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佳话 转自:养生主
-------------------------------------------------------------------------------- 书生偶食长寿药 财主怒除石菖蒲 石菖蒲系天南星科多年草本,主要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日本和印度亦有分布。它适应性较强,毋需特殊管理,只要保持湿润就可生长健旺。它植株低矮,叶丛常绿光亮,花香四溢,是较为理想的地被植物。所以,许多城市园林广为种植,或盆栽,或作花坛,这正好又给我们提供了治病良药。 相传鄂东某地有个穷书生,家中常穷得揭不开锅,常靠野草度日。有一天,他在山浊溪流旁石缝中,采来肥美的石菖蒲花,拌些糠,吃起来味道可口,并感到腹内清凉爽快。打这以后,穷书生竟长得又白又壮。 附近有位财主欲求返老还童之法,得知穷书生吃了石菖蒲变得健壮,遂让家人采摘来拌糠吃,可他却感到那样难吃,实在忍受不了,一气之下,便差使家人将附近的菖蒲都铲除了,把穷书生的食物来源给断了。穷书生望着那些被铲的菖蒲,痛哭流涕起来。然而,这一哭倒哭出了奇迹,书生泪水滴下的地方竞又长出了石菖蒲。穷书生再也不愁吃了,而且越活越年轻,听说到108岁时还未长在须呢!所以,《风俗通》支:“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是矣。” 石菖蒲确实有利于治病疗疾,古书多有记载。《罗浮山记》曰:山中菖蒲一寸二十节。《抱朴子》记载:服食以一寸九节紫花者尤善。故陆游诗曰“寸提蹙密九节瘦”。石菖蒲其根茎、花、叶均可供药用。中医认为,石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之功能,可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但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滑精者慎用。 《重庆堂随笔》评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 石菖蒲根属辛温,开窍宽胸祛湿痰, 腹痛胃痛健忘梦,胸腹胀闷痈癫痫。 方一 鲜石菖蒲根茎15克,冰糖15克,水炖服。治中风不语、口眼歪斜。 方二 石菖蒲60克,加鸡蛋5个,同煮,食蛋服汤,一日服完。治神经性耳聋。 方三 鲜石菖蒲15克,捣烂取汗,以黄酒冲服。或:鲜石菖蒲4厘米,去皮,以适量大小塞入鼻孔内,左痛塞右,右痛塞左。治头风痛、偏头痛。 方四 石菖蒲6克,香附18克,乌贼骨60克,甘草9克,共研细末。每次服9-15克,每日2次。治胃溃疡、慢性胃炎。 征战人苦染怪疾 车前草巧立奇功 芣苜,即车前,乃利水参湿之良药,古人认为其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症。《诗序》云:“芣苜,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药有子矣。”可见《诗经》里所描述妇女采摘芣苜的动机和欢乐之情。 相传汉代名将马武在一次率兵征战武陵羌人的战斗中,由于地生理环境生疏,全军兵马被围困在荒无人烟的洼地。时值盛夏,天晴无雨,夜无甘露,马武的军兵和战马因喝不到水,死亡惨重。许多人还染上一种疾病,小腹胀肿,尿中夹血,连马匹也撒起血尿来。 却说马武的马夫张勇,将马缰松开,任其身由觅食,不料,这几匹马几天后竟不再尿血。张勇十分惊奇,经仔细观察,发现不远处有一大片象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了。他也采来这种草吃,试试看这种草能否能治病,结果尿血症大为减轻。后来,马武知道此事,全军都尝试吃牛耳草,不久全军人马病愈。马武问张勇:“牛耳草在哪儿发现的?”张勇答曰:“就在那辆大车前面。”马武仰天大笑:“好一个‘车前草’,此乃天助我矣!”从此,“车前草”就这样叫开了。 车前草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出产,以江西、安徽、江苏产量较多。据现代药理研究,车前草具有祛痰、镇咳、抗菌作用,能并促进支气管及消化道分泌,促进肠管和子宫收缩。中医认为,车前草利水、清热、明目、祛痰。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乳蛾、咳嗽、皮肤溃疡等症。现代临床上运用车前草,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均有较好的疗效。车前草可内服,15-25克,煎汤。也可捣汁外用,捣敷。但虚滑精气不固者禁用。 《要草备要》谓:“凡利水之剂多损于目,唯此(车前草)能解肝与肠之热,湿热退而目清矣。”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车前味甘性微寒,清热利尿祛顽痰, 镇咳止泻明眼目,淋痢湿痹泻黄疸。 方一 车前草500克,水3000克,煮取一半,分3次服。或:生车前草捣取自然汁半杯,加入蜜糖一匙调下。治小便不通。 方二 每次用车前草、鱼腥草各30克,水煎服。治高血压。 方三 鲜车前草60克(炖),加冬蜜15克或冰糖30克温服。治痰嗽喘促、咳血。 方四 车前草15克,水煎服。治百日咳、肋腺炎。 小长工偷懒采药 桑寄生巧治风湿
桑寄生又名寄生草、寄生树等,系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关于它入药治病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财主,儿子患有风湿病好几年了,每逢阴湿寒冷天气,便腰酸膝疼,行动不便。听说南山有的药农会治风湿病,财主便派小长工前去求医。药农下药多次,但效果不佳。 这年冬天,财主的儿子又患风湿痛,小长工又被派去找药农。这天,天气格外寒冷接连冰雪封山,路上行走直分不便。小长工便在村外一棵老桑树旁的山洞里歇息,以暖和一下衣不遮体的身子。忽然,他发现桑树上有些小枝条很象前次买回来的药,便掐了几根,偷偷带回家,切成节,煎成药来给财主儿子治病。 小长工果真瞒过了财主,便接连几次都这样做了。哪知过了一段时间,财主儿子的病竞然有所好转。药农闻知,前来问明真相。小长工悄悄地引开药农,并领他去看那棵老桑树。药农深知自己的处方难以迅速见效,见寄生在桑树上的枝条能治病,便采些回去,试之,果然有效,遂取名为“桑寄生”。 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之功,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具有较强的降压、利尿作用。且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草求真》曰:“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寄生苦平归肝肾,除湿养血强骨筋, 乳少胎伤筋脉急,腰背酸痛肢不仁。 方一 桑寄生50克,艾叶15克(微炒),阿胶30克(捣碎、炒黄燥),共锉,以水煎,去渣饭前温服。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 方二 桑寄生研末,每次服3克,不定时用白开水点服。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 仙翁镇守仙草山 少年智取仙人掌 仙人掌是人们颇为喜爱的贫栽植物,它不仅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给居室增添生机,而且还可以供药用。 仙人掌的故乡是墨西哥。在那里,几乎随处都可见到仙人掌的雄姿,连墨西哥的国微也是雄雇叨着毒蛇兀立于仙人掌上,所以人们便把墨西哥称为“仙人掌之国”。 关于仙人掌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大海边有座高山,山顶上长了一棵仙草,可以治百病,大家便叫这座山为“仙草山”。不用说,许多人都想上山去采得那棵仙草。但仙草被一个仙翁守护着,凡上山去采仙草的人都要正确回答他的三个问题,否则,就会被仙翁的怪风卷走,许多人就这样下落不明。 有一个智勇双全的小伙,也想冒着生命危险上仙草山采挖仙草。不料,半路上就冲出三只老虎,他奋力除掉了一只,可另外两只一左一右地向他扑来,情况危急。恰在这时,仙翁把那两只老虎用风卷走了。小伙跪拜谢恩。 仙翁哈哈一笑:“你上山采仙草不怕老虎?” “为了采到仙草,老虎何足道?!” “现在打死了老虎,你可去官府领赏钱了。” “要是为了赏钱,我又何必上山呢?” “好吧,我把仙草给你,但你不许给别人,好吗?”这是仙翁的第三个问题,小伙子答道:“我身强力壮,要仙草有什么用,我要用它为百姓治病。” 仙翁点头称好,让小伙子采走了仙草,许多贫民百姓因此而治好了病。这仙草如手掌般大小,又形如手掌,人们就叫它“仙人掌”。 仙人掌为仙人掌科多年生肉质灌木。既易栽种,又具营养,味道鲜美。据《世界之窗》报道,巴西伯尔南布歌州联邦大学营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把仙人掌制成美味佳肴,如仙人掌炒蛋、仙人掌汤、仙人掌炒虾仁等。食用时,把它切成1-2厘米宽的条状,放在盐水中煮一刻钟,以去掉黏液,然后清炒或红烧,味道都很鲜美。 仙人掌还可入药。中医认为,仙人掌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主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烫火伤、蛇伤等症。现代医学运用仙人掌治疗冻伤、早期急性乳腺炎、肋腺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十分显著。 《湖南药物志》曰:“仙人掌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仙人掌味苦性凉,清热解毒尤健胃, 乳痈肿毒肋腺炎,咳嗽痢疾胃肠溃。 方一 鲜仙人掌60克,剥皮煎汁,加红糖30克内服。治胃癌。 方二 仙人掌去刺,剖成2片,剖面撒上食盐,合拢,湿草纸包,将铁丝绑扎固定,火煨八成熟,将剖面贴额颞部,胶布固定,每次贴4小时,可连续使用。治头痛。 方三 仙人掌500克,鸡内金60克,乌贼骨90克,分别研末混匀,每日1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治胃溃疡。 方四 仙人掌烘干研末,外敷患处,或加香油调敷患处。治秃疮。 方五 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包扎。治乳腺炎、冻伤。 西太后眼疾难愈 地骨皮药到病除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颇受文人墨客的吟咏。刘禹锡的诗对枸杞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还介绍了其观赏价值和药用功效。枸杞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渴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太后欣然赞叹:“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与天地长寿!”从此,枸杞便叫地骨皮了。 当然,地骨皮仍旧是茄科蔓生灌木枸杞的根皮,我国各地均有野生,它是较为名贵的补药。据现代药理研究,地骨皮能降低血压,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能持久地降低血糖,解热作用明显。现代临床运用地骨皮治疗高血压、疟痢、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发性湿疹、牙髓炎疼痛等,均有显著疗效。中医认为,地骨皮具有解热凉血之功,主治虚劳、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潮热盗汗、肺热咳嗽等症。内服:煎汤,15-25克;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但脾胃虚寒者忌用。 《药品化义》谓:“地骨皮,外祛无定虚邪,内除汗骨蒸,上理头风,中去胸肋气,下利大小肠,通能奏效。”《藏府药式补正》云:“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 地骨甘寒归肺胃,泻热凉血补虚损, 虚劳咳嗽吐衄血,消渴痈肿汗自淋。 方一(枸杞南枣煲鸡蛋) 每次用枸杞子15-30克,南枣6-8个,鸡蛋2只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每天一次。适于头晕眼花、精神恍惚、心悸、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者服食。并对体质虚弱、贫血、慢性肝炎、视力减退、肾虚遗尿、夜尿多、肺结核及一切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方二(枸杞叶猪肝汤) 鲜枸杞叶100克,猪肝200克,煲汤调味服食或佐膳。主治风热目赤、又眼涩痛流泪、视力减退、夜盲等症,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血之功。 方三(枸杞炖牛鞭) 枸杞子20-40克,牛外生殖器一具,生姜2片,隔水炖熟,食肉饮汁。一般2次见效。适用于一般体弱肾虚、腰膝酸软、遗精阳萎、夜尿多等症。亦可作老人调理补养之用。 方四(地骨皮煮鸡鸭蛋) 鲜地骨皮60-90克,鸡、鸭蛋各1个,共煮服食。治偏头痛。 方五(地骨皮炖瘦肉) 鲜地骨皮80克,猪瘦肉120克,水炖服。主治偏头痛,妇女白带多。 为夫婿殉节枉死 哀贞女泪洒冬青 冬青,又名女贞、蜡树,是我国传统观赏名花。晋代苏彦《女贞颂》云:“女贞之树,一名冬生;冬霜葱翠,振柯凌风。”历代文人常籍之抒情言志,使女贞颇负盛名,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女贞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贞子的姑娘,心地善良,夫婿征战沙场,多年杳无音信。后来传闻已在战乱之中牺牲。贞子昏然而病,饮食不进,寐寝难安。临死前,贞子嘱婆婆在其坟前栽棵冬青树,以表达自己忠贞之心。婆婆遵嘱而行。其后冬青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几年后,战乱平息,不料贞子丈夫突然返回,闻听母亲诉其详情,心中悲痛不绝。遂扑在坟上痛苦,泪洒冬青。郁劳过度,悲痛难堪,使他头昏目眩,郎中诊为阴虚内热燥于肾,腰脚乏力久下消之症。但服药枉效。不久,贞子坟前的冬青树忽然开花结果,以为神,又念其到之殉节,遂采果而食,久之,病愈。从此,冬青又名“女贞”,以示纪念。 女贞为木樨科常绿乔木植物,冬季采摘果实,除去枝叶晒干,便是中药“女贞子”。中医认为,女贞子味苦甘,性平,入肝、肾二经,具有黑须黑发、强筋强力、养阴益肾、补气舒肝之功。贞子丈夫偶食女贞子,因而养阴气,平阴火,由肾至肝,淫精于上下,除燥热于五脏,因而病愈。中医用女贞子治阴虚内热、头晕眼花、风热赤眼、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神经衰弱、耳鸣、淋浊等症。内服:煎汤,8-15克;外用:敷膏点眼。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所含齐墩果酸具有强心、利尿作用;所含甘露醇有缓下作用;还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而具有强壮作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肺结核潮热、颈淋巴结核,因化学疗法和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细胞下降。近年来还用于中心性视网膜炎、早期白内障等症,都有一定疗效。 《本草经疏》谓:“女贞子,气味俱阴,正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肾得补,则五脏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本草述》云:“女贞子,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气以上荣。”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女贞苦温归肝肾,舒肝益肾滋补阴, 结核潮热腰酸痛,须发早白头眼晕。 方一 女贞子15-30克,旱莲草15-30克,桑椹子15-30克,水煎服。治神经衰弱。 方二 女贞子9克,旱莲草12克,桑椹12克,枸杞子12克,水煎服。治体质虚弱、腰膝酸软。 方三 女贞子15克,旱莲草9克,桑椹子9克,当归15克,何首乌9克,水煎服。治白发。 方四 女贞子10克,何首乌10克,菟丝草10克,当归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个月。治脂溢性脱发。 方五 女贞子30克,草决明30克,青葙子30克,水煎服。治视神经炎、目视不清。 万年茯苓传佳话 最忆患难相依时 茯苓又叫茯菟,为多孔菌科植物,是人们颇为熟悉的滋补佳品。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在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宋代《图经本草》也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明清时代,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身,对"茯苓夹饼"特别厚爱,而使"茯苓夹饭"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 相传,有个员外,家里仅有一个女儿,员外便雇了一个壮实男子料理家务,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员外知道后,便把他赶走了,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一晃就过去了大半年,不料这女孩染上了麻疯病,家里人怕传染,便把她送到山里去住。那做活的男子知道了,便住进山里伺候她,后来也被传染上了麻疯病。 这年冬天,他们正在山上晒太阳,见山脚下有两个小兔拔轱辘,男的便下山去逮小兔,可一到那里,小兔却不见了,天天如此。最后,他想了个办法将小兔逮住,才发现其并非兔子。他们将其炖熟饱餐一顿。不料,吃了后全身象瘫痪一样,又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癞皮也脱尽,病渐渐痊愈了。 后来,有个名医知道此事,就说了吃了万年茯苓,他们才得以病愈,茯苓因此而显贵。 当然,我们毋需考究民间故事的真实性,仅就茯苓来说,它味甘谈,性平,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惊悸健忘、遗精淋浊等症,并能滋补元阳虚惫,对妇女之疾患亦有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作用,能抗菌、降低胃酸和血糖。 《用药新法》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茯苓甘淡性属平,益脾和胃除烦闷, 补阳强心益气力,止血利尿消水肿。 方一(茯苓淮山包子) 茯苓粉、淮山粉各100克,加水适量调成糊状蒸半小时,加入白糖适量,面粉200克以及猪油、海带丝、红萝卜丝少许,制成包子馅,做包子,蒸熟食用。连续食用,可治脾胃不健、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尿频、遗精、遗尿等症。健康人食用更能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方二(参苓淮山汤圆) 人参、茯苓、淮山各10克,蒸熟共捣成泥状,与豆沙泥30克,白糖、猪油适量制成汤圆馅,包汤圆熟食。适用于消化不良、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症。 方三(茯苓汤) 将茯苓、白术各10克,水煎饭前服。主治脾虚湿泄,肠鸣而不痛,便频烘稀,面黄体轻等。 土郎中药不自医 铁拐李采摘蕨菜 蕨菜,素有“山菜之珍”的美称,它肉质肥厚,细脆滑嫩,很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采按其根茎,捣成淀粉,做成粑粑食用。罗永恭的诗,就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食用蕨粉粑粑的感受。在日本,采食蕨菜也颇为流行,并被人视之为享受山菜珍品呢。 蕨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芽、根茎还可入药澡病。相传八仙之一铁拐李本名叫李玄,因遇太上老君得道。神游时其肉身误被徒弟火化,游魂无所归依,乃附一饿死者尸身而起,蓬头垢面,坦腹跛足,手拄铁拐,号称“铁拐李”。 这一天,铁拐李神游至深山老林,逢见一茅屋中有人呻吟,遂去探询。原来,有位年事已高的土郎中,在采药途中,旧病复发,五脏虚损,气滞经络、筋骨间充盈毒气,曾多方下药,无奈药不自医,每逢春日旧病依然缠身,多年受其煎熬。铁拐李闻之,随身在草地采摘些野蕨嫩芽。嘱其服食。土郎中见是跛足汉子,又采摘随处可见的野蕨,对此颇为怀疑,困惑之际,已不见跛足之人。遂侥幸试之,果然灵验,才想起八仙铁拐李来。 当然,铁拐了只是传说罢了。但蕨菜却是治病良药。中医认为蕨菜味甘,性寒,能健脾胃,除烦躁、驱风湿、安五脏、滑肠利尿、降气化痰。可用于治疗食隔、气隔、肠风热毒、红崩白带、泻痢腹痛、湿疹、黄疸等症。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岭南采药录》谓,蕨菜为“退热药”,《广州植物志》记载,蕨根不可连续服用,以免中毒。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 蕨菜味甘性属寒,清热滑肠安五脏, 肠风热毒亦白带,湿痹泻痢与黄疸。 方一 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干,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 方二 蕨根、白鸡冠花、白茶花适量,煎服。治白带。 方三 先将患处用酒精洗净,再用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调擦。蕨粉:一般在秋、冬挖取蕨根,榨取的蕨根淀粉,晾干后即为蕨粉。治湿湿疹。(外用) 方四 蕨粉(干)90—120克,先用冷水少许调匀,加红糖,开水冲服。治泻痢腹痛。 方五 鲜蕨根30—60克,水煎服。治发热不退。 忒木儿南征罹病 罗谦甫拜谒献艾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千家万户裹粽子,划龙舟;屋檐房门还插艾驱邪。南朝梁农懔在《荆楚岁记》中记载:“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其实,艾并不能斩妖驱魔,但艾可入药。据史书记载,公元1260年冬,元代征南元帅忒木儿统领十万大军,在扬州城外安营扎寨,犒劳三军,准一举夺下扬州府,请功进爵。不料,突然患病。初起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渐至足胫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终于下肢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主帅病倒,帐下群龙无首,军情危急。 一日,忽见随征文官罗谦甫拜谒元帅。罗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门生,曾随师学医10余年。罗谦甫为忒木儿行切脉望诊,道:“大帅年高气弱,多年疆场征战,朝墓行寒,加之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温,阳不能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系寒湿相合而病。” 元帅点头应允。罗谦甫便采用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之法,以陈艾温灸腧穴。他取出备好的陈艾绒,在元帅肚脐下一寸半处“气海穴”,置艾绒温灸,以补下焦是气;又在两膝的“足三里穴”,用陈艾灸煦,以缓解温寒而逆,引导阳气下行……经过艾灸施治,再投以温经散寒、健脾燥温之方剂。不几天,忒木儿病势好转,又经过一段时间陈艾灸治,征南元帅又驰骋疆场了。 艾叶何以有如此功效?因为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中医用艾叶作针灸常用之药。艾叶主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月经不调、崩中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等症。内服:煎汤,5—15克;外用:捣敷,温灸、煎水熏洗。阴虚血热者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具有抗菌作用,可与苍术或雄黄等混合烟熏,用于室内消毒;其水煎剂对肺炎双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等多种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喘息症、急性菌痢、妇女白带过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最近日本学者证明,艾叶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无严重副作用,适合作为长期服用以预防脑血栓形成的药物。 《本草汇言》曰:“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艾叶苦温脾肾肝,止血调经逐湿寒,吐衄崩漏带下痢,腹痛吐泻胎不安。 方一(艾叶煲鸡蛋) 艾叶12克,鸡蛋2只,用瓦煲(忌用铁器)文火同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有“滑胎”习惯的孕妇在孕后第一个月可每日一次,连服5天。孕后第二个月,每十日服一次。每三个月每半月服一次。孕后第四个月每月服一次,至妊娠足月。主治习惯性流产(即滑胎),疗效确实。也可治妇女白带过多。 方二(艾姜汤) 干艾叶120克(艾姜汤) 干艾叶12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30克(炮),共研为末,醋煮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0丸,温米汤水送服。主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女下血。此方见于《世医得效方》。 方三(香艾丸) 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份。共研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次服20丸,饭前服。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 方四(艾叶生姜汁) 艾叶与生姜煎浓汁服,治便后下血。 苏东坡罹患痔疮 乌芝麻滑稽疗病 乌麻,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芝麻,又叫胡麻。它分为黑芝麻、白芝麻两种,食用以白芝麻为好,入药则以黑芝麻为良,炮制时应九蒸九晒,熬捣充饵,杜甫正是熟悉这种炮制方法,才做出这样的诗句来。当然,这种炮制方法只有古人的讲究罢了。现代中医对芝麻的炮制方法就要简单得多。 相传苏东坡就用乌麻治疗过自己的病患。那是公元1095年,苏轼被谪惠州期间,患上痔疮,又痒又痛又便血,给排便、行走和落座都带来不便。他认为这是一只小虫在体内啃咬所致。最自然的治疗办法就是“主人枯杭则客自弃去”。于是他自病自疗,断绝日常饮食,只吃连盐都不加的面饼和乌麻、茯苓。过了数月,苏轼竟然自医了痔疮。 苏东坡的治痔方法可谓滑稽,然而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乌麻和茯苓都是滋补中药。单说乌麻,它就含有60%的脂肪油,润肠通便作用很强,能润燥滑肠,滋养补虚,使大便通畅,因而大大减少了排便而起引的局部刺激,使痔疮炎症渐消,久之则痊愈。 芝麻系胡麻科一年生草本,其茎(麻秸)、叶(胡麻叶)、花(胡麻花)、种子(即鸟麻、胡麻)、果壳(芝麻壳)等均可供药用。中医认为,芝麻味甘、性平,具有补肝肾、润五脏之功效,主治肝肾不足、虚风眩晕、风痹、瘫痪、大便燥结、病后虚羸、须发早白、妇人乳少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芝麻含有脂肪油、蔗糖、维生素E、蛋白质、芝麻素、甘油脂等多种营养成分,是良好的滋补强壮剂。其叶、根、茎有治疗风寒湿痹的风痒的功效,芝麻油能促使肌肉生长,对于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出血性疾患有一定效果,多服久服还可治高血压。 《玉楸药解》曰:“芝麻补益精液,润肝脏,养血舒筋。”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芝麻甘平肝肾经,祛风润肠补肝肾, 病后虚羸须发白,肠燥便秘虚风晕。 方一(淮山芝麻糊) 粳米60克,清水泡1小时,捞出滤干,淮山15克切成颗粒,黑芝麻120克炒香,加鲜牛奶200克,与清水拌匀,磨成浆滤汁,加入冰糖120克,煮溶,将浆水倒入锅内与冰糖搅匀,加入玫瑰糖6克,煮成糊,熟后服用。用于肝肾不足、病后体弱、大便燥结、须发早白,并可壮体强身,延年益寿。 方二(芝麻粥) 黑芝麻、粳米适量,同煮粥,加糖食用。适用于血虚头晕、头发早白、大便干燥、体虚便秘等症。大便溏薄或泄泻者忌用。 方三(鸡蛋沾芝麻) 芝麻炒香,与食盐适量共研末,鸡蛋煮熟沾芝麻末食和。治产后乳少。 采桑女难解蜂毒 神华佗智用青苔 在藻湿地,青石岩,墙脚下,水井边……到处都有绿茵茵的青苔草,随处都有毛润润的青苔绒,它把山山水水装点得碧似翡翠,绿似地毯,历来为文人默客所歌咏。 相传东汉末年,有个采桑女,被黄蜂螫伤,蜂毒使她脸部红肿,适逢华佗路经此地,便找华佗医治。华佗诊视后,行药解毒却无疗效,华佗无奈,查找前人医籍,走访民间郎中,发现此地蜂毒难解,心中不免生愧。这天华佗在花园里散步,巧遇一只黄蜂在园中飞来飞去,又想起解蜂毒之方,不禁摇头愧叹。忽然,黄蜂撞在蜘蛛网上,被缠得无法脱身,蜘蛛忙赶上去想美餐一顿,却反被黄蜂螫伤,跌落在地,腹胀如鼓,蜘蛛爬至青苔上来回滚动几下,又能若无其事地去与黄蜂搏斗。如此数次反复,使黄蜂毒汁耗尽,将其制服。 华佗由此受到启迪,采集大量青苔,创午了专治蜂毒的“青苔炼膏”。再给采桑女治蜂毒,果然奏效。 青苔为苔藓类植物,往往不为人所重视,其实,青苔对人类的贡献很大呢,俄国人曾在西伯利亚的苔藓中提取食糖。美国人还提取了一种防腐剂,将它加在午餐肉和冰淇淋中可防止食物变质。欧洲某香料公司还用此提取化妆品的香料。因此,国际上成立了苔藓学会。 医学家们研究发现,青苔中含有强力抗菌物质,能治蜂毒以其他蚊虫叮咬之毒。中医认为青苔能温中消谷,强胃气,解蜂毒,止泄痢。可治疗外伤出血,痔疮,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烫火伤等。《本草纲目》记载,青苔治“心腹大寒,温中消谷,强胃气,止泄痢。”对于其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青苔入药能治病,解毒止痛强胃气, 痔疮肛漏烫火伤,鼻炎泻泄和痢疾。 方一 取青苔适量,烧灰研末,敷于患处,或以某油调擦。治外伤出血。(外用) 方二 取青苔烧研为细末,甘油调擦外用。辅以羊蹄壳5副,炒白术、白芷、茯苓、槐花,共研为末,米饭为丸服用。治痔疮、肛漏。 方三 每日刮取墙上新鲜青苔少许,以干净薄纱布包裹好,塞入鼻孔。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方四 青苔粉末与植物油调匀外用。治烫火伤。 少女患疾嗽咯血 鲍姑送冬虫夏草 正如诗人所如,冬虫夏草确实奇怪,《本草从新》云“冬虫夏草,冬在土中,身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这冬虫夏草是一味较为名贵的中药材,说起来还有一个与鲍姑有关的故事呢。 据史书记载,我国医学中外第一位有记载的女医学家名叫鲍姑。她自幼喜爱医学,后与晋代著名医学家和炼丹家葛洪结为夫妻,临证造诣愈臻完善。她“以灸人身,灸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而且还善用“越岗天产之艾”行艾灸,在医学上颇负盛名。至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还流传着鲍姑治病的故事。 有一次,鲍姑外出采药,途径一山坳,忽听得茅屋里有人咳嗽不已,遂进屋探访见一骨瘦如柴的女子,咯下一滩血,遂为其诊病,知其久患痨嗽咯血之症,非冬虫夏草莫治。便处以“虫草”,嘱其服用方可治愈疾病。姑娘见之,暗自落泪,家中贫病交加,而冬虫夏草颇为昂贵,何来银钱购买。鲍姑遂交随身携带之药,免费相赠。 鲍姑医德满杏林,美名传远方,后世人为纪念她,曾为之塑像,广州越秀山麓的三元里,就设有鲍姑殿,并塑有鲍姑像。 鲍姑运用冬虫夏草治痨嗽咯血之症不无道理,也为后世医籍所证实。中医认为,虫草味甘,性温,入肺、肾二经。它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可治疗痰饮喘咳、虚喘、痨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奎宁酸、虫草酸等成份,能抑制链球菌、炭疽杆菌、葡萄状球菌,并对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重庆堂随笔》谓:“冬虫夏草,具温和平补之性,为虚疟、虚痞、虚胀、虚痛之圣药。”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 虫草甘温归肺肾,补肺益肾疗虚损, 阳痿遗精虚痨极,结核咳嗽吐血频。 方一(冬虫草炖胎盘) 每次用冬虫草10-15克,鲜胎盘1个,隔水炖熟服用,一般1-2次显效。可用于气血不足、盗汗、肺结核、阳痿、遗精、支气管哮喘、老年慢性气管炎、病后虚损、神精衰弱、贫血等。 方二(冬虫炖老鸭) 每次用老雄鸭一只,去毛和内脏,冬虫草15克放入鸭腹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服食。治糖尿病、病后体虚头晕、食欲减退、贫血、自汗、盗汗等症,亦用于肺结核阴虚喘嗽和肾虚夜多小便。 方三(沙参虫草炖鱼肉) 每次用沙参60克,冬虫草10克,乌龟1-2只,去内脏,连龟甲一起与沙参、冬虫草加水煲汤,油、盐调味,饮汤食龟肉。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吐血、咳嗽痰中带血、阴虚潮热、盗汗、肾虚遗精等症。 千古奇冤缘薏苡 万世流芳颂马援 薏苡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形似鸡心,故南粤男女常以此作为传情之物。 说起薏苡,还有一段历史冤案呢。据《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时期,南方一带流行“瘴气”,患者手足麻木,全身肿胀,由于本病多从下肢开始,故中医称为“脚气病”。号称伏波将军的马援,奉令平定南疆叛乱,但军中多有染此症者。伏波将军采用民间食疗便方,用薏苡治愈。南征大胜,伏波将军凯旋时,带回一车薏苡引种北国,并声称薏苡“轻身省欲,以胜瘴气”。 不料,马援死后,监军梁松嫉贤妒能,上书诬告马援搜刮大量明珠文犀,满载归私。光武帝偏信此言,龙颜大怒,即传旨追回马援的“新息侯印”,逼使马援遗体葬于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 后人深深纪念这位有功将领,便以“伏波山”来纪念他,并称薏苡为“薏珠子”。 薏苡作为一味中药,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油能使血糖有所下降,降低血清钙,扩张肺血管,具有利尿作用;薏苡素能抑制横纹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机能性的抑制作用,并能镇痛解热。现代临床用薏苡仁与大米混合煮饭食,治疗扁症疣,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用于治疗癌症,发现薏苡仁能抑制甚至杀死癌细胞。中医用来主治泄泻、湿痹、肠痈、淋浊、带下等症。但脾虚便秘者及孕妇慎服,滑精、小便多者不宜食用。 《本草纲目》谓:“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本草新编》评曰:“薏苡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对于其药用功效,后人有歌诀曰: 薏苡甘寒脾肾肺,利湿清热健脾胃, 湿痹泻泄水肿淋,脚气肠痈又补肺。 方一(薏苡美容酒) 薏苡粉100克装瓶内,加入米酒400毫升浸泡,一周后可饮用,每次20毫升。若用橘汁、柠檬汁、苹果汁等水果汁调和饮用效果更好。能健肤美容、美艳肌肤,也可治皮肤粗糙、皮肤扁平疣等症。 方二(薏苡粥) 薏苡30-60克,粳米50克,同煮粥,白糖调味。适用于体虚或老人浮肿、下肢脚气、食欲不振、脾虚腹泻、风湿痹痛、牛皮癣、湿疹、风湿腰病等症。可作为防治肿瘤的辅助食疗。 方三(薏苡莲子百合粥) 薏苡50克,去心莲子30克,百合20克,先煮烂,再与粳米50克同煮粥,红糖调味食用。适用于大便糖烂、下肢湿疹、面部痤疮等症。 蒲松龄南游染病 槲树皮治愈毒疮 槲树乃壳斗科落叶乔木,分布在全国大部地区,其叶、皮、种子均可供药用。蒲松龄的诗描写秋天山村景色,颇有情趣。你瞧,槲叶开始调零,树枝弯曲盘旋,为装点山村,槲树草木都有感情,花朵自动开放。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出身贫寒,又困于场屋,自幼聪慧过人,本图“他日勋名上麟阁”,怎奈科场黑暗屡试不第,生活极为贫困。据《益都县志》记载,康熙九年秋,蒲松龄应友人孙蕙之聘,离开家乡南行,前往江苏宝应知县府,作了孙蕙幕客,襄办文牍,时年三十。这是他唯一的离家之行。 话说南游归家途中,蒲松龄下榻客栈,身染疮毒,下部奇痒,后溃烂不已。这蒲松龄已娴于医药,曾为家乡穷苦人治病疗疾,对于治疗疮毒,亦知有诸多草药可医,便自诊自疗,初始用药,效果并不如意,疮毒不解。回到家中,毒疮仍未好转,甚为凝惑。乃查阅医籍,从《肘后备急方》中查得一方:槲皮煮水洗患处。试之有效,又加自制膏药外敷,不久便痊愈了。 蒲松龄家乡,槲树成林。从此,他又多了一味治病之药。这年秋天,作者见槲树落叶而生情,遂吟诗咏之,既点染时序,又抒情致。 作为中药、槲树皮可治恶疮、瘰疠、痢疾、肠风下血等症;槲树叶则可治疗吐血、衄血、血痢、血痔、淋病,还可驱绦虫,利小便;槲树种子(槲实仁)可涩肠固脱,止泻止痢。《本草纲目》记载,槲皮可“止赤白痢、肠风下血”;《唐本草》曰,槲叶“主痔,止血,血痢,止渴”。对于槲树的药用功效,有歌诀曰: 槲皮槲叶槲实仁,恶疮瘰疠与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