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交流网欢迎光临中医中药交流网中医瑰宝苑 → 慎用补药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北方风湿骨病研究所

※赞助我们※

※特别声明※

管理员QQ号:81683922   点击这里给81683922发消息

北方风湿骨病研究所

北方风湿骨病研究所

※联系我们※

本论坛QQ群:21490829


  共有51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慎用补药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admin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7216 积分:6847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12/30 16:34:32
慎用补药 [图片]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20 6:24:39 [只看该作者]

慎用补药 [图片]

<!-- 左边标题和日志信息 开始 -->

淡泊宁静 2011年01月22日 12:00 阅读(1) 评论(0) 分类:养生保健

<!-- 左边标题和日志信息 结束 --><!-- 右边操作区域 开始 --> <!-- 右边操作区域 结束 --><!-- 日志标题栏 结束 --><!--==S 投票--><!--==E 投票-->
<!-- 日志内容 开始 -->
<!--S 文章(这部分加style只是为了看效果,基本上表现都受编辑器设置控制)-->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非常火爆,许多人喜欢有病没病吃点补药。有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读经典时,也喜欢涉猎补益方药,以备临床、开发之需。对此,王永炎教授指出,滥用补品补药,危害尤其严重,必须引起注意。
     补药用以补虚,方证相应为宜
  王永炎教授告诫,重温中药学、方剂学可知,补益方药功在补益正气,扶持虚弱,用于治疗各种虚证。人体之虚,不外气血阴阳。补药之用,或以补先天不足,或以补后天之虚。《素问&bull;阴阳应象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明确示人应用补益药治虚证的基本原则,这是不能违反的金科玉律。
    以此标准衡量,当今社会,我国真的有那么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体虚弱、正气不足,急需用补益药调理的人群么?即便果真如此,应用时是否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做到方证相应、药症相符了吗?中医工作者在临床、教学、科普中,要注意强化这方面的宣传教育。
      误补变证多端,坏病蜂拥而起
  许多人只知道补益药的好处,不知道误用、滥用补益药的危害。殊不知,应用不当,或助邪以伤正,或犯虚虚实实之戒,容易出现变证、坏病而危殆立至。
    20年前,在某疗养院亲见一矽肺患者,在鹿场购买一鹿胎,炖服后口鼻出血,顷刻而毙。这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滥补误补之害,由此可见一斑。“人参滥用综合症”的出现也可为例证。
    清&bull;吴达在《医学求是》中明确指出:“误攻者见证易知,误补者变幻莫测”,明言要谨慎应用补法。因为误用攻下,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快出现,容易引起医患警觉。而误用补法,人们多所不知,症状表现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循,医患忽视,后果严重,救治难度增加。
     滥用误用补药,杀人不露痕迹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病伤犹可疗,药伤最难医。”滥用误用补药,会酿轻浅之疾为膏盲之病,患者不知而医者不晓,可谓杀入不露痕迹。
    误补伤生,医生会说,一直用补药扶助正气,生机无望;患者家属也觉得,最好的补药都用上了,命该如此。清&bull;何梦瑶《医碥》“黠医知温补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儒门事亲》:“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可谓一语中的!
    清&bull;程文囿《医述》:“实死者多由医误,虚死者多由自忧戕”,道出了因实致死者,或由于用药的失误,特别是不加辨证,滥用补药,火上浇油,壅遏中焦,使得邪气亢盛,病情发展;或不敢驱邪攻实。《索问&bull;至真要大论》:“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养生
保健 治疗,牢记辨证论治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形神一体与辨证论治。只要临床牢记辨证论治原则,处方、遣药保持理法方药的一致,“补”的含义就不应拘于“补益方药”一途。张子和“陈芕祛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的论述,值得深入思考。无论养生、保健、治疗,也无论药物、针推、食疗药膳、医疗体育,都要因人而异。
    《医宗必读》云:“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中医学的灵魂,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药。“药以养生,亦以伤生,服食者最宜慎之。”(清&bull;陆以《冷庐医话》)虽然这是针对服用“丹药”而言的,我们今天对待补益药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如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