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以一盛之脉定其病之阴阳虚实也。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此以脉之静躁分乎足之阴阳也。躁,动也。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此以脉之静躁分二盛之脉而决病之在阴在阳与在手在足之诊法也。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厥阴。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此以脉之静躁定一盛之病阴阳虚实也。 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嬴不能极于天地之精则死矣。 此言阴阳不可久盛,极则衰败也。四盛谓大于常脉之四倍也,关格者,渭阴阳相争不相营也,不能极于天地之精,谓不得尽期而死也。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此总言诸脉皆以静躁分手足也。 脉有阴阳,何谓也?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一也。 此以浮沉分脉之阴阳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脉口有六脉俱动耶?曰:此非言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长、滑,阳也。沉、短、涩,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也,所谓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所谓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之听在,名病之顺逆也。 此以浮、沉、长、短、滑、涩六法之错综,察其脉,审其经而知病之顺逆也。 脉有伏匿,何谓也?曰: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若涩若短,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若滑若长,此为阴中伏阳也。故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言阴阳相乘之脉,阳中时一见阴为伏阴,阴中时一见阳为伏阳也。重阳者,阳部见阳脉,阴部亦见阳脉也,重阴者,阴部见阴脉,阳部亦见阴脉也,脱阳者,阳离于阴也,脱阴者,阴离于阳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曰: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为外关,阴乘阳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为内格,阳乘阴之脉也。故曰覆溢者,是其真脏之脉,得之者,不病而死也。 此以脉之部位言脉之太过不及相乘覆溢与关格也。覆溢亦为真脏之脉,得之者死。盖死脉各有不同,固不必如真心脉至、真肺脉至等等形态,然后知其必死也,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者也。 此言平人之脉息也。经脉一周于身,凡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计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如是则无太过不及之病,故曰平人也。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此言不及之脉息也。其气减平人之半,计二百七十息,脉行仅八丈一尺,故曰少气也。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亦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牙病风,脉涩曰痹。 此言太过之脉息也。一息脉六动,已过平人之半,计二百七十息,脉行二十四丈三尺,病生之兆,即此可见。滑为阳盛,风为阳邪,涩为阴盛,痹为阴邪,各从其类故尔。尺热,谓尺泽热也。非尺脉也。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一吸脉亦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此言将死之脉息也。考脉法曰:人一呼一吸,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精,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况绝而不至者耶。乍疏乍数,是胃气已败,皆死征也。 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而上击者,曰肩背痛,沉而坚者,曰病在中,浮而盛者,曰病在外;沉而喘者,曰寒热;沉而横者,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盛滑而坚者,曰病在外;小实而坚者,口病在内;小弱以涩,谓之久病,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此言寸口脉之诊法也。 尺涩脉缓,谓之解(亻亦)。尺涩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尺热脉大,谓之热中。 此以寸口之脉与尺泽之肤互诊之法也。解(亻亦)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之名也。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此言妊妇之诊法也。动甚者谓大如豆,厥厥动摇也。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此言脉数而动时一代者之脉证也。数,热象也,亦虚象也。动则为痛,代,止也。虚热而动,故泄热,痛时止,故便脓血。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气绝,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 此以代脉决脏气之有无多寡也。脉法曰:吸者,随阴入,呼者,随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知一脏气绝者,肾气先尽也。依例推之,则次为肝,次为脾,次为心,再次为肺,无疑义也。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并多阴少阳曰石水。二阳结,谓之消。二阴结,谓之痞。三阳结,谓之膈,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此言脉结之病也。结者,盛也。石水者,少腹肿也。胃与大肠结,则喜消水谷,故曰消也。少阴与肾结,则水留心下,故曰痞也。小肠膀胱结,则血液燥于上,津液涸于下,上下闭塞,故曰膈也。肺脾结,则水居肠胃,腹胀如鼓,故曰水也。心包、三焦、肝、胆之脉,俱络于喉,热气内发,逆而上行,故曰喉痹也。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此言少阳之为病也。胆气贼胃,故善泄,相火灼肺,故少气善咳也。 二阳发病心脾,有不得隐曲,男子不精,女子不月。 此言阳明之为病也。金气横绝,则侮其所畏而自贼其生,故男子不精,女子不月,所以然者,肾藏精与志,胞脉系于心故也。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痿厥(月耑)(疒[上口下月])。 此言太阳之发病也。痿,无力也,厥,冷也,(疒[上口下月]),酸疼也;下,谓腰以下也。 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此言厥阴之为病也。 二阴发病,善胀、心满,胀气。 此言少阴之为病也。 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此言太阴之为病也。 诸过者切之。滑者,阳气有余也,涩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俱有余,则无汗而寒。 此育切太过之脉法也。过而见滑,是阳气太过也,故热而无汗,过而见涩,是阴气太过也,故多汗身寒,过而阴阳俱盛,则血之与气相争于内,故无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此言脉附于筋,推之不能外出者,心腹之中有积滞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此言脉远于筋,推之不能近者,热在外也。 推而下之,上而不下,头项痛也。 此言脉著于寸,推不至尺者,病在上也。 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腰足清也。 此言脉著于尺,推不至寸者,病在下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腹脊痛而身有痹也。 此言脉沉至骨,按之不鼓者,病在阴分也。 四时脉法 春脉者,肝脉也,东方木也,万物之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胸背引痛,下则两胁胠满。 此言者脉之象也。太过则自病,善怒,眩冒癫疾之病作于外也,不及则入于腑,故胸背胁胠之病作于中也。 夏脉者,心脉也,南方火也,万物之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浸淫气泄。 此言夏脉之象也。来,谓从尺至寸也,去,谓从寸至尺也。气有余则病出于外,故身热肤痛之疾作矣,气不足则病郁于中,故烦咳之病作于上,气泄之病作于下矣。 秋脉者,肺脉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此言秋脉之象也。来急者,阳气尚未沉下也,去散者,阴气将欲上升也。逆气背痛是阳气所致,喘咳上气是阴气之征。病音者,小腹鸣也。 冬脉者,肾脉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收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背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此言冬脉之象也,营者养也,深藏其气以养其精也,如弹石者,搏而太过也,如数者,沉而不深也。(月少),季胁下两旁空虚也。太过则自病,故脊脉痛也,不及则入腑,故少腹满,小便变也。 长夏脉者,脾脉也,中央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故其脉代,善者不可得见,恶者乃可见也。其气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此言四季之脉象也。脾纳水谷之精,灌溉于四脏,不正主四时,故谓之孤脏。其代脉无病则不可得见,见则必死,故曰恶也。如水之流谓善之太过者也。如鸟之喙谓善之不及者也,九窍谓眼、耳、口、鼻及前、后二阴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此言春以胃气为本也。肝主春,春脉弦,微弦者有胃气也。毛为秋脉,曰秋病者,言病起于秋,乃宿疾也,毛甚曰今病者,言为新病,金贼木也。藏真散于肝者,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此言夏以胃气为本也。心主夏,夏脉钩,微钩者,有胃气也,胃而有石,病本于冬也,今病者,火为水克太阳之为病也,藏真通于心者,心欲耎,食咸以耎之也。 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此言长夏以胃气为本也。代者止也,脾之真脉也;其言石而不言弦者,脾恶石,脉之水湿故也,藏真濡于脾者,宜食苦以燥之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此言秋以胃气为本也。毛而有弦,言病本干肝,非肺病也,弦甚言风邪客肺,木乘金也。藏真高子肺者,以肺居上部,荣卫阴阳气皆统于肺,肺苦气逆,宜食苦以泄之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此言冬以胃气为本也。石而有钩,火乘水也,藏真下于肾者,言肾居下部,其性恶燥,宜食辛以润之也。 春夏而脉沉细,秋冬而咏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此言四时之脉分顺逆也。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不应四时,故曰逆也。 春曰浮,如鱼之游在皮,夏曰在肤,泛泛乎万余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此言脉之浮沉四时不同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疏乍数,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此言四时六气之脉也。当其旺时,其脉始至,欲知其旺,当知甲子,如冬至后,已得甲子,则知少阳旺,复得甲子,则知阳明旺,复得甲子,则知太阳旺,复得甲子,则知太阴旺,复得甲子,则知少阴旺,复得甲子,则知厥阴旺,旺各六十日也,此六甲之事也。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者病,去而不去者病,反者死。 此言四时之脉与气差相应也。春不沉者,谓孟春之月,冬气差未尽也,夏秋冬三孟准此。参见,谓沉弦互见,弦钩互见之类也,复见,谓季月又见差脉也,未去者,差气未去也,去,谓差脉已去也,去而不去,谓差气去而脉不去也,反,谓春秋相反,冬夏互异也,四塞,谓天地四时之气闭塞不通也。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此言六气之至也。和,无太过不及也,平,无病也,甚,太过也,反,谓气之反也,如太阳脉至,反细小而短之类也,至而不至,时至而脉不至也,未至而至,时未至而脉已至也,易,变易也,如阳位见阴,阴位见阳也。危,殆也。 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言寒盛格阳之诊法也。从,顺也,阳证得阳脉之类也;不鼓者,不上击指也,阳者,热也,诸热脉从,按之反弱,乃寒盛于内,阳格于外,非病热也,故曰反也。 诸阴之反,其病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热盛拒阴之脉也。脉证是阴,按之反鼓甚而盛,乃热盛于内,阴拒于外,非病寒也,故曰反也。 五脏脉法 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此言心脉之诊法也。连珠琅玕,脉满而盛之象也,曲,谓脉形不直也,居,不动也,带钩,革带之钩也。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此言肺脉之诊法也。如落榆荚,浮薄而虚之象也;如循鸡羽,中央坚而两旁虚也,如风吹毛,轻飘而游移也。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此言肝脉之诊法也。揭竿末梢,状其耎弱也,如循长竿,状其坚也,新张弓弦,状其紧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杂,如鸡践地,曰脾平。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流,如水之流,曰脾死。 此言脾脉之诊法也。如鸡践地,言和柔而轻重均平也,如鸡举足,言实而急数也,如鸟啄,如鸟距,言坚锐而搏指也,如屋之漏,言缓急不定也,如水之流,言平而不鼓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此言肾脉之诊法也。如引葛,言长而坚也。如夺索,言速而急也。如弹石,言促而坚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此言真肝脉之象也。色青而白,金克木也。真脉者,无胃气也。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此言心之真脉也。色青黑者,水克火也。不泽,言枯搞也,折,脱断也。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此言肺之真脉象也。色白而赤,得所不胜之色也,精枯液竭,故毛折也。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此言肾脉之真象也。见则必死,死时毛先折也。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此言脾之真脉至也,色枯毛折,乃死期也。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此言五脏之真脉,不可见也,见则恶矣。 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唾。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渴,自已。 此以坚长耎散四法诀诊心脉之病也。色赤者,色脉相应也,搏,动也。 肺脉搏坚而长,其色白,当病睡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散也。 此以四诊之法决肺脉之病也,灌汗,如汗出浴水,水居玄府之类也。久不得泄,故曰至今不复发散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此以四诊之法,决肝脉之病也。色不青,不与脉相应也,色脉不应,知非肝之本病,必因坠若搏伤其血也。色泽者,皮中有水气也,易,变易也。各脏准此。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食痹。 此以四诊之法,决胃(脉之)病也。色脉病因于外也。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者,色不泽,当病足(足行)肿,若水状也。 此以四诊之法,定脾脉之病也。色不泽者,水聚于下也。脾主四肢,足属下部,故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而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口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搐为血溢,耳鸣,巅疾。 此以急、缓、大、小、滑、涩六法诊心脏之病也。伏梁,心之积也,喉(口介),喉中不利也。喑,无声也。 肺脉急甚为巅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偻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徽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痿矣。 此以六诊之法定肺脏之病变也。偻者,腰背屈而难伸也,鼠瘘,颈腋结核也,息贲,肺之积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左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瘛挛筋痹。 此以六诊之法定肝脏之病变也。肥气,肝之积也。水瘕痹,水气内结而为痹也。 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沐。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溃癃。微滑为蛊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溃。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此以六诊之法定脾脏之病变也。癃,小便不利也。内溃,肠痈溃于内也。 肾脉急甚为骨巅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也。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至小腹睡睡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漏痔。 此以六诊之法定肾脏之病变也。所谓变者,如肝脉弦,心脉钩,其本既变,病即随之。甚微攸分,病形乃定。 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阴气盛,微有寒。 此以寒热气血定六诊之变,以求六变之病,经曰“求其所属”,即此意也。 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此言尺寸皮肤脉色之相应也。 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此言色脉相应之所以然也。如东方青色入通于肝,肝脉弦,故色青者,其脉应弦之类,相胜之脉,如青得毛脉,赤得石脉之类,相生之脉如黄得钩脉,白得代脉之类。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此言心脉之不应色也。喘为正气不足,坚为邪气有余也。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诊曰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此言肺之色脉不相应也。喘为不足,浮为肺虚。上谓寸口也,下谓尺中也,喘而虚,谓其人发虚喘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诊曰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此言肝之脉不应色也。弹,动也,搏也,肝居心下,故气在心下流于支(月去)也。疝亦寒湿所生。故曰同法。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诊曰有积气在腹中,有厥者,名曰厥疝。女于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此言脾脉之不应色也。厥,逆也,名曰厥疝。不曰痹者,因于肝也。女于疝痛最多,故曰同法。风气通于肝,四肢主于脾,故曰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也。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诊曰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此言肾之色脉不相应也。得沐浴清水而久卧其中,身半以下,为水气所中故也。 岁运脉法 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此言脉不应指之例也。木、火、金、水四运,面北受气,名曰北政,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厥阴则右寸不应,太阴则左寸不应。南政谓土运之岁,面南引令者也。三阴司天,其不应与北政在泉者同。 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口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口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此言候尺之法也。 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此言司天在泉之气,不能以脉候之也。 间气何如?曰:随气所生,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 此言间气之诊法也。左右,谓左间右间也,从,谓顺也,违,逆也,移,谓左右之脉相移易也,失守,谓本位见贼邪之气也;尺寸反者,谓子、午、卯、酉四岁,用当在寸,反见于尺,阳当在尺,反见于寸,尺寸俱反,故曰死也,阴阳交者,谓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阴当在右脉,反见左,阳当在左脉,反见右,左右交见,故曰死也,不当位者,谓厥阴之位,气见少阴,少阴之位,气见太阴之类也。诸不应者,反其诊则应矣。 此言反诊之法也。反诊谓覆其手而诊也。凡脉之仰手而沉者,覆手则浮矣;仰手而细者,覆手则大矣,所谓反诊是也。 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己亥之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辰戌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司天为三气,在泉为终气,初气居终气之左,为地之左间,五气居终气之右,为地之右间,二气居三气之右,为天之右间,四气居三气之左,为天之左间,所谓随气所在,期于左右者此也,此六元之事也。北正谓乙庚、丙辛、丁壬、戊癸之岁也。南正谓甲己之岁也,此五运之事也。其详俱载六元正纪大论中,学者盍不于群居之暇,取灵、素、难经而一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