦削,少气懒言,纳差盗汗,渴喜热饮,肢冷不温,小便清长,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迟细弱,屡服中.西药物,治疗未效,收入住院.此患者久泻,稀溏清冷,谷食不化,小溲清长,肢冷脉迟,渴喜热饮,正如《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证属脾肾阳虚,水谷不化,吸收障碍.治当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拟附子理中汤,四神丸治之.处方: 本附片10克 炙甘草5克 补骨脂5克 炮姜6克 吴茱萸5克 肉豆蔻6克 五味子5克 党参5克 白术10克 生姜6克 大枣10克 服四剂 《简析》 加味四神丸即四神合附子理中汤加云苓米壳而成,加云苓有合四君之意,久泄可涩,故入米壳.王氏除后两味外,基本照录原方.由于本方治脾肾泻,已为当今医家共识,故不赘言. 血瘀腰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 《原著》 腰痛难忍,有如刀锥剌割者,瘀血积腰际也,宜鹿角利腰汤. 鹿角三钱 归尾三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红花一钱 牛膝二钱, 续断三钱 歌曰:腰痛难忍似锥刀,归芍丹皮等分熬. 鹿角红花同续断,再加牛膝煮成膏. 《实践》, 血瘀腰痛之一(腰椎间盘突出并左侧坐骨神经痛) 郑XX,男,27岁,长沙矿山设计院工人. 初诊:1979年3月20日, 左下肢酸.麻.痛.胀,已三月有余,腰痛如锥,久立.久坐.久卧,疼痛加重,尢以晨起明显.活动后稍缓解,西医检查:右侧腰椎轻度弯曲,前曲受限;腰5,骶1间及左侧坐骨切迹处压痛,左侧直腿抬高征:阳性.左足背伸力下降,腰部正.侧位X摄片提示:骶1隐裂,腰5前缘轻度骨质增生.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并左侧坐骨神经痛,骶椎腰化,屡经治疗从未见效.牵引.推拿,按摩亦无明显改善,诊其脉弦细,舌质紫暗,舌苔卜白,证属血瘀腰痛,气血瘀阻,筋脉不利,治当活血化瘀,舒筋利腰,拟鹿角利腰汤加味.处方: 鹿角霜15克 当归10克 丹皮10克 赤芍12克 川断续12克 牛膝12克 红花6克 防已12克 苡米30克 宣木瓜12克 三七粉3克 服四剂 血瘀腰痛之二(肥大性脊椎炎) 王XX,男,75岁,长沙市某服装厂工人. 初诊:1980年7月29日. 去年五月以来,腰痛如剌,经长沙市某医院照片证实:腰椎肥大性脊椎炎,部分有骨痂形成,并见胸腰椎有脱钙现象,虽经针灸,火罐,服药治疗,未取寸效,近日病增,腰脊冷胀,痛如锥钻,伸屈不利,入夜尤甚.坐立不安,活动后略有缓解,食纳减少,局部检查:右骶脊处压痛,两侧背伸肌压痛,腰3~5椎扣击痛.舌质红舌苔卜白,脉细涩,证属血瘀腰痛.治宜活血化瘀,舒筋利腰,稍佐疏散,拟鹿角利腰汤加味.处方: 鹿角霜15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丹皮10克 川续断12克 牛膝12克 红花6克 鸡血藤15克 三七粉3克 秦艽10克 防风10克 丹参12克 服六剂. 《简析》 以上两病案均取鹿角利腰汤全方加味而成.该方系唐氏自创效方,通过上述病例,说明疗效可靠.故王老强调:临床上用于治疗腰椎骨质增生,肥大性脊椎炎,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而属瘀血阻滞者,再配入乳香,没药三七,鸡血藤等,效果极为满意.此系王老临证有得之言,应引起注意. 肾阳虚腰痛(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一) 《原著》 腰痛软弱,或兼小便不利者,虚劳肾气弱也,宜金匮肾气丸. 熟地四钱 山药三钱 云苓三钱 附子三钱 安桂一钱 泽泻三钱 丹皮三钱 山萸肉三钱 歌曰: 腰痛软弱肾元虚,桂附丹萸药笼储. 山药云苓兼当泻,地黄滋补渐宽舒. 《实践》 脾失肾阳温煦之腰痛(慢性前列腺炎) 潘XX,男,34岁,湖南旅社干部. 初诊:1964年10月30日. 腰脊疼痛,三月有余,溲频清长,余沥难尽,阴部潮湿,睾丸,阴茎寒冷如冰,大便稀溏,一日四.五次,面色光白,渴喜热饮,腹胀纳减,失眠多梦,某医院曾确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三月,未见好转,舌质淡,舌苔卜白,脉显缓细,证属肾阳不足,脾失温煦,阳虚腰痛.治以温肾阳,补脾阳,稍佐固涩,拟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 附片10克 肉桂5克 熟地黄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12克 山萸肉10克核桃肉10克 补骨脂10克 黄芪12克 力参5克 五味子6克 金樱子15克 服四剂.(该方未作任何调整三十剂愈) 《简析》 本证属肾阳虚甚,仅用金匮肾气丸,略显病重药轻,故减丹泽之苦泄,更加补骨脂.核桃肉,增强补肾之力.参芪益气,五味金樱固涩,多方兼顾,其效益宏. 水滞腹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二) 《原著》 腹中胀满,兼见大便溏泻者,宜时方胃苓汤. 云苓三钱 猪苓三钱 苍术三钱 白术三钱 陈皮二钱 大枣二枚 桂枝二钱 白芍二钱 甘草一钱 厚朴一钱 泽泻二钱 生姜三片 歌曰:腹满还兼大便溏,二苓二术枣陈姜. 建中桂芍甘同补.除湿仍加泽泻详. 《实践》 肝郁脾虚,水气壅塞之臌胀.(肝硬化腹水并结核性腹膜炎) 李X,女,23岁,广西柳州医药商店干部.住院号:4182 入院初诊:1960年12月19日. 一年前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治疗稍愈,今年九月,腹部胀满,日渐加重,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9单位.血清总蛋白5.9克,白蛋白3.5克,...血沉45毫米.抽腹水检查,黄浊,比重1.020,细胞数2193,雷氏试验+,诊为:肝硬化腹水兼结核性腹膜炎.因久治无效,特来求诊,诊时:腹胀满闷,青筋显露,按之不坚腹平如蛙.掌拍腹侧,振振水声,鼓荡如波,嗳气呕吐,纳差消瘦,面色淡黄,神疲乏力,小便短少.大便溏黑.腹围96公分,舌质淡青,舌苔卜白,脉弦细数.此肝郁失疏,脾虚不运,水气壅塞,属水臌恶候,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拟胃苓汤加味.处方: 茯苓皮15克 陈皮6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白术10克 猪苓10克 泽泻10克 莱菔子10克 黑丑12克 槟榔10克 枳实12克 桂枝10克.广木香6克 服20剂 《简析》本病例之臌胀与《原著》之胀满,因同属水湿仃聚,故均用胃苓汤,但前者胀满便溏病较轻,原方即可应对.后者属水臌恶候,病势重,故须加味治之,方中加枳实.木香,槟榔,莱菔子疏肝行滞,佐黑丑缓逐水邪,全方化气利水,肝脾兼顾,水臌终瘳. 单腹胀(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三) 《原著》 单腹肿大,其人四肢瘦削者,脾虚而血结也,宜加味逍遥散.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薄荷一钱 煨姜二钱 柴胡一钱 蚯蚓一钱 香附三钱 灵脂三钱 乳香一钱 腹皮二钱 防已一钱 苏梗一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歌曰:膨胀多缘血结成,术苓香附许回生. 乳防苏腹荷同蚓,灵脂柴归姜芍行. 《实践》 肝郁脾虚,气血瘀结之臌胀(肝硬化腹水) 邓XX,男,35岁,江西省萍乡柴油机厂干部,住院号:10403. 入院初诊:1969年3月31日. 曾于1957年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三年之后,腹部肿胀,并未介意.近一月余,腹胀硬满,腹壁青筋显露,日益加重,纳食更甚,矢气可减,面色苍黄,四肢消瘦,眼睑虚浮,脘胁串痛,渴不欲饮,时作寒意,胸闷气促,咳嗽咯痰,甚或呕逆,大便溏薄,气堕色黑,小便不行.诊时: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清总蛋白4.48克,白蛋白1.41克,球蛋白3.07克,A/G比值倒置,舌质淡嫩青滞,舌苔卜白,脉象弦数,经X医院确诊肝硬化腹水,此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肺气失宣.治宜疏肝扶脾,行气散瘀,佐以宣肺,投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茯苓皮12克 白术10克 薄荷6克 地龙10克 五灵脂10克 香附10克 防已10克 苏梗10克 大腹皮12克 乳香6克 服七剂. 《简析》 唐氏加味逍遥散乃逍遥散原方去甘草(中满忌甘)加灵脂.乳香,地龙活血通瘀,香附苏梗增强理气作用,防已腹皮利水,而王老除将白芍改赤芍以增强化瘀作用,茯苓用皮以佐利水外,基本照录原方,且取得治愈效果,足证原著价值不可轻视也。 蛔厥(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四) 《原著》 吐虫虫痛,或见舌起白花者,肾风木所生也.宜仲景乌梅丸. 当归三钱 党参二钱 花椒二钱 黄柏二钱 乌梅三钱 干姜二钱 附子二钱 细辛二钱 黄连三钱 桂枝三钱 歌曰:吐虫虫痛用乌梅,桂柏椒姜辛附推. 归尾黄连参合用,专平风木救虫灾. 《实践》 寒热错杂之蛔厥(胆道蛔虫病) 范XX,女,33岁,工人,住院号:7900. 入院初诊:1966年5月30日. 以往有胆道蛔虫史,前天突然胃脘区疼痛,半小时后,剧烈绞痛,经用乌梅汤,四逆散,金铃子散,以及注射杜冷丁等治疗,暂时缓解,旋即又作,诊时:表情痛苦,面白无华,转辗号啼.剑突隆起,手不可近,上身汗出,四肢厥逆,呕恶不食,口苦微干,不思饮水.舌质红,苔黄润,脉弦细,曾呕出蛔虫一条.蛔虫性喜团聚,嗜好钻空.蛔虫聚集,阻于肠道.钻入胆管,中焦痞塞,气滞不通,汗出肢厥,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此属寒热错杂之蛔厥,治以寒热并用,安蛔为先.处方: 乌梅30克.桂枝10克.川椒6克.黄连5克细辛3克.党参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玄胡索10克.干姜5克. 急煎一剂, 另:黄醋一两,速服. 《简析》本案除照录乌梅丸原方外,复加金铃子散以理气止痛,其中川楝子尚有驱蛔之功.速服黄醋一两者,取蛔得酸则止之意也.另外,除本案外,王老还有一蛔厥治验案,亦用乌梅丸加减治愈,一并录之如下: 里实湿热偏盛之蛔厥(胆道蛔虫病) 黄XX,女,30岁,干部,住院号:7879 入院初诊:1966年5月23日. 近二天来,右上腹,剑突下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放射.痛时烦燥呻吟,转辗不宁,头汗如洗,四肢逆冷,发热微寒,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口干饮冷,小便色黄,大便未行.诊时,正值发作,痛不可近,舌质淡红,舌苔白黄,脉弦数.原患胆道蛔虫病,虽经两次手术治疗,发作频繁.此为蛔厥.蛔为胃中湿热所化,治宜清化湿热,安蛔止痛.处方: 乌梅12克.黄连5克.黄柏6克.吴茱萸3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槟榔10克.延胡索10克 雷丸6克 酒大黄10克. 服2剂,另:黄醋一两,即服.(按:本案因热盛,故减辛.桂.姜,附.椒.诸热药,里实肠燥,则入大黄.加雷丸以助杀虫之用.) 尿浊(医学见能实践录之十五) 《原著》小便白浊, 甚则尽如米饮者,脾经之湿气也,宜萆解分清饮. 萆解一钱 菖蒲二钱 甘草一钱 益智二钱 乌药三钱 神曲一钱 青盐五分. 歌曰: 歌曰:脾经湿气犯膀胱,小便虽通浊似浆. 萆解菖蒲盐曲共,草稍乌药智仁匡. 《实践》脾虚不运,湿浊下注之尿浊(乳糜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