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埃及基沙高原上耸立了许多金字塔,中间最高的那座即为著名的大金字塔。 是谁造了大金字塔? 埃及大金字塔,高146公尺,其四面底边长分别为230公尺,占地52900平方公尺,共用了230万块石材。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将世界上的伟大建筑,选出七项最为人称颂的。然而岁月悠悠,被称作世界七大奇迹的建筑物,几乎已消失殆尽,独有埃及大金字塔屹立不摇,见证着当时文明的辉煌。一般认为大金字塔建成于西元前2000多年的第四王朝,由胡夫王所建。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后代史学家们透过传说,以及相关线索才得出这项推论。关于这么庞大的工程如何建成?不可思议的智慧来自何人?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而造的等等谜团却始终没有解开。目前这个说法随着许多研究结果的发布而被质疑。 并非法老的王墓 史学家们一般认为金字塔与法老的墓葬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西元820年,开罗回教总督阿尔玛门(CaliphAlMa'mun)率领人马,首度挖出通道进入大金字塔,看到的景象却是非常朴素的房间,连一件陪葬品、珠宝、雕像都没有,甚至连碎片都找不到。而取名为"王殿"的房间里只有一口空空的、没有盖子的箱状石盒。墙壁也是光秃秃一片,毫无装饰文字。史学家们对这个首次进入大金字塔的事迹作出"遭到盗墓"的结论。然而,实际研究指出盗墓者想从其它通道口进入大金字塔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常理下,盗墓者也不可能偷到一个碎片都不剩,更不可能将墙上描述法老的碑文全数抹净。而埃及人为了纪念与称颂法老王,向来将王墓内部装饰的极为华丽,并摆设丰富的陪葬品。这么看来,朴素的大金字塔很可能不是法老王的坟墓,甚至可能毫无关系。 建筑物的数字展现惊人的精确度 1880年代末,现代建筑学之父威廉弗林德斯·皮特里指出大金字塔最惊人之处在于其方位上。因为其各个棱线都极为正确地面向东南西北,各方位的误差也都在五分(一分是一度的六十分之一)以内。这不但是非常精确的观测技术,更令人惊奇的是建造者竟然能在这样庞大的建筑物上保持超高的精确度。其水平度的正确度也令人震撼。因为其误差仅1.5英寸(约3.8公分),即使是现代的建筑也难以媲美。科学家推测要造出大金字塔这样高技术的水准至少要经历数千年的进化,然而翻遍埃及历史,却找不到这类技术发展的记录。 非凡的技术 大金字塔的力学构造极其巧妙。它并不是将200多万个石头直接堆砌成锥型。若构造如此单纯的话,只要其中的一部分崩溃,就会因为过于笨重,而全数崩坏。支撑大金字塔的,是类似树木年轮的构造,也就是由称为扶壁的硬体构造和填塞其空隙的填石层所组合成的。这种构造使得大金字塔在13世纪时的一次大地震中,只有少部份的外侧石块崩落,整体结构丝毫不受影响。然而在大金字塔之前建造的第三王朝金字塔或之后的第五、第六王朝所建的金字塔相比之下结构相当粗糙,甚至许多已经完全崩坏。 再者,如何从地面到一百多公尺的高空中,将230~260万块,每块平均重达2.5吨(2500公斤)的大石头始终都摆在绝对精密的位置上也令人不解。埃及学者们前后推测了30种以上建造的方法,然而经过分析检验,发现以当时埃及人所能有的技术与能力,这些方法实际上都不可行。攀爬过大金字塔的学者汉卡克(GrahamHancock),便具体地提出他的疑问。他说:"在此颠颠巍巍之处,一面需保持身体平衡,一面又得将一块一块至少有现代自用小汽车两倍重的石块,从下面搬上来,运到正确的地方,对准位置,当时这些石工的心中不知所思何如。" 有"现代古埃及学之父"之称的法兰西斯·强波林(JeanFrancoisChampollion)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人在智慧上是属于巨人型的,他说:"他们的想法有若身长100英尺的巨人一样高人一等。"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说法,既然种种证据显示埃及人并无法造出大金字塔,那有没有可能是由有着巨人般智慧或身材的史前文明的人类所造的呢?事实上,学者们对于此点已有相关研究发表了。 史前文明的推测 狮身人面像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它高20公尺,全长73公尺,被认为是第四王朝的法老王卡夫拉所建。但近来科学家从狮身人面像表面的侵蚀痕迹推测它的建成年代很可能更早,起码在公元前一万年以前。

邻近大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看起来非常的古老。科学家们从他身上似水侵蚀的沟渠研判他曾经历了一段潮湿的气候,因此推测他很可能在一万年以前就已存在。(图片提供:许晓倩) 数学家史瓦勒·鲁比兹在《神圣的科学》谈到,狮身人面像的狮身部分很明显有被水侵蚀的痕迹,他推测是公元前11000年的一场大洪水和连绵大雨而造成的。 学者约翰·魏斯特认同上述说法,并否定了风沙侵蚀之说。因为如果是风的侵蚀,那同一时代的其他石灰岩建筑物也应有同样程度的侵蚀,然而我们却发现留下的其它建筑物中没有一块像狮身人面像那样严重的侵蚀。 波士顿大学地质学教授、岩石侵蚀方面的专家罗伯特·修奇也赞同魏斯特的观点,并指出狮身人面像所遭受的侵蚀,有的地方深达2公尺左右,使得外观看来蜿蜒弯曲,好像波浪一般,很明显是经过数千年激烈的风吹雨打后造成的痕迹。魏斯特还指出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基沙高原一直没有足够的雨水造成狮身人面像的侵蚀痕迹,而必须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才有能造成这样大规模侵蚀痕迹的坏天气。因此他推测,狮身人面像必须在这个年代范围以前所建。连同大金字塔这样规模宏大而复杂的工艺品,很可能是一个更早、更伟大、比古埃及古老,我们还不知道的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而被埃及人所继承。 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生活的方式随着年代或民族有所不同,就像我们现在住钢筋水泥的楼房、交通工具是车辆,而古代则是住在木造或砖造的房子、出门是骑马或乘轿子。然而像秘鲁纳斯卡平原上的巨大图画、复活节岛上的大石像、英国的巨石圈,以及大金字塔,我们目前在记载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人类生活模式及能力造出这些特别庞大、壮丽的产物。它们很显然是来自与我们差异很大的文明的产物,上述科学家对大金字塔提出的推测,正好吻合了很久以来埃及人存在着的说法,他们认为基沙古迹是被"大洪水"毁灭前的一次文明时代所留下的唯一大型古建筑。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有赖更多的研究,但是从目前许多开始触及史前文明的研究方向来看,很可能有一天我们能真正解答究竟是谁造了大金字塔! 南美平原巨画之谜 南美洲秘鲁的纳斯卡平原(Nazca)是一块充满神秘的地方。这块平原荒凉而贫瘠。说他有多贫瘠呢?这里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有人估计,这里也许万年没有正式下过大雨。美国航太总署甚至把这里视为与火星一样的恶劣环境,曾派人来此进行火星生命能否生存的实验呢。当地的居民只有少数土人,过着原始的生活。然而这片看似空无一物的地区,却隐含了惊人的史前文明谜题。 西元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贝克博士驾驶着他的运动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干涸的纳斯卡平原。突然,他好像看到平原上有着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图案。他仔细一瞧,真的是巨大的平行线条,而这些线条似乎构成了巨大的图案。这种图案只有从高空上才能欣赏,因此在本世纪飞机发明之前,人们从来不曾知道这地区地面上有这么巨大的图案。科贝克博士惊叹地说:"我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文书籍。" 德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赖希小姐很快地知道了科贝克博士的发现,她立刻前往一探究竟,在仔细地研究过后,她决定将其后研究的主力放在这片谜样般的平原及未知的史前巨图上。赖希小姐从这片平原认出了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直线道路。在地面上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巨大的交织排列直线,有时彼此平行,有时呈文字形,还有很多又长又宽的条纹横贯其间,有的像道路,有的像方格、圆圈、螺纹。然而从飞机上看下去,这些在地面上的简单几何图形立即有了意义。许多图形如同蜥蜴、狮子等,还有好多不可名状的像是某些植物,只不过植物的具体形态也被省去,只剩下简练的线条。

只有飞行于秘鲁的天空,才能欣赏到各种精彩的纳斯卡平原巨画(图片提供:PeruExpeditions) 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50码(46公尺)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也就是说用一笔划画成这只蜘蛛,是纳斯卡的动物图形之一。这幅图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纳斯卡文明当时的一种星座,就像我们今天的小熊星座一样,代表当时人们的天文学。有人发现纳斯卡平原的直线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的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

以一条单线砌成46公尺长的蜘蛛图,据估计每砌成一条线条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图片提供:PeruExpeditions)

巨大的蜂鸟(图片提供:PeruExpeditions) 另外也很有名的图案就是鸟图,在纳斯卡荒原上总共砌着十八种不同类型鸟图。之所以将这类图形称为鸟图,当然是这些图形看起来像是某些种类的鸟。不过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些鸟图似乎有未曾在当今出现的鸟,有些甚至像是中国古时候山海经描述的奇异鸟类。这种鸟图尺寸非常巨大,长30至40码不等,鸟图甚至有140码(128公尺)长的翼展。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三叉戟的图案似乎不是南美洲现有文化所有,这又是如何画出的呢?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画的结构吧。构成这些图案线条的是深褐色表土下显露出来的一层浅色卵石。专家估计过,每砌成一条线条,就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来自于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并复制成原来的图样。绘制这样的巨图,需要精密的量测技术与工程能力,显然不是当地的土著具备的。 这些图是要从天上乘坐飞机才能欣赏的,在飞机尚未发明的年代,制作这种图的意义与动机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大胆的科学家做了几种假设,有人认为这代表当初绘制巨图的文明具备飞行的能力,他们可以进行空中量测与摄影。也有人认为是过去存在的巨人民族所绘制,对于巨人来说,这些图形的建造显然相对来说是很容易的,而且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欣赏。 "当初绘制巨图的文明"具备飞行的能力吗?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人类是否早在更久之前的古代,就具备了本世纪才由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能力? 如果那些巨图是"过去存在的巨人民族"所绘制的,这个"巨人民族"曾在人类的文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何现在消失了呢?如果巨人真的曾经存在,地球上、宇宙间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类似于人类的生命体?除了人类、科学家所假设的"巨人"之外,有没有"小人国"的存在?海底下是否也住着人呢? 下一篇我们就来看看"巨人"和"小人"的真实性。 巨人的传说是真的? 在世界各个民族的传说中,巨人几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从希腊神话"奥德赛"里英雄俄底修斯在海岛上遇到的独眼巨人,格林童话里杰克的豌豆与巨人,一直到葛列佛游记里的"大人国",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描述巨人这样的生命。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人类学的研究发展,这一类的传说渐渐地消失,现在,大家都说这些只是故事传说,不可尽信。然而,一些关于巨人的考古发现,不禁让人重新思考,"传说"是否仅仅是传说? 恐龙的石雕 我们先看看南美洲发现的ICA石雕吧。这些珍藏在Dr.Javier博物馆里的石头,雕刻着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况,恐龙像是一种家畜,或是当时人们的宠物。科学家认为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消失了,那么这些图画究竟是谁雕刻上去的?

ICA博物馆的石头上刻着一个惊慌的人被暴龙追着跑(图片提供:Dr.DonPatton) 其中一颗石头上刻着一幅图,一个惊慌的人被一只暴龙追着跑,他很害怕地向前跑。这个暴龙跟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看到的暴龙是一样的,是一种站立的恐龙,后腿非常强壮有力,而前面的手很短,好像发育不良,看起来跟他的庞大体积很不相称。现在恐龙专家挖掘出恐龙化石后,经过仔细地分类整理,然后以复原的方式拼凑出原来的骨架,再根据合理的推测而描绘出恐龙当年的样子。雕刻这些石头的人,如果不是生活在一亿多年前,那么他们显然具备跟现在科学家同等的知识,可以藉由复原化石,绘制出恐龙的形态。 不管哪一个想法是对的,得到的结论同样惊人。因为这些石头上雕刻的图画太令人费解,怎么会把恐龙跟人画在一起呢?再看看另一块石头,上面雕刻的是一只三角龙。这种恐龙长得很像巨型的犀牛,以头部的三只角得其名。图里雕刻的是一个人骑在三角龙的背上,手里拿着像斧头一样的武器挥舞着。在一颗石头上,我们还看到一个人骑在翼龙背上。几乎比较著名的恐龙类型在这些石头雕刻里都有出现,而且还似乎跟雕刻石头的这些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ICA石头刻着许多人与恐龙生活的画面,这块刻了挥舞斧头的人骑在三角龙背上(图片提供:Dr.DonPatton) 仔细地比较这些石雕,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惊讶的事实。在这些石雕中,人与恐龙的大小比例差不了多少。以现在发现的暴龙化石为例,暴龙身高约有三层楼那么高,在"侏罗纪公园"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暴龙是非常巨大的,一脚可以把人踩扁。我们看所有的石雕里,恐龙虽然还是比人大,但比例并不悬殊,三角龙对于骑的人来说,好像是现在人与牛的比例。那么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有可能在恐龙时代生存的人类是比较高大的,也就是"巨人"呢? 这样的想法虽然乍听之下有点难以令人接受,不过如果大家知道在恐龙时代的蜻蜓,翅膀张开足足有1公尺宽,那么说恐龙时代的人是巨人就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了吧。 我们看看这两张图。一个是ICA石雕,一个是纳斯卡平原上的巨画。在ICA出土的一块石头上,雕刻着与那斯卡平原上的巨画几乎一样的猴子图。雕刻石头的艺术家是否也是纳斯卡巨画的作者?


左图:纳斯卡巨画的猴子图(图片提供:PeruExpeditions) 右图:石头上的猴子与纳斯卡巨画中的猴子姿势一模一样,雕刻ICA石头的艺术家是否也是纳斯卡巨画的创作者?(图片提供:Dr.DonPatton) 特大号的大腿骨及脚印 1950年代后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的巨大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个人大腿骨化石,长达120公分。依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个"人"的身高有5公尺,真的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美国德州Mt.BlancoFossilMuseum博物馆收藏的1.2公尺长的大腿骨,据推算这腿骨来自5公尺高的巨人(图片提供:JoeTaylor) 这张照片里的脚印是杜赫地博士(Dr.C.N.Dougherty)在他的书"巨人之谷"(ValleyoftheGiants)中展示的──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巨大脚印,估计若真的是巨人脚印的话,这个人大约高25英尺(7.62公尺)。

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长达近90公分的巨人脚印(图片提供:FloydM.Gurley) 各地的巨人传说 另一个相似的发现在美国。印地安人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一种红发巨人族,身材十分巨大,也十分地凶悍,印地安人的祖先经过了长年的征战,才把巨人赶走。这些巨人居住在美国内华达州垂发镇西南方35公里处,一个叫做垂发洞的山洞。这个传说人们起初并不重视,直到西元1911年,矿工在挖掘垂发洞的鸟粪之后,发现一具巨大的木乃伊,身高达2.2米,红色头发,这才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 这个发现揭露之后,学者们想到了印地安人古老的传说,并且开始调查。加州柏克莱大学与内华达历史学会均派出人员前往调查,此时山洞已经因为开矿造成了破坏,劳德只找到了一些印地安人的遗物。接着,垂发镇的采矿工程师李德与其他人员测量了挖掘出的一些股骨长度,发现股骨所属的那些人,身高可达2~3米。在同一个地方也发现了一些红发。这些骸骨直到现在还被内华达州的亨波特博物馆收藏。 在马来西亚的沙劳越一带,也流传着巨人的传说,本世纪初,有人在沙劳越的密林中发现了一些巨大的木棒,这些木棒长达2.5~9米,据说是巨人使用的工具。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是否有巨人存在过?如果说没有,那么在土耳其与垂发洞发现的巨大骨骸是怎么回事?如果有,后来他们又到哪儿去了呢?前面谈了许多巨人的例子,其实也有人曾看过身材很小的小人,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五千年前的12公分成年小人骨骼被发现 柏林大学的法兰兹博士在调查墨西哥中部附近的洞窟时,挖掘出一些奇怪的东西。他最先发现地面有一个奇怪的图案,便试着往地下挖。这一挖可不得了,竟挖出了一些小小小小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小小小小的装饰品,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挖到最后,终于出现这些东西的主人,一个小人。这一具骸骨约12公分高,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尸体,因为骨骼的样子已经是成人。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其年代约在5000年前。 树孔中居住的七八寸长小人 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树孔中小人一文载:广东澳门岛,有姓仇名端贸易商人,经常去各国做买卖。一日,遇台风,幸避一岛湾,风息后,船老大因力惫看船,仇端登岛散步。仇见岛中枯树甚多,大可十围,树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长仅七八寸,有老幼男妇,肤色如栗子皮。每人身上糸小腰刀,弓矢等物,大小与人相称。见仇来看,齐声说:"口渠三伊利!"仇此时要出恭,便解裤蹲地上,后吸烟继续观看。忽听人声嘈杂,见枯树最高处,有小城高可及膝,皆黑石砌就。城门大启,小人约千余,联臂而出,摇旗一呼,各树孔中皆有小人出迎,拱听号令。其中有年轻者,面目端正,束发紫金冠做小人总指挥;口喃喃不知做何语。旋闻众应曰:"希利",执坚拥来。仇大惊,知为驱己,然藐其小,并不害怕。蹲如故。年轻者又喃喃多时,仇不应,即挥戈与战。小箭、小枪、小刀、小戈矛,钻剌两股颇痛。恶之,戏以手中烟筒击年轻者。一击,遂翻落鸡背上毙矣。众抬尸回,城坚闭。其余皆窜入树孔中。仇也回船。 夜静,闻岸上小人大至,掷泥沙而大呼曰:"黎二师四咿利!"鸡鸣始寂。仇船上自思:若抓回一二头,回故里,转可炫耀。第二天早上,托言采薪,拿布袋与斧子至故处,砍破一树,小人挺多,还有没睡醒的,大概是一门眷属,无一漏而装布袋中。回到船上,给饭喂也吃,特别好吃松子果。仇正打算回走,岸上小人如蚂蚁无数。口喃喃象是恶骂,且小箭如雨,船人怨恐,解缆而去。一个月左右,仇回广东,访其知者,说是僬侥国人。问洋人,说该物当肉吃,味甘甜,唯此物一人不敢独行,恐为海鹄衔去。仇喜,把小人放在嵌水晶片的盒子里,拿到市上让人观看,为此得了很多钱。 故事后来,该小人转与他人,并用紫檀做小屋宇,该小人知礼仪,懂廉耻,灵性与生活习性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小而已。 长三寸的勒毕国人 汉朝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中载: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常群飞往日下自曝,身热乃归,饮丹露为浆,丹露者,日初出有露计如珠也。郭宪记述勒毕国人文字较少,但仍略窥一斑,其日下自曝,身热乃归,摄取太阳能量,似与面日月练功的现代气功师灵性相通,只能说明,同归一道也。 水面尺许二短人 《子不语》夏太史说三事一则中载:高邮夏礼谷先生督学湖南,舟过洞庭。值大风浪,诸船数千,泊舟未岁。夏性急,欲赶到任日期,命舵工逆风而行,诸船随之杨帆。至湖心,风愈大,天地昏黑,白浪如山。见水面二短人,长尺许,面目微黑,掠舟指撸,似巡逻者。诸船中人俱见之。风定日出,渐隐去也。 碳黑小人出现在40年代 据《求知世界》报17期罗桂生"两个小黑人是何种生物?"一文中说:我家住在广西漓江畔,离桂林不远,记得40年代中期的一天中午,太阳高照。我端着饭碗边吃边玩,突然在屋后晒短裤的长凳上,看见从布下走出两个"小黑人",它们约一寸高,与人体比例相似。全身碳黑,似无穿衣,直立行走。它们走到凳子中央,朝我站着。我举起筷子,它们一齐高举双手。阳光把它们小手指照得清清楚楚。我害怕得很,随手拾起一块石头就朝它们扔去,然后立即跑回屋叫大人出来看,但两个"小黑人"已无影无踪了。 以上的一些证据,分开来都是一些不解之谜。然而综合起来看,真的是十分耐人寻味。 玛雅文明的秘密 许多人都听说过"玛雅"这个文明的传说,大部分人对于玛雅人的印象与美洲丛林脱离不了关系。提到玛雅人,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身着鲜艳羽毛服饰的印地安人,绕着圈圈在月光下进行着神秘的仪式,中间站着法术高强的祭司。的确,玛雅人居住的地点就在今天的中美洲,神秘的遗迹也在幽静的丛林里,然而有几个人知道,玛雅人跟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人与蒙古人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留下来的巨大石造遗迹与高超的艺术作品,连今天的技术都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何不放下原来的观念与看法,重新深入玛雅人的故居,看一看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与文明。 发现过程 西班牙人在16世纪时进入南美洲,他们以入侵者的角度占领这个全新的大陆。当时中南美洲的住民过着原始的农业生活,对于西班牙人的坚船利炮自然是毫无招架之力,很快地,西班牙人也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此地,有两个传教士,看到了当地人信仰巫术与迷信,就放了一把火把他们所藏的古老典籍全部给烧毁了。谁知道这些书不是别的,它们正是消失已久的玛雅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宝典,里面详细记载了他们当年辉煌的科学成就与文化。也许是天意如此吧,今天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只能从断简残篇中拼凑出玛雅当年的盛况。 丛林里的巨石遗迹 玛雅的金字塔可说是仅次于埃及金字塔的最出名的金字塔建筑了。他们看起来不太一样,埃及金字塔是金黄色的,是一个四角锥形,经过几千年风吹雨打已经有点腐蚀了。玛雅的金字塔比较矮一点,也是由巨石堆成,石头是灰白色的,整个金字塔也是灰白色的,他不完全是锥形的,顶端有一个祭神的神殿。玛雅金字塔四周各有四座楼梯,每座楼梯有91阶,四座楼梯加上最上面一阶共365阶(91x4+1=365),刚刚好是一年的天数。 玛雅人非常重视天文学的数据,他的建筑里处处都是这些关于天体运行规律的数字。除了阶梯数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52个四角浮雕,表示玛雅的一世纪52年。 玛雅的天文台也是充满特色的建筑物。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不论是在功能上或外观上,玛雅的天文台与现在的天文台十分类似。以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为例,建筑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的台阶一阶阶地通往大平台。与现在的天文台有些相似,也是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这个盖子在现在天文台的设计是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底楼的四个门刚好对准四个方位。这个地方的窗户与门廊形成六条连线,其中至少三条是与天文相关的。其一与春(秋)分有关,另两个与月亮活动有关。 这座凯若卡天文观测塔是遗迹中最大的天文观测塔,其它遗迹也有类似的建筑。他们在位置上都与太阳及月亮对齐,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古时候玛雅的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天文观测网。 这些建筑物以今天的角度看也足以令人称奇。以玛雅金字塔来说,巨大的石块如何切凿,搬运到丛林的深处,再把一块块十几吨的石块堆积起来,堆高至七十米处,要是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及起重设备,是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生活在丛林里的民族,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建立一个天文观测网?历史记载,望远镜是伽利略十六世纪才发明的,接着才有大型天文台的出现,而天文观测网的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这样的观念可说是相当先进。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玛雅人当时的科学与今天相比毫不逊色。 失传已久的天文数字与历法 我们从小学的阿拉伯数字一定没有人会觉得很了不起吧!不过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的排列。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个0的观念是阿拉伯人从印度带到欧洲的,古时候欧洲人没有这么简单的数字概念。希腊人擅于发明,但他们必须用字母来写数目;罗马人虽然会使用数字,但只能用图解方式以四个数字来代表。

玛雅人使用一点、一横、与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来表示数字 考古学家研究玛雅人的数字系统时,发现他们的数字表达与算盘的算珠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使用三个符号:一点、一横、一个代表零的贝形符号──就可以表示任何数字。类似的原理今天被应用在电脑的"二进位制"上。 这种计数方法,可以使用于天文学的数字,在瓜地马拉的吉里瓜所发现称为石标的雕刻石柱中,记载着九千万年、四亿年的数字。 玛雅的历法非常复杂,有以260日为周期的卓金历,6个月为周期的太阴历,29日及30日为周期的太阴月历,365日为周期的太阳历等,不同周期的不同历法。我们用现代天文观测知道一年是365.2422天,而玛雅人已测出一年是365.2420天。 玛雅人运算出来著名的金星公式: (月球)20x13=260260x2x73=37,960 (太阳)8x13=104104x5x73=37,960 (金星)5x13=6565x8x73=37,960 这些公式的意思是说,每一种周期经过37960天后,便会相遇在一条直线上,而根据玛雅人的神话传说,那时"神祉"就会到一处宁静的休息处所。金星历年是指金星环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玛雅人费了384年的观察期,算出584天的金星历年(他们发觉金星在八个地球年中恰恰走了五圈,然后再重复循环,便用五除八个地球年的天数──2920──得出584天),而今日计算则为583.92天,误差率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钟。以这么高的精确度计算出金星历来,实在是件不可思议之事。 玛雅计日的单位出奇的大,考古学家已经知道的数值为: 20日为一维纳尔 18维纳尔为一屯等于360日 20屯为一卡屯等于7,200日 20卡屯为一巴克屯等于144,000日 20巴克屯为一匹克屯等于288万日 20匹克屯为一卡拉布屯等于5,760万日 20卡拉布屯为一金奇耳屯等于152,000,000万日 20金奇耳屯为一阿拉屯等于23,040,000,000万日 为何要发展出这么大的数字?这个数字单位大到即使是现代人也用不到。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这么大的数字也许只有一种学科会用到,那就是天文学。天文学家常常要用很大的数字单位表示星系间的距离,只有天文学的"天文数字"才会这么大。 历法中的玛雅预言 在玛雅历法中,有一个叫"卓金历"的历法,这种历法以一年为260天计算,但奇怪的是,在太阳系内却没有一个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依照这种历法,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应在金星和地球之间。 "卓金历"中的这个符号,表达了玛雅人所描述的银河核心,并与我们所熟知的太极阴阳图非常相似。 有玛雅学者认为,这个叫"卓金历"的历法记载了"银河季候"的运行规律,而据"卓金历"所言:我们的地球现在已经在所谓的"第五个太阳纪"了,这是最后一个"太阳纪"。在银河季候的这一段时期中,我们的太阳系正经历着一个历时5100多年的"大周期"。时间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在这个"大周期"中,运动着的地球以及太阳系正在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核心的银河射线。这束射线的横截面直径为5125地球年。换言之,地球通过这束射线需要5125年之久。 玛雅人把这个"大周期"划分为1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化都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在13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又划分为20个演化时期。每个时期历时约20年。 这样的历法循环与中国的"天干"、"地支"十分相似,历法是循环不已的,而不是像西元纪年一直线似的没有终点。他们认为自创世以来,地球已经过四个太阳纪。 当太阳系诸星体经历完了这束银河射线作用下的"大周期"之后,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玛雅人称这个变化为"同化银河系"。 从玛雅预言中的"大周期"的时间上看,到今天已经接近尾声了。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的时期中,我们的地球已进入了"大周期"最后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玛雅人认为这是"同化银河系"之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他们称之为"地球更新期"。在这个时期中,地球要完全达到净化。而在"地球更新期"过后地球将走出银河射线,进入"同化银河系"的新阶段。 既然玛雅人的历法如此精准,那么他们的预言应该也有一番根据。在环境污染严重,天灾人祸不断的今日,我们可以想想,玛雅人的预言究竟在提醒我们什么事情? 玛雅人与中国人 以下从几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玛雅人与中国人关系的蛛丝马迹。 文字:玛雅人使用象形文字,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但符号组合比汉字还复杂,至今尚未有人能完全解读。 艺术:以袋足彩陶罐袋为例,罐上的乳状袋足和鲜艳的色彩,以及对比强烈的红、黑色几何图案非常醒目。目前考古学家发现,乳状袋足是中国史前陶器中最有特色的器形,但它竟然在美洲多支印地安民族的陶器上可以看到。 玉器:玛雅文物中有很多是玉器,在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美洲玛雅人两个民族,喜爱玉石并且具备精巧的玉器雕琢能力。更为巧合的是这两个民族都有把玉与生命、繁衍连系起来的信仰,有些玛雅玉器竟与江南史前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饰惊人的相似。 信仰:玛雅文化中的羽蛇神形象与中国腾云驾雾的龙有些相像。玛雅壁画上的羽蛇神头像、玛雅祭司所持双头棍上的蛇头雕刻也接近龙头的造型。除此以外,玛雅人对于羽蛇神,和中国人对于龙的祭拜,都与祈雨有关。 人种:从人种学上来看,玛雅人和中国人都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徵,而且研究证明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 太极图:在玛雅的废墟中,竟发现与中国一样的太极图,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阳鱼"。 神秘的文物 火箭浮雕 考古学家在谜一般的玛雅遗迹中搜寻多年,找到许多玛雅的文物,其中有许多令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涵义。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些可以辨识的竟然跟今日的尖端科技非常的接近。 1948年到1952年间,墨西哥籍考古学家路利教授(AlbertoRuzLhuiller)在巴伦杰神殿的"碑铭神庙(TheTempleofTheInscriptions)"中,发现在巨大石室的墙上刻有9位盛装的神官,及一位带有奇妙头饰的青年浮雕。经过仔细地观察,发现这个浮雕与现在的太空船十分相似!浮雕中的图画,画着一个青年正在操作一台机器,这个机器的前端是流线型的,看起来十分精密复杂,还有类似仪表的东西。青年头戴头盔,头盔上有两条管子接着。他弯着腰和膝盖。双手正在操纵着一些操纵杆,位置较高的一只手正在调节把手般的东西,较低那只手的四根指头,在操纵类似摩托车把手般的控制器。双眼前视。左脚跟搁放在有好几道槽痕的踏板上。操纵者后面有个类似内燃机的设备。内燃机箱后方可以看到有火焰喷出。

玛雅碑铭神庙的浮雕中,刻画了一个带头盔的青年,正在操作一台类似飞行器的机器 路利教授在巴伦杰神殿所发现的浮雕和玛雅碑文有密切的关系。被解读出来的碑文中,一节这样描述"白色的太阳之子,仿效雷神,从两手中喷出火……。"怀疑的人会说,这段恐怕是古代玛雅人对太阳崇敬所想像出来的情景。但是根据路利教授所发现的石雕,及碑文中所记载的那节却是"真实"。 仔细想想,这个浮雕看起来与登陆月球的登月小艇真有几分类似呢。如果这张图真的是当初玛雅人照着他们建造的机器画的,那么他们已经具备从事太空探险的能力。也许那些精密的历法,正是遨游太空的玛雅人所需要的。 水晶头颅骨 1927年在中美洲的贝利兹(Belize)的玛雅遗迹中发现的水晶制成的头颅骨就更令人叹为观止了。这颗水晶头颅骨完全以石英石加工研磨而成,大小几乎和人类的头颅骨相同。高12.7公分,重5.2公斤,是依照一个女人的头颅骨所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