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辨 华严寺和上座代史侯出家。年未四十。至元癸酉四月间。因澡浴大汗出。还寺剃头。伤风寒。头疼。四肢困倦。就市中购通圣散服之。又发之汗。头疼少减。再日复作。又以通圣散发之。发汗数回。反添劳动喘促。自汗恶风。咳而有血。懒于言语。饮食减少。求医治之。医与药。多以生姜为引子。至六月间。精神愈困。饮食减少。形体羸瘦。或咳或唾红血极多。扶而后起。请予治之。具说前由。诊其脉。浮数七八至。按之无力。予曰。不救矣。或曰。何谓不救。内经曰。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金匮要略云。肺痿之病。从何而得之。师曰。或从汗出。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今肺气已虚。又以辛药泻之。重虚其肺。不死何待。藏气法时论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盖不知内经之旨。仲景云。祸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识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其僧不数日。果亡。 下工绝气危生 丁巳予从军至开州。夏月。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父亲年。七十有三。于去岁七月间。因内伤饮食。又值霖雨泻。痢暴下数行。医以药止之。不数日又伤又泻。止而复伤。伤而复泄。至十月间。肢体瘦弱。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腹痛肠鸣。又以李医治之。处以养脏汤。治之数日。泻止后添呕吐。又易以王医。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同为细末。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延至今正月间。饮食不进。扶而后起。又数日不见大便。予问医曰。父亲数日不见大便。何以治之。医曰。老官人年过七旬。气血衰弱。又况泻痢半载。脾胃又虚。津液耗少。以麻仁丸润之可也。众亲商议。一亲知曰。冯村牛山人。见证不疑。有果决。遂请治之。诊其脉。问其病证。曰此是风结也。以搜风丸百余丸服之。利下数行而死。予悔恨不已。敢以为问。予曰。未尝亲见。将何以言。高千户退而去。或者曰。予亲见之。细说其证。予曰。人以水谷为本。今年高老人久泻。胃中津液耗少。又重泻之。神将何根据。灵枢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泻之。泻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少者不复矣。又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绝气危生。其牛山人之谓欤。 酸多食之令人癃 至元己巳上都住。夏月。太保刘仲晦使引进史柔明来曰。近一两月。作伴数人。皆有淋疾。是气运使然。是水土耶。予思之。此间别无所患。此疾独公所有之。殆非运气水土使然。继问柔明近来公多食甚物。曰。宣使赐木瓜百余对。遂多蜜煎之。每客至以此待食。日三五次,予曰。淋由此也。内经曰。酸多食之令人癃。可与太保言之。夺饮则已。一日。太保见予问曰。酸味致淋。其理安在。予曰。小便主气。针经云。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之胞。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而涩。乃作淋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五味过则皆能伤其正。岂止酸味耶。太保欢曰。凡为人子不可不知医。信哉。 冬藏不固 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发二十五岁。至元丁卯十一月间。困劳役忧思烦恼。饮食失节而病。时发躁热。肢体困倦。盗汗湿透其衾。不思饮食。气不足一息。面色青黄不泽。请予治之。具说前证。诊其脉。浮数而短涩。两寸极小。予告曰。此危证也。治虽粗安。至春必死。当令亲家知之。夫人不以为然。遂易医。至正月躁热而卒。异日。立甫同外郎张介夫来谓予曰。吾婿果如君言。愿闻其理。予曰。此非难知也。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盖时令为客。人身为主。冬三月人皆惧寒。独渠躁热盗汗。是令不固其阳。时不胜其热。天地时令。尚不能制。药何能为。冬乃闭藏之月。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至春发为雷。动为风。鼓坼万物。此奉生之道也。如冬藏不固。则春生不茂。又有疫疠之灾。且人身阳气。亦当伏潜于内。不敢妄扰。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藏之应也。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肾水已涸。至春何以生木。阳气内绝。无所滋荣。不死何待。二君乃叹息而去。 主胜客则逆 古廉韩子玉父。年逾六旬有三。病消渴。至冬添躁热。须裸袒。以冰水喷胸腋乃快。日食肉面数回。顷时即饥。如此月余。命予治疗。诊得脉沉细而疾。予以死决之。子玉及弟泣跪予前曰。病固危笃。君尽心救治。则死而无悔。予答曰。夫消之为病。其名不一。曰食亦。曰消中。曰宣疾。此膏粱之所致也。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自汗小便数。故饮一溲二。胃热则消谷善饥。能食而瘦。王叔和云。多食亦饥虚是也。此病仲景所谓春夏剧。秋冬瘥。时制故也。令尊今当瘥之时反剧。乃肾水干涸不能制其心火。而独旺于不胜之时。经曰。当所胜之时而不能制。名曰真强。乃孤阳绝阴者也。且人之身为主。天令为客。此天令大寒。尚不能制其热。何药能及。内经曰。主胜逆。客胜从。正以此也。设从君治疗。徒劳而已。固辞而归。遂易医与灸。不数日而卒。其后子玉感予之诚。相好愈浓。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 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年逾五旬。至元己巳春。患风证。半身不遂。四肢麻痹。言语謇涩。精神昏愦。一友处一法。用大黄半斤。黑豆三升。水一斗。同煮豆熟。去大黄。新汲水淘净黑豆。每日服二三合。则风热自去。服之过半。又一友云。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相合服之。其效尤速。服月余。精神愈困。遂还真定。归家养病。亲旧献方无数。不能悉录。又增喑哑不能言。气冷手足寒。命予诊视。细询前由。尽得其说。予诊之。六脉如蛛丝细。予谓之曰。夫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不等。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君所服药无考凭。故病愈甚。今为不救。君自取耳。未几而死。有曹通甫外郎妻萧氏。六旬有余。孤寒无根据。春月忽患风疾。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昏愦。口眼 斜。与李仲宽证同。予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详病时月。处药服之。减半。予曰。不须服药。病将自愈。明年春。张子敬郎中家见行步如故。予叹曰。夫人病全得不乱服药之力。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终身不救。萧氏贫困。恬 自如获安。内经曰。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圣人戒之。一日。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有过恶不能匡救。有病不能医疗。噫。其李氏之谓欤。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癸丑春。 城令张君。年三十有余。身体丰肥。精神康健。饮食倍于常人。太医王彦宝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预服凉药。恐生热疾。张君从之。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下利三十余行。异日。觉阴阴腹痛。且不欲食。食而无味。心下痞满。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闭塞。时作如刀刺之痛。稍多食则醋心腹胀。不能消化。以此告予。予曰。昔君刚强。饮啖如常。血气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脏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气冲和。身体太平。君自戕贼。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虽悔何及。予遂以四君子汤甘温之剂。补脾安胃。更加人参、黄芪、升麻。升阳补气。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服之月余。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气虽去。终不复正气。未几三旬中风而死。灵兰秘典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启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则损益不分。损益不分。则动之凶咎。陷身于羸瘠矣。故形乃大伤。夫主不明。则委于左右。委于左右。则权势妄行。权势妄行。则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则民众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不获安。国将何有。宗庙之主。安得不至于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张君安危不察。损益不分。妄加治疗以召其祸。可痛也哉。此既往不可咎。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时气传染 总帅相公。年近七旬。戊午秋南征。过扬州。俘虏万余口。内选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置于左右。予因曰。总帅领十万余众。深入敌境。非细务也。况年高气弱。凡事宜慎。且新虏之人。惊忧气蓄于内。加以饮食不节。多致疾病。近之则邪气相传。其害为大。总帅笑而不答。其副帅时亦在坐。异日召予曰。我自十三岁从征回鹘。此事饱经。汝之言深可信矣。至腊月中班师。值大雪三日。新掠人不禁冻馁。皆病头疼咳嗽。腹痛自利。多致死亡者。逮春正月至汴。随路多以礼物来贺。相公因痛饮数次。遂病。脉得沉细而弦。三四动而一止。其证头疼。咳嗽。自利腹痛。与新虏人病无异。其脉短涩。其气已衰。病已剧矣。三日而卒。邪气害人。其祸如此。内经云。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因而感邪。其气至骨。又曰。避邪如避矢石。钱仲阳亦曰。粪履不可近襁褓。婴儿多生天吊惊风。亦犹正气尚弱。不能胜邪故也。由是观之。圣贤之言。信不诬矣。 戒妄下 真定钞库官李提举。年逾四旬。体干魁梧。肌肉丰盛。其僚友师君告之曰。肥人多风证。君今如此。恐后致中风。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宜服之。李从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觉气短而促。至一月余。添怠惰嗜卧。便白脓。小便不禁。足至膝冷。腰背沉痛。饮食无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满。时有躁热。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医皆无效。因陈其由。请予治之。予曰。孙真人云。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脏气不平。药本攻疾。无病不可饵。平人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根据。君本身体康强。五脏安泰。妄以小毒之剂。日下数行。初服一日。且推陈下行。疏积已去。又何推焉。今饮食不为肌肤。水谷不能运化精微。灌溉五脏六腑。周身百脉。神将何根据。故气短而促者。真气损也。怠惰嗜卧者。脾气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脓血者。胃气下脱也。足寒而逆者。阳气微也。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胃气不能上荣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乱也。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证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虽粗安。促君命期矣。李闻之。惊恐。汗浃于背。起谓予曰。妄下之过。悔将何及。虽然。君当尽心救其失。予以谓病势过半。命将难痊。固辞而退。至秋疾甚作。医以夺命散下之。躁热喘满而死。内经曰。诛罚无过。是谓大惑。如李君者。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卫生君子。可不戒哉。 轻易服药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谓予曰。年十三时。五月间。因伤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之。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痛。岂难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女子幼小。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当用温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呜呼。康子馈药。孔子拜而受之。以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医。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间。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铺。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坡云。只图愈疾。不图困医。二公之语。其有功于世大矣。 妄投药戒 高郎中家。好收方书。及得效药方。家人有病。自为处治。亦曾有效。中统庚申五月间。弟妇产未盈月。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数枚。渐觉腹中痛。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至夜痛尤甚。恐药力未达。又进五十丸。须臾间大吐且泻。其痛增极。肢体渐冷。口鼻气亦冷。急求医疗。未至而卒。后太夫人见予。诉其由。曰天命耶。药之过耶。君试裁之。予曰。非难知也。凡医治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定法也。人以血气为本。今新产血气皆损。胃气虚弱。不能腐熟生硬物。故满而痛也。复以寒剂攻之。又况夏月阴气在内。重寒相合是大寒气入腹。使阴盛阳绝。其死何疑。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非天命也。太夫人然其言。噫。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慎如此。彼过已往而不可咎。后之用药者。当以此为戒之。 福医治病 丙辰秋。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病四肢困倦。躁热自汗。气短。饮食减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秘。形容羸削。一岁间更数医不愈。或曰。明医不如福医。某处某医。虽不精方书。不明脉候。看证极多。治无不效。人目之曰福医。谚云。饶你读得王叔和。不如我见过病证多。颇有可信。试命治之。医至。诊其脉曰。此病予饱谙矣。治之必效。于肺 各灸三七壮。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不数服。大便溏泄无度。加腹痛。食不进。愈添困笃。其子谓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药。病剧遂卒。冬予从军回。其父以告予。予曰。思内经云。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泻之则重不足。此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故曰。不足补之。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气短促乃气不足。病潮作时嗜卧。四肢困倦。懒言语。乃气血皆不足也。补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剂泻之。虚之愈虚。损之又损。不死何待。贾君叹息而去。予感其事。略陈其理。夫高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气饮食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孙真人云。凡为太医。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又须妙解五行阴阳。精熟周易。如此方可为太医。不尔。则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正五音者。必取师旷之律吕。而后五音得以正。为方员者。必取公输之规矩。而后方员得以成。五音方员。特末技耳。尚取精于其事者。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非五音方员之比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噫。医者之福。福于渠者也。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至于伤生丧命。终不能悟。此惑之甚者也。悲夫。予受学于东垣先生。先生授以内经要奥。仍授以制方之法。中书左丞董公彦明。中统辛酉夏领军攻济南。时暑隆盛。军人饮冷。多成痢疾。又兼时气流行。左丞遣人来求医于予。遂以数药付之。至秋城陷矣。公回。谓予曰。向所付药。服之多效。其方君自制耶。古方耶予曰。有自制方。有古方。公曰。君用药如此。可谓得医之三昧矣。以自制方及古方。用之经验者。类而集之以济人。不亦善乎。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亲获效者。类以成书。详列于后。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论 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浊。耗源泉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过伤。滋味之太浓。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精华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内守。荣卫外固。邪毒不能犯。疾 无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为养生之大经也。 食伤脾胃论 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过其节。以至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盛伤于食。心、胃满而口无味。口与气口同。气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伤而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得脉六至。则伤于厥阴。乃伤之轻也。枳术丸之类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雄黄圣饼子、木香槟榔丸、枳壳丸之类主之。气口三盛。脉得八至九至。则伤太阴。填塞闷乱则心胃大痛。备急丸、神保丸、消积丸之类主之。兀兀欲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则无治也。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 枳实(一两麸炒)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用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橘皮枳术丸】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 橘皮(各一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夫内伤用药之大法。 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浓。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不复致伤。 【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白术(二两) 半夏(泡七次) 枳实(麸炒各一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汤浸蒸饼丸亦可。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 【木香枳术丸】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白术(二两) 木香 枳实(麸炒各一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冷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半夏(一两泡)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五钱) 柴胡(四钱)木香 橘皮(各三钱) 枳实(麸炒一钱) 当归身(二钱) 红花(五分)上九味。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一盏。去渣稍热服。食远。忌生冷酒湿面。 【丁香烂饭丸】 治饮食所伤。卒心胃痛。 甘松 缩砂仁 丁香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京三棱(炮一钱) 香附子(半两) 木香(一钱) 益智仁(三钱)丁香 广术(炮。各一钱)上十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细嚼烧生姜亦可。无时。 【消滞丸】 治一切所伤。心腹痞满刺痛。积滞不消。 黑牵牛(二两炒末) 五灵脂(炒) 香附(炒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煮黄丸】 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闷不快。 雄黄(一两研) 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烂入雄黄末于内再研)上件研匀。入白面三两。再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二十四丸。 煮二十沸漉入冷浆水内。沉冷。一时下二丸。一日服尽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生浆水下。治胁下 癖气块痛如神。 【木香槟榔丸】 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并宜服之。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广术(煨切) 黄连(各一两) 黄柏(去粗皮) 香附(炼炒) 大黄(炒各三两) 黑牵牛(生取头末四两)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加至微利为度。 【上二黄丸】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 黄连(一两酒洗) 枳实(麸炒半两) 升麻 柴胡(各三钱) 甘草(二钱)上六味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量所伤服之。 【消积集香丸】 治寒饮食所伤。心腹满闷疼痛。及消散积聚、 癖、气块。久不愈。宜服。 木香 陈皮 青皮 三棱(炮) 广术(炮) 黑牵牛(炒) 白牵牛(炒) 茴香(炒各半两) 巴豆(半两。 不去皮。用白米一撮同炒。米黑去米)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温姜汤下。无时。以利为度。忌生冷硬物。 【枳壳丸】 治中焦气滞。胸膈痞满。饮食迟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常服升降滞气。化宿食。祛痰逐饮。美进饮食。 三棱(炮) 广术(炮) 黑牵牛(炒各三两) 白茯苓(去皮) 白术 青皮(各一两半) 陈皮(去白一两二钱) 木香 枳壳(麸炒) 半夏(炮) 槟榔(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姜汤送下。食后。 【开结妙功丸】 治怫热内盛。 癖坚积。酒食积、一切肠垢积滞。 瘕积聚。疼痛发作有时。三焦壅滞。二肠燥结。或懊 烦心。不得眠。咳喘哕逆。不能食。兼为肿胀。一切所伤心腹暴痛。又能宣通气血。消酒进食解积。 三棱(炮) 神曲(炒各一两) 川乌(一两半。去皮脐) 大黄(一两同前四味为末好醋半升熬成膏。不破坚积。不用膏) 麦 (炒) 茴香(炒,各一两)半夏(半两) 巴豆(两个。破坚积用四个) 干姜(炮)拣桂(各二钱) 牵牛(三两拣净)上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姜。温水送下亦得。渐加二三十丸或心胃间稍觉药力暖性。却即减丸数。或取久积。或破坚积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大便三五行后如常服。少得食力后。更加取利为度。 【感应丸】 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数。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化。愈而后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睡头旋。胸膈痞满。四肢倦怠。不欲饮食。不拘新久积冷。并皆服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个。汤浸去皮尖。研)上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滓。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备急丹】 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下气。皆治之。易老名独行丸。脾胃论名备急大黄丸。 川大黄末 干姜末 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上合和一处研匀。炼蜜丸。臼内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卧温水下一丸。如下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妇人有胎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复闷乱。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瓜蒂散】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何谓下部无脉。此所谓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阴之分野。内经曰。气口反大于人迎三倍。食伤太阴。故曰木郁则达之。吐者是也。 瓜蒂 赤小豆(等分)上二味。为极细末。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取吐为度。若不两手尺脉绝无。不宜便用此药。恐损元气。令人胃气不复。若止是胸膈中窒塞。闷乱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枳实栀子大黄汤】 治大病瘥后。伤食劳复。 枳实(二个。麸炒) 栀子(二个。肥者) 豆豉(一两二钱半)上以清浆水三盏。空煮退八分。内枳实栀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七沸。去渣。温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煎。劳复则热气浮越。以枳实栀子汤以解之。以其热聚于胃上。以苦吐之。热散于表。以苦发之。食复则以苦下之。食膏粱之物过多。躁热闷乱者。亦宜服之。 【金露丸】 治天行时病。内伤冷物饮食。心下痞闷。 桔梗(二两) 大黄(一两) 枳实(五钱。炒) 牵牛头末(二钱半)上四味为末。烧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饮伤脾胃论 神农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热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药。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久饮伤神损寿。若耽嗜过度。其酷烈之性。挠扰于外。沉注之体。淹滞于中。百脉沸腾。七神迷乱。过伤之毒一发。耗真之病百生。故内经曰。因而大饮则气以逆。肺痹寒热喘而虚惊。有积气在胸中。得之醉而使内也。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于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盖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若醉饱入房。气聚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名曰热厥。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皆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麦菽之曲酿黍。而已为辛热有毒。犹严戒如此。况今之酝造。加以马兰、芫花、乌头、巴豆、大毒等药。以增气味。尤辛热之余烈也。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者也。故近年中风、虚劳、消狂、疮疡、癖积、衄 、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乐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岂不信哉。孔子云。惟酒无量不及乱。谓饮之无多而且有节。则所以养精神而介眉寿也。凡饮酒之际。切宜慎之戒之也。 饮伤脾胃方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热之剂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重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何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汤。令上下分消其湿。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 缩砂 葛花(各半两) 干生姜 神曲(炒) 泽泻 白术(各二钱) 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橘皮(去白。各一钱半) 木香(半钱) 莲花青皮(三分)上十三味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此药。日日饮之。此方气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赖此服之。损人天年矣。 【法制生姜散】 治饮酒过多。或生冷停滞。吐逆恶心。不欲饮食。 生姜(十两。切作片。用青盐糁过。再用白曲拌挹。焙干而用之) 毕澄茄(二两半)缩砂仁 白豆蔻 白茯苓(去皮) 木香(各一两半) 丁香(二两) 官桂(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半夏(姜制) 白术(各一两) 甘草(炙) 葛根(各半两)上十四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 【藿香散】 温脾胃。化痰饮。消宿冷。止呕吐。治胸膈痞闷。腹胁胀痛。短气噎闷。咳呕痰水。噫醋吞酸。哕逆恶心。山岚瘴气。 厚朴(姜制) 半夏(泡) 藿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炙。等分)上五味。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服。 【快气汤】 治一切气疾。 缩砂仁(八两) 香附子(三十二两) 甘草(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盐汤点下。或 咀入姜同煎。名小降气汤。 【五苓散】 去水。利小便。 泽泻(二两半) 白术 赤伏苓 猪苓(各一两半) 官桂(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 【大七香丸】 治脾胃虚冷。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痢。反胃呕吐。 香附子(二两) 麦 (一两) 丁香(三两半) 缩砂仁 藿香(各二两半) 甘松 乌药(各六钱半) 官桂 甘草 陈皮(各二两半)上十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盐酒、盐汤任嚼下。忌生冷肥腻物。 【小七香丸】 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呕逆。气膈食噎。茶酒食积。小儿疳气。 甘松(八两) 益智仁(六两) 香附子 丁香皮甘草(各十二两) 篷术 缩砂(各二两)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乃水饮所作。 白术(三两) 枳实(七枚)上以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作三服。腹中软即稍减之。对病增损。 【木香槟榔丸】 疏导三焦。宽胸膈。破痰遂饮。快气消食。通润大肠。 木香 槟榔 杏仁(去皮尖。麸炒) 枳壳(麸炒) 青皮(去白。各一两) 半夏曲皂角(去皮酥炙) 郁李仁(去皮。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别用皂角四两。用浆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淡生姜汤送下。食后。 【导饮丸】 治风痰气涩。膈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去痰。 三棱(炮) 蓬术(炮。各三两二钱) 白术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一两半。) 木香 槟榔 枳实(麸炒) 半夏(各一两)上十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后。渐加至百丸。忌猪肉、荞面等物。 【蠲饮枳实丸】 消痰逐饮。导滞清膈。 枳实(麸炒) 半夏(汤泡) 陈皮(去白各二两) 黑牵牛头末(三两)上四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后。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所伤。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巴豆(去壳) 杏仁(去皮尖) 干姜(炮) 百草霜(各半两) 丁香 木香(各二钱。 )上六味。先将黄蜡二两。用好醋煮浮、滤去渣。将巴豆、杏仁二味同炒黑烟尽。研如泥。余四味为细末。然后再将黄蜡上火。春夏入小油半两。秋冬入小油八钱。溶开。入杏仁、巴豆泥于内。同搅。旋旋下四味末子于内。研匀。搓作锭子。油纸裹了。旋丸如芥子大用。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汤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治验 癸丑岁。予随王府承应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博兔赤马刺。约年三旬有余。因猎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马刺独食一枚半。抵暮至营。极困倦渴。饮 乳斗余。是夜腹胀如鼓。疼痛闷乱。卧而欲起。起而复卧。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手足无所措。举家惊慌。请予治之。具说饮食之由。诊其脉。气口大一倍于人迎。乃应食伤太阴经之候也。右手关脉又且有力。盖烧肉干燥。因而多食则致渴饮。干肉得 乳之湿。是以滂满于肠胃。肠胃乃伤、非峻急之剂则不能去。遂以备急丸五粒。觉腹中转失气。欲利不利。复投备急丸五粒。又与无忧散五钱。须臾大吐。又利十余行。皆物与清水相合而下。约二斗余。腹中空快。渐渐气调。至平旦。以薄粥饮少少与之。三日后。再以参术之药调其中气。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药。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对曰。理有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此肠胃传化之理也。今饮食过节。肠胃俱实。胃气不能腐熟。脾气不能运化。三焦之气不能升降。故成伤也。大抵内伤之理。伤之微者。但减食一二日。所伤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伤之稍重者。以药。内消之。伤之大重者。以药除下之。痹论有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今因饮食太过。使阴气躁乱。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孟子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峻急之剂。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 【理中丸】 心肺在膈上为阳。肾肝在膈下为阴。此上下脏也。脾胃属土。处在中州。在五脏曰孤脏。在三焦曰中焦。因中焦独治在中。一有不调。此丸专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须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脾胃居中。病则邪气上下左右。无所不之。故有诸加减焉。○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气壅而不泻。则筑然动也。白术味甘补气。去白术则气易散。桂辛热。肾气动者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热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肾气。经曰。以辛入肾。能泄奔豚气故也。○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气上逆者则吐多。术甘而壅。非气逆者之所宜。千金方曰。呕家多服生姜。此是呕家圣药。生姜辛散。于是吐多者加之。○下多者还用白术。气泄而不收则下多。术甘壅补。使正气收而不下泄也。或曰湿胜则濡泄。术专除湿。于是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饮聚则悸。茯苓味甘渗泄。伏水是所宜也。○渴欲得水者。倍加术。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补津液。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参。虚则痛。内经曰。补可以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寒多者。加干姜。以辛热能散寒也。○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于腹中满者则去之。附子味辛热。气壅郁。腹为之满。以热胜寒。以辛散满。故加附子。内经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之谓也。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研碎。温服之。日三二服。 【建中汤】 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胶饴味甘温。甘草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而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云。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也。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也。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汤、芍药相佐桂枝以发散。非与建中同体。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建脾。非与桂枝同用尔。内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谓也。呕家不用此汤。以味甜故也。 芍药(六两) 桂枝 甘草(炙。各二两) 大枣(七个去子) 生姜(三两切片) 胶饴(一升)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令消。温服一升。日三升。 【育气汤】 通流百脉。调畅脾元。补中脘。益气海。祛阴寒。止腹痛。进饮食。大益脏虚疼痛。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缩砂 白豆蔻 荜澄茄 炙甘草(各半两) 干山药(一两) 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钱半) 白檀香(半两)上十四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用木瓜汤调下。空心食前。盐汤亦得。 【养胃进食丸】 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面色痿黄。肌肉消瘦。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常服滋养脾胃。进美饮食。消痰逐饮。避风寒湿冷邪气。 苍术(五两。泔浸去皮) 神曲(二两半。炒) 白茯苓(去皮) 厚朴(姜制。各二两)大麦 (炒) 陈皮(去白。各一两半) 白术(二两) 人参甘草(炙。各一两)上九味为末。水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温姜汤送下。粥饮亦得。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喜饮食。 猪苓(去皮) 半夏(各七钱) 草豆蔻仁(五钱) 神曲(炒半两)枳实(四钱) 橘红 白术 泽泻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缩砂 甘草(炙) 大麦 (炒,各一钱半)人参 青皮 干生姜(炮。各一钱) 木香(半钱)一方有槟榔一钱半。合用。 上十六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汤送下。食前。 【和中丸】 治久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结或溏。此皆胃虚之所致也。常服和中理气。消痰去湿。浓肠胃。进饮食。 白术(二两四钱) 厚朴(姜制。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六钱) 半夏(汤泡一两) 槟榔枳实(各五钱) 甘草(炙。四钱) 木香(二钱)上八味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服。 【安胃丸】 治寒邪伤胃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白术(五钱) 干姜(炮。三钱) 大麦 (炒。五钱) 陈皮(三钱)青皮(二钱) 白茯苓(去皮。二钱) 缩砂(二钱) 木香(一钱半)上八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忌冷物。 【补中丸】 补脾虚。调胃弱。止泻痢。进饮食。定痛。 厚朴(姜制一两)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陈皮(去白。一两)干姜(半两。炮)上五味为末。炼蜜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细嚼亦得。空心食前。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 苍术(八两) 厚朴 陈皮(各五两) 甘草(三两)人参 茯苓(各五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姜二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或入盐沸汤点服亦得。 【嘉禾散】 补脾胃治五噎五膈。 枇杷叶(去毛炙) 薏苡仁(炒) 白茯苓 人参缩砂(各一两) 大腹子 随风子 杜仲石斛 藿香叶 木香 沉香丁香 陈皮(冬三钱) 谷 槟榔五味子 白豆蔻 青皮 桑白皮(各半两)白术(二两) 神曲 半夏曲(各一钱) 甘草(炙。一两半)上二十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三个。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 【白术散】 治诸病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皆可服之。大能止烦渴。生津液。 干葛(二两) 白术 人参 茯苓(去皮)甘草(炙) 藿香 木香(各一两)上七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缓中丸】 治脾胃虚弱。六脉拘急。而指下虚。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腹中窄狭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而急。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急束。而食减少。神妙。 自晒生姜 白茯苓(去皮) 陈皮(各一两。去白)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送下。细嚼亦得空心食前。○如脉弦急。或腹中急甚。加人参、甘草各三钱。 【沉香鳖甲散】 治一切劳伤诸虚百损。 干蝎(二钱半) 沉香 人参 木香巴戟 牛膝 黄芪柴胡白茯苓 荆芥 半夏 当归秦艽(各半两) 附子 官桂 鳖甲(各一两)羌活 熟地黄(各七钱半) 肉豆蔻(四个)上十九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二寸。姜三片。枣二个。同煎至七分。去姜、葱、枣。空心食前服。 【十华散】 补暖元气。调理脾胃风劳。解二毒伤寒。除腰膝疼痛。疗酒色衰惫。霍乱吐利。偏风顽脉脾痛。香港脚注肿。行步不得等证。神效不可俱述。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人参 白术(炒)黄芪干姜(炮) 青皮(去白。炒) 羌活(各一两)甘草(半两炙)五加皮(一两。吴茱萸一两。以水一碗同煮。至水尽为度。去茱萸不用。出五加皮切片焙)上十味为粗末。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姜三片。枣二个。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沉香温脾汤】 治脾胃虚冷。心腹疼痛。呕吐恶心。腹胁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或泄泻吐利。 沉香 木香 丁香 附子(炮。去皮脐)官桂 人参 缩砂 川姜(炮)白豆蔻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上十一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个。煎至七分。去滓热服。空心食前。作粗末亦可。 【厚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或戌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厚朴(姜制) 橘皮(去白。各一两) 干姜(七钱) 甘草(炙)草豆蔻 茯苓(去皮) 木香(各半两)上七味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双和汤】 治虚劳养气血。 白芍药(七两半) 当归(四两) 黄芪 熟地黄川芎(各三两) 甘草 官桂(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个。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小沉香丸】 和中顺气。嗜食消痰。又治痰及酒后干呕痰涎。气噎痞闷。 甘草(炙。二两八钱) 益智仁(一两八钱) 舶上丁香皮(三两四钱) 甘松(一两八钱。去土) 广术(炮) 缩砂(各四钱) 沉香(六钱) 香附子(一两八钱。去毛)上八味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食后姜汤送下。或嚼亦得。 【木香分气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胁肋膨胀。胸膈注闷。痰嗽喘息。干呕醋心。咽喉不利。饮食不化。气不宣畅。并皆治之。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姜黄 干生姜 当归 白术 玄胡索 广术(炮)三棱(炮) 赤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上十三味为末。白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日三服。忌马齿苋、生茄子。○秋冬加丁香 【木香饼子】 快气消食。利胸膈。化痰涎。止宿酒痰呕。吐哕恶心。 木香 官桂(去皮) 姜黄 香附(炒。去毛)香白芷 甘松(去土) 川芎 缩砂仁(以上各二两)甘草(炙。半两)上九味为末。水和捻成饼子。每服十数饼。细嚼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法制陈皮】 消食化气。宽利胸膈。美进饮食。 茴香(炒) 青盐(炒) 甘草(各二两。炙) 干生姜乌梅肉(各半两) 白檀(二钱半)上六味为末。外以陈皮半斤。汤浸去白。净四两。切作细条子。用水一大碗。煎药末三两同陈皮条子一处。慢火煮。候陈皮极软。控干。少时用干药末拌匀焙干。每服不拘多少。细嚼。温姜汤下。不拘时。 温中益气治验 中书左丞相史公。年六旬有七。至元丁卯九月间。因内伤自利数行。觉肢体沉重。不思饮食。嗜卧懒言语。舌不知味。腹中疼痛。头亦痛而恶心。医以通圣散大作剂料服之。覆以浓衣。遂大汗出。前证不除而反增剧。易数医。四月余不愈。予被召至燕。命予治之。予诊视得六脉沉细而微弦。不欲食。食即呕吐。中气不调。滞于升降。口舌干躁。头目昏眩、肢体倦怠。足 冷。卧不欲起。丞相素不饮酒。肢体本瘦。又因内伤自利。又复获汗。是重竭津液。脾胃愈虚。不能滋荣周身百脉。故使然也。非甘辛、大温之剂。则不能温养其气。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又脾不足者。以甘补之。黄芪、人参之甘。补脾缓中。故以为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当归辛温。和血润燥。木香辛温。升降滞气。生姜、益智、草豆蔻仁辛甘大热。以荡中寒。理其正气。白术、炙甘草、橘皮。甘苦温乃浓肠胃。麦 面宽肠胃而和中。神曲辛热。导滞消食而为佐使也。上件 咀一两。水煎服之。呕吐止。饮食进。越三日。前证悉去。左右侍者曰。前证虽去。九日不大便。如何。予曰。丞相年高气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阳气亏损。津液不润也。岂敢以寒凉有毒之剂下之。仲景曰。大发汗后。小便数。大便坚。不可用承气汤。如此虽内结。宜以蜜煎导之。须臾去燥屎二十余块。遂觉腹中空快。上下气调。又以前药服之。喜饮食。但有所伤。则以橘皮枳术丸消导之。至月余。其病乃得平复。丞相曰。病既去矣。当服何药以防其复来。予曰。不然。但慎言语。节饮食。不可服药。夫用药如用刑民。有罪则刑之。身有疾则药之。无罪妄刑。是谓疟民。无病妄药。反伤正气。军志有曰。允当则归。服而舍之可也。丞相说而然之。 【参术调中汤】 治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倦。不喜食。食即呕。嗜卧懒言。足 冷。头目昏。 人参 黄芪(各五钱) 当归身 厚朴(姜制)益智仁 草豆蔻 木香 白术甘草(炙) 神曲(炒) 麦 面 橘皮(各三钱)上十二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劳倦所伤虚中有热 金匮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脉大者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力。寒热气促。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眩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瞑。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五味。 咀。水七升。生姜三片切。大枣十二个擘。煎至三升。去渣。分三服。短剧云。脉浮。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黄芪建中汤】 治诸虚不足。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 黄芪官桂(各三两) 甘草(二两) 白芍药(六两)上四味为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同煎至七分。去渣。入饧少许。再煎令溶。稍热服。空心食前。○集验云。呕苦加生姜。腹满去饧、枣。加茯苓。肺虚损补气。加半夏五两为妙。 【人参黄芪散】 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忡潮热。盗汗减食。咳嗽脓血。胸胁不利。 人参(去芦。一两) 秦艽 茯苓(各二两) 知母(二两半)桑白皮(一两半) 桔梗(一两) 紫菀(一两半) 柴胡(二两半)黄(三两半) 地骨皮(二两) 生地黄(二两) 半夏(汤泡七次)赤芍药(各一两半) 天门冬(去心。三两) 鳖甲(三两。酥炙。去裙) 炙甘草(一两半)上十六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服。食远。 【续断汤】 治骨蒸热劳。传尸瘦病。潮热烦躁。咳嗽气急身体疼痛。口干盗汗。神效方。 生地黄 桑白皮(各五两) 续断 紫菀青竹茹 五味子 桔梗(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赤小豆(半升)上九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五十粒。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日三服。兼治咳嗽唾脓血。童男室女亦可服。 【柴胡散】 治虚劳羸瘦。面色痿黄。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夜多盗汗。咳嗽不止。 地骨皮(一两半) 柴胡 鳖甲(去裙。醋炙) 知母(各一两)五味子(半两)上五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乌梅两个。青蒿五叶。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秦艽鳖甲散】 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 柴胡 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一两)秦艽 当归 知母(各半两)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 【人参地骨皮散】 治脏中积冷。营中热。按之不足。举之有余。阴不足阳有余之脉也。 人参 地骨皮 柴胡 黄生地黄(各一两半) 知母 石膏(各一两) 茯苓(半两)上八味 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细细温服。连夜顿服。间服生精补虚地黄丸。 【地仙散】 治心脏积热口干。或烦渴。颊赤。舌涩。生津液。兼治汗后余热地骨皮 防风(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半两)上四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青蒿五七叶。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无时。无青蒿。用竹叶五七片。 【调中益气汤】 治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或洪缓。按之无力。中指下时一涩。其证身体。沉重。四肢困倦。百节烦疼。胸满短气。膈咽不通。心烦不安。耳鸣耳聋。目有瘀肉。热壅如火。视物昏花。口中沃沫。饮食失味。忽肥忽瘦。怠惰嗜卧。溺色变赤。或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时飧泄。腹中虚痛。不思饮食。 黄芪(一钱) 人参 甘草(炙) 当归白术(各钱半) 白芍药 柴胡 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个)上十味。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论曰。内经云。劳则气耗。热则气伤。以黄芪甘草之甘。泄热为主。以白芍药。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气。又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以人参甘温。补气不足。当归辛温。补血不足。故以为臣。白术、橘皮。甘苦温。除胃中客热。以养胃气而为佐。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为脾胃之气下溜。上气不足。故从阴引阳以补之。又以行阳明之经为使也。 【当归补血汤】 治肌热躁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汤必危。此病得之于肌困劳役。 黄芪(一两) 当归(二钱。酒洗)上二味。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犀角紫河车丸】 治传尸劳。服三月必平复。其余劳证。只数服便愈。此药神效。 紫河车(一具。即小儿胞衣是也。米泔浸之一宿。洗净。焙干用) 鳖甲(酥炙)桔梗(去芦) 胡黄连 芍药 大黄贝母(去心) 败鼓皮心(醋炙) 龙胆草 黄药子知母(各二钱半) 犀角(镑末) 蓬术 芒硝(各一钱半)朱砂(二线)上十五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如膈热。食后服之。重病不过一料。 【人参柴胡散】 治邪热客于经络。肌热痰嗽。五心烦躁。头目昏痛。夜有盗汗。此药补和真气。解劳倦。及妇人血热虚劳骨蒸。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柴胡甘草(炙) 半夏曲 当归。 干葛赤芍药(各等分)上九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四片。枣二个。煎至八分。带热服。不拘时候。但是有劳热证皆可服。病退即止。大抵透肌解热。干葛为君。柴胡次之。所以升麻葛根汤为解肌之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