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得龙骨,使肾由经脉以出表。配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人参,发阴经之阳;佐干姜,开阳明之结。使石膏,和表邪之郁。
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本草经解》: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
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神农本草经读》:桂,牡桂也。牡,阳也,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者,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必愈,卸罪巧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养精神,通达脏腑,益在内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为诸药先聘通使。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
寒气之郁结不舒者,惟辛温可以散之。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
人身有气中之阳,有血中之阳。气中阳,走而不守;血中之阳,守而不走。凡药之气胜者,往往补气中之阳;质胜者,往往补血中之阳。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气,一定之理也。然气之阳胜则能动血;血之阳胜则能益气,又相因之理也。桂气分药也。而其验则见于血,其义不晓然乎?
《本经疏证》:本经桂有两种,有牡桂,有菌桂,诸家论之纷如,愚谓皆有所未确。盖古人采药,必以其地,必按其时,决不以非法之物施用,乃后世专拘泥于此,不知古人每以形似名物。按菌,大竹也,桂之本根,去心而留皮者象之,今所谓肉桂是也。牡对牝而言,门之轴所藉以辟阖者曰门牡,菌桂去心而卷似牝,则桂之尖但去粗皮而不去心者,象牡矣,今所谓桂枝是也。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一主脐下悸,一主脐下动,皆在下之病。东垣曰,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而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下之道也。刘潜江曰,亲下者趋阴也,以消阴翳而发阳光,亲上者归阳也,以达阳壅而行阴化。又曰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中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有不和者,皆可治也,则桂枝肉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经通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攻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夫风伤于外,壅遏卫气,卫中之阳与奔迸相逐,不得不就近曳营气为助,是以营气弱,卫气强,当此之时,又安能不调和营气,使散阳气之郁遏,通邪气之相迸耶(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新加疡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半夏散及汤瓜蒌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侯氏黑散
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白虎加桂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早荚汤
厚朴七物汤黄芪芍药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外台黄芩汤竹叶汤
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汤)?心为众阳之主,体阴用阳,其阳之依阳,如鱼之际水,寒则深藏隐伏,暖则踔跃飞腾,古人谓有介类伍之,乃不飞越,故凡有风寒,汗之下之火之或不得法,则为悸为烦,为叉手冒心,为起卧不安,于是以桂枝引其归路,而率龙骨牡蛎介属潜之也(桂枝甘草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四逆散)。水者火之对,水不行,由于火不化,是故饮入于胃,由脾肺升而降于三焦膀胱,不升者,心之火用不宣也,不降者,三焦膀胱之火用不宣也,桂枝能于阴中宣阳,故水道不利,为变非一,或当渗利,或当泄利,或当燥湿,或当决塞,惟决塞者不用桂枝,馀则多藉其宣,有汗出则病愈者,有小便利则病愈,皆桂枝导引之功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莺汤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若夫赤能入血,辛能散结,气分之结散,则当降者自降(桃核承气汤乌梅丸泽漆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桂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蜘蛛散竹皮大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血分之结散,则当行者自行,自然而然,非可勉强者(鳖甲煎丸桂枝苓丸温经汤
土瓜根散)。至补中一节,尤属义精妙而功广博,盖凡中气之虚,有自馁而成者,有为他藏克制而成者,自馁者参术芪草所主,非桂枝可施,惟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必通血而气始调,气既调而渐能旺(小建中汤
黄连汤黄芪建中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此其所由,又非直一补气可概也。
愚谓窥古人用药之意,于加减间尤为亲切,今计两书中,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已具论外,其余小柴胡以不渴、外有微热加,四逆散以悸加,防己黄芪汤以上气加,其和营通阳下气之功,已显然无可疑矣。若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低,反更咳,胸满者,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细辛干姜,以治其咳满。二条前一条,表证明明未罢,而去之,后一条,冲气仅低,亦去之,颇为费解。殊不知甘能增满,则两条皆有胸满也,且病之互相牵属者,必并力解其一面,则所留一面,自无所依,不能为大患。如前条之表邪也,水饮也,是水饮为表邪之根,故去其饮,邪遂无所容。后条之上气也,支饮也,是上气由支饮而发,故但温宣其饮,上气可不论矣。可见治病用药,贵乎审其前后缓急,经服何剂,不得执一药之气味功能而遂用之,若二病者,非忌桂枝,实用桂枝后,权其不得更用,故不用也。
或问桂枝与白虎,寒热天渊,安可兼用?且论中谆谆以表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则可不加此而必待表解耶?曰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条,上文言脉浮发热无汗,乃麻黄证,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矣。白虎证者,脉大也,汗出也,烦渴欲饮水也,三者不兼,即非是。今云其脉即平,身无寒,但热时呕,缘非白虎证,亦未必可用桂枝,特既与白虎,则三者必具,再加骨节疼烦之表,则无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黄,热证多又不得用附子,不用桂枝和营通络而谁用哉?且古人于病有分部,非如后世多以阴阳五行生克为言,伤寒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疟有温疟用药之例,盖伤寒自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入,则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温疟自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疼烦一种表证,即不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则兼用桂枝,使之尽化,又何不可耶?是白虎加桂枝汤之用桂枝,不过和营,并无甚深妙义也。
水气不化之因甚多,利水之物亦甚多,当审其何因,观其所用何药,而后药之功能可见也。统观两书中,凡猪苓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真武汤、泽泻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十枣汤、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葵子茯苓汤、大黄甘遂汤等方,莫不利水,缘不用桂枝,则或由热阻,或由血阻故也。桂枝之利水,乃水为寒结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剂以下降耳,是故水气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证(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是也)及悸(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是也)上气(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是也)振(苓桂术甘汤防己茯苓汤等是也)等候,不如是,概不足与也,以是用桂枝者,仍用其和营通阳下气,非用其利水也。
攻瘀之方,不缘用桂枝,浅言之则云瘀因寒阻则用,因热阻则不用,殊不知有不然者。观伤寒攻瘀仅三方,除抵当汤抵当丸,品味相同外,其一则桃仁承气汤也。桃仁承气汤证,谆谆以表证未罢为不可用,抵当汤,反有表证仍在之文,则可知因寒而用,为不然矣。夫抵当汤丸似峻而实不峻,桃仁承气似不峻而实峻,何者?水蛭虻虫,究为血肉之品,较之芒消桂枝,反有去邪不伤正之能,故金匮要略诸方,凡瘀血之涉于虚者,缘不用桂枝,如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可验也。其桂枝茯苓丸之有症,温经汤之因瘀生热,皆非虚证,盖惟有余,故能成形,且生火也。桃仁承气证云,血自下,下者愈,桂枝茯苓丸证云,妊娠血不止者,症不去也,土瓜根散证云,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以此知非特血盛乃能结,惟其血盛,乃能既结而仍行,此桂枝专破血虽行而结自若者也。
或问酒客不喜甘,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则呕吐者,不可用桂枝汤矣。又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又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乃五苓散证、乌梅丸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茯苓泽泻汤证,缘有呕吐,缘用桂枝何故?夫用药审病之大端,大端当用,则不得顾小小禁忌,犹之大端不当用,不得以小小利益,遂用之也。大端不当用,如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证,不以桂枝和营下气之能,牵制宣饮专一之力是也。大端当用,如桂枝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不当因其鼻鸣干呕,温温欲吐,而忘其和营通经之大力是也。若夫位居佐使,则自有主持是方者,为之弃其瑕而用其长,此乌梅丸所以用桂枝也,五苓散证、茯苓泽泻汤证亦然,二方淡渗多而甘缓少,又岂能使吐脓血哉?且金匮要略呕吐篇,已发凡起例于前矣,曰先呕欲渴者,此为欲解,先渴欲呕者,为水停心下,呕家本渴,若有支饮,则得温药反不渴,于此见药随时用,虽不可犯其所忌,亦不可守禁忌而失事机,又不可不明君臣佐使间有去短从长之妙矣。
《本草新编》:桂枝,味甘、辛,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条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头目,兼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入足太阳之腑,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杀人矣。夫桂枝乃太阳经之药,邪入太阳,则头痛发热矣。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夫人身有荣卫之分,风入人身,必先中于卫,由卫而入营,由营卫而入腑,由腑而入脏,原有次第,而不可紊也。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凡身热而无头痛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痛,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或谓桂枝发汗,亦能亡阳,何故仲景张公全然不顾。凡有表症未散者,须用桂枝汤,吾甚俱之,而不敢多用也。嗟乎!桂枝解表之汤,非亡阳之药也。用桂枝汤而亡阳者,乃不宜解表,而妄用桂枝以表散,遂至变症蜂起,于桂枝何咎哉。或谓桂枝汤,治寒伤卫之圣药,凡身热而有头痛项强之症,用桂枝汤仍然不除,反加沉重者,又何说也?此必多用桂枝以致此也。夫太阳经者,阳经也。桂枝,热药也。寒气初入于太阳,寒犹未甚,少用桂枝以祛邪,则太阳之火自安,而寒邪畏热而易解;若多用桂枝,则味过于热,转动太阳之火,热以生热,反助胃火之炎,而寒邪乘机亦入于胃,寒亦变为热,而不一解,而太阳之本症仍在也。故用桂枝者,断不可用多以生变,惟宜少用以祛邪也。
或疑桂枝汤之治伤寒,以热散寒也。以热散寒,祛寒出外,非祛汗出外也,何以有亡阳之虑?想非伤寒而误用桂枝也。夫用桂枝汤,必须冬日之患伤寒,而又兼头痛项强者,才是寒伤卫之症。伤寒若不是冬天发热,即发热而不头痛项强,皆非伤寒入卫之症,安得不变为亡阳之祸,非桂枝之过也。
或疑桂枝汤宜用而不用,以致传入于各经,而头痛项强如故,不识桂枝汤仍可用否?夫寒伤卫,而不速用桂枝以散表,致邪入于里,自应急攻其里矣。但头痛项强如故,此邪犹留于卫也,虽其病症似乎变迁之不定,然正喜其邪留于太阳之经,在卫而不尽入于里,仍用桂枝汤,而少轻其分两,多加其邪犯何经之药,则随手奏功也。不可因日数之多,拘拘而专攻其入里之一经耳。
或疑桂枝性热,麻黄性寒,性同冰炭,何以解太阳之邪,而仲景张公且有合用之出奇乎?曰:识得阴阳之颠倒,寒热之异同,始可用药立万,以名神医也。夫人身荣、卫之不同也,邪入卫则寒,邪入荣则热,正不可谓荣、卫俱属太阳,混看而不分别也。桂枝祛卫中之寒,麻黄祛营中之热。桂枝、麻黄合用,祛荣、卫寒热之半,又何疑乎。惟邪将入于营,未离于卫,或寒多而热少,或寒少而热多之间,倘分解之未精,治疗之不当,恐不能速于解邪,转生他变耳。然在仲景夫子,桂枝、麻黄合用,立方固未尝不奇而且神也。
或疑桂枝散寒邪,散卫中之邪也,一用桂枝,宜卫中之寒邪尽散矣,何以又使其入于营中也。似乎桂枝不能尽散卫中之邪也,不知可别有他药佐桂枝之不足乎?曰:桂枝散卫中之寒,吾虑其有余,而君虑其不足乎。用桂枝汤,而邪入于营者,非桂枝之不足以散卫中之邪,乃迟用桂枝,而邪已先入于荣中,桂枝将奈何哉。此伤寒之病,所以贵疗之早也。
或疑桂枝汤,伤寒症祛邪之先锋也,用之当,则邪易退,用之不当,则邪难解。首先用桂枝汤,何以使之无不当耶。夫治伤寒而不知症,用药未有不误者也。故古人有看症不看脉之论,然而脉亦未可不讲也。仲景夫子论症,未尝不论脉,而无如世人之昧昧也。读仲景夫子伤寒之书,亦何至首先用桂枝汤而有误者乎。南昌喻嘉言尚论仲景夫子伤寒之书,卓识明眼,超越前人,近今未有其亚,但其中少有异同,铎不揣再为辨论,庶可免舛错之讥,则自今以后,读伤寒之书,亦何至于昏昧哉。
海浮石(《日华子本草》)
海浮石分石花与浮石两种。石花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骼;浮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石块。味咸,性寒。归肺经。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临床用名有海浮石、浮海石。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平,无毒。止渴,治淋。
《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平,无毒,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本草纲目》:浮石乃水沫结成,色白而体轻,其质玲珑,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席上腐谈》: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则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虚实之反若此。
消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
《本草乘雅》:顾浮石之浮水上,即火性炕之上炎。诗大雅云:蒸之浮之是也。若止渴治淋即湿者干之,干者湿之。若积块老痰,瘿疬疝瘕,砂石淋露,即去其坚刚,变其柔脆。随根身之缺陷,现四大之遍周,若以结治结,犹幻归幻耳。
《景岳全书》:味咸,性微寒,阳中阴也。善降火下气,消食,消热痰,化老痰,除瘿瘤结核,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消积块,软坚癥,利水湿、疝气,亦消疮肿。
《本草备要》:一名海石,泻火软坚。
咸润下,寒降火。色白体轻。入肺,清其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软坚。除上焦痰热,消瘿瘤结核。顽痰所结,咸能软坚。俞琰《席上腐谈》云: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木则浮,而南海有沉水香。虚实之反如此。水沫日久结成。
《本草求真》:[批]散上焦积热,软下焦积块。
海浮石专入肺、肾。即书所云浮石者是也。其石系水沫结成,浮于水上,故以浮名。色白体轻,味咸气寒。时珍曰:其质玲珑,肺之象也。盖既有升上之能,复有达下之力,其曰能治上焦痰热,目翳痘痈者,以其气浮上达之谓也;能治诸淋积块瘿瘤者,以其咸润软坚之意也。余琰《席上腐谈》云: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则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虚实之反如此。至于实则宜投,虚则忌服者,以其忌有克削之气也。
《得配本草》:咸,寒。入手太阴经。除上焦之痰热,清膀胱之上源。消结核,止干渴。
得牙皂,治老痰横结;得通草,治疝气茎肿;得鲫鱼胆,治膈消;善饮水者。得金银花,治疳疮;得轻粉少许,麻油调,涂头核脑痹,枕后生痰核正者为脑,侧者为痹。煅研,水飞过用。
《本经疏证》:咸,寒。软坚润下,入肺止嗽,通淋,化上焦老痰,能消结核。
【现代药理研究】
海浮石有镇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钙,效果与蛇胆川贝末相似。
海蛤壳(《本经》)
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均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原动物喜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或近海的泥沙质海底。味苦、咸,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蛤壳、煅蛤壳。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阴痿。
《药性论》: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
《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胃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本草蒙筌》: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本草求真》:属利水消肿止嗽之品,然总不类牡蛎功专收涩固脱解热为事也。
【现代药理研究】
1.海蛤壳有抗肿瘤作用。
2.海蛤壳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文蛤提取物对受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环磷酰胺所致过高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3.海蛤壳有抗炎作用。
4.海蛤壳有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海金沙(《嘉祐本草》)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排水良好的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味甘,性寒。归膀胱、小肠经。功效利水通淋。临床用名海金沙。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本草经疏》:海金砂味甘淡,气寒,性无毒。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乃手太阳少肠经药也。
简误:海金砂,性淡渗而无补益,大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本草蒙筌》:用为丸散,专利小肠。得栀子、牙硝、蓬砂,可共疗伤寒狂热。本注又云:小便不通脐下满闷者,用此一两,腊茶五钱,绝细研成,煎生姜、甘草梢,调下三钱。不通又再服之,旋可以取效。
《本草乘雅》:似金而体轻,似沙而质滑。草气之生沙,犹水体之成冰,合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主溺沙石者隙当。
宜入心之府,小肠经药也。小肠者,泌糟粕传大肠,泌水道输膀胱,止在而不盈,决渎以为量也。
卮子六出之冰花,对待热恼为清凉。蓬沙蓬转如轮,枢机迅捷。牙硝缘水火以为性,可从之以水逆之以火,亦可逆之以水,从之以火,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反佐以取之。
《景岳全书》:此草出黔中,七月收其全科,晒干,以杖击之,则细沙自茎叶中落。味甘性寒,乃小肠膀胱血分药也。善通利水道,解郁热湿热及伤寒热狂、小便癃闭肿满、热淋膏浊、血淋石淋、茎中疼痛,解诸热毒。或丸或散皆可用。
《本草备要》:通淋,泻湿热。
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五淋茎痛。得栀子、牙硝、硼砂,治伤寒热狂。大热利小便,此釜底抽新之义也。
《本经逢原》:海金沙生于叶上,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伏二经血分者宜之,故小便热淋茎痛为要药,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本草求真》:[批]利小肠血分湿热。
海金沙专入小肠。味甘而淡,气寒无毒,为主通利小肠血分要药。凡小肠热闭而见五淋疼痛不止者,服之使热尽从小便而出。且于伤寒热闭,而见腹满狂躁,则当于此加栀子、朴硝、蓬砂投治,俾热亦从小便而出,此灶里抽薪之一义也。但肾脏真阳不足切忌。
《得配本草》:甘,寒。淡渗。入手足太阳经血分。去脐下满闷,消膀胱湿热。
得腊茶、生姜,治癃闭;得滑石、甘草梢,治膏淋;得栀子,治热狂;得白术、甘草、牵牛,治脾湿肿喘。
真阴不足者禁用。
《本经疏证》:海金沙无花实,其气专钟于叶,而成沙则不同,于吐其华而凝其元,惟得气之流散者以致其自然之化机而已。然如蒲黄而色黄赤,则有可参者,夫肾主水而脾主湿,是肾水之用寄于脾也,此其治必在于色黄者。小肠行水而合于心,心主血,血乃水之化,血和而水化自行,此其治必在于色赤者。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证,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乎?要知此物是于土中布其流散之用,而并达火之丽于土,以病于水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在,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而已。
《本草分经》:甘,寒,淡渗。专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通淋。
【现代药理研究】
1.海金沙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2.抑菌试验证明,海金沙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以海金沙、车前子为主药的尿路通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对泌尿结石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海桐皮(《海药本草》)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临床用名海桐皮。
【本草汇言】
《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日华子本草》: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赤目,煎洗。
《本草图经》: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饮一盏,早、午、晚各一次,能令醺醺。此方不得添减。
《本草纲目》: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苦平无毒。去风杀虫。煎汤,洗赤目。
《本草经疏》: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带辛。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二经虚则外邪易入,为霍乱中恶,辛以散之。湿热内侵为疳匿,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湿热浸淫则生虫而为疥癣,苦能杀虫,平即微寒,湿热去而疥癣除矣。其主漱齿洗目者,亦取其苦寒杀虫,辛平散风热之意耳,李珣以之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之证,其为辛苦之剂无疑矣。
简误: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主霍乱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虫。渍酒治风蹶殊功,渍水洗赤眼神效。
《本草备要》:宣,祛风湿。
苦温,《经疏》云:应兼辛。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蹶顽痹。腰膝疼痛,《传信方》:海桐、薏苡各二两,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两,甘草五钱,生地七两,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减,早、中、晚饮,常令醺醺。疳蛪疥癣,目赤煎洗。牙虫。煎服或含嗽。
《本经逢原》: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湿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及去风杀虫。虫牙风痛,煎汤漱之。疳蚀疥癣,磨汁涂之。目赤肤翳,浸水洗之。此药专去风湿,随证入药服之,无风湿者勿用。
《本草求真》:海桐皮专入肝。辛苦而温,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直达病所。是以腰膝脚痛能疗,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肿者为湿脚气。赤白泻痢能止;虫牙风痛,煎汤漱之能愈;疳蚀疥疮,磨汁涂之能消;目赤肤翳,浸水洗之能退。一皆风祛湿散之力。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得配本草》:苦,平。入血分,行经络,达病所,去风湿,杀诸虫。
得蛇床子,擦癣虫。
血少火炽者禁用。
《本草分经》:苦,平。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牙虫癣疥。
【现代药理研究】
1.海桐皮具有镇痛、镇静作用。
2.海桐皮水浸剂(1:3)对多种致病癣菌及皮肤真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4 8:19: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