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传奇 zuozhe
-------------------------------------------------------------------------------- “上天监视在下的人,以人的表现为主,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老天爷要人早死,那是人自寻死路。因为有些人不向好的地方去做,也有些人不能引咎自责。上天付给人性命的长短,那是跟他的德行相符合的。” 译自「史记」 老人与石狮子 人世沧桑,福患难料。人应该善良地活着,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然而,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听,有人不听…… 远古时代,地藏菩萨下到人间,发现当时的人们几乎都不信佛了,就下决心寻找,哪怕找到一个信佛的人也要把他(她)度了。 于是地藏菩萨就把自己演化成要饭的,来到一个村庄挨家挨户乞讨,寻找信佛的人。没有人肯给他一口饭吃,也没有一家再供佛。他走到了村口,发现一个老太太正在给佛上香,就走上前去讨饭。老太太为难地说:“就这一碗饭了,给你半碗吧,那半碗我还得给佛上供呢。”地藏菩萨一看老太太对佛如此虔诚,真心向善,就现出真身,指着一对石狮子对她说:“你什么时候看见这对狮子的眼睛红了,就是要发大水了,你就赶快往山上跑,方可平安。” 善良的老人马上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村民们,结果全村的人没有一个相信她的,还讥笑她,辱骂她,说她是神经病,搞迷信,哪有神佛,这石头的狮子,眼睛怎么会变红呢?决不可能!老人家不顾人们的冷嘲热讽,简直就是在恳求乡亲们:相信她不是在骗大家……。 老人牢记地藏菩萨的话,每天都要看一看这对石狮子的眼睛。一天,村里几个爱搞恶作剧的坏小子想了个坏主意:“咱们拿老太太开开涮,用红颜色把石狮子的眼睛染红了。”老太太一看石狮子的眼睛果然红了,焦急地冲村民们大喊:“快跑哇,要发大水了!”村民们一看老太太如此“歇斯底里”,都笑弯了腰,乐得上气不接下气。 老太太无可奈何地自己朝山上跑去。到山上时,回头一看,整个村庄一片汪洋,再也听不到村民们的狂笑…… 董奉与典故“杏林春暖” 董奉字君异,是候官县(今福州附近)人。吴先主(三国孙权)年间,有一年轻人任候官县的县官,他见到董奉时,董奉也就四十来岁,他并不知道董奉是修道之人。后来这位县官被罢官,离开了候官县。五十多年后他被委派了另外的职务,因公务经过候官县时,见从前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颜丝毫未变,与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你是否已是得道之人?当年看见你是这样,如今看你还是这样,而我已白发苍苍,这是怎么回事?”董奉说:“这只是偶然的事而已。” 交州刺史杜燮得了暴病,死去已有三天。恰好董奉这时就在交州,得知此事后,就前去看望杜燮。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在死者口中,又灌了些水在他嘴里,然后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杜燮的手脚有动的迹象,脸上开始有了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杜燮回忆说:“我刚死的时候就如在梦中,见有十几个穿黑衣的人来把我抓上车去,车进了一个大红门后,他们就把我投进了监狱。监狱里都是一个个的小单间,一间里只能容纳一个人。他们把我塞进一个单间里后,就用土把门封上,里面漆黑一片,看不见一点光亮。这时,我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说太乙真人派使者来召见我,又听见有人在除去封在门上的泥土,过了大半天,我才被弄出去。这时我看见有一辆支着红伞盖的马车,有三人坐在里面,一人拿着符节,招呼我上车。车把我送到家门口时,我开始有知觉了,很快我就完全苏醒了。”杜燮起身向董奉拜谢说:“承蒙您救死回生的大恩,不知何以报效?”他为董奉在院里起了一座楼来侍奉他。董奉不食用别的食物,只吃些干肉和枣,饮少许酒,杜燮就一日三顿供奉肉、枣和酒。董奉每次都像鸟一样飞来进食,吃完了就飞走,无人察觉得到他的出现。这样一年多过去了,董奉向杜燮辞行。杜燮不愿董奉离去,哭着挽留也没留住,就问董奉想去什么地方,需不需要一条大船。董奉说:“我不要船,准备一副棺木就行了。”杜燮就依照董奉的要求,置备了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就去世了,杜燮把他装殓后下葬了。七天后,有人从容昌来捎话给杜燮,说:“董奉感谢他,望他保重。”杜燮这才知道董奉还活着,并未死去,于是他就到墓地打开棺木,只见里面仅有一块绸子。绸子的一面画了个人形,另一面用朱砂画了道符。 后来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定居。一次,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危在旦夕,被人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哀求董奉救命。董奉叫病人坐在一间屋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病人后来说,起初觉得一个什么东西来舔他的身子,痛得让他难以忍受。它的舌头好像有一尺多宽,气息像牛一样,不知是什么动物,舔了很久,它才离去。董奉揭下病人身上的布单后,给他洗澡,洗完后,就让他回家。临走时,董奉告诉病人:“你很快就会好的,注意不要吹风。十几天后,病人全身通红,身上的皮已全部脱掉,疼痛不堪,只有洗澡才能止痛。二十天的时候,病人身上长出了新皮,皮肤光滑,白如凝脂。 董奉住在山里不种田,天天给人治病却不收取分文。但是,他有一个要求,经他治好的重病患者,要栽五棵杏树,病轻的,则栽一棵。许多年后,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种下的杏树达到了十万多株,郁然成林。他让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嬉戏,替他掌管杏林。杏树下不生杂草,像专门有人锄草一样。后来,杏树开始结果了。每到杏子熟时,他就在杏林里盖一间仓房,并告诉人们:“想买杏的,只管拿一罐谷物倒进仓房,然后装一罐杏子走。不须通知他。”常常有人用很少的谷物换取更多的杏,这时杏林里的一群老虎就会吼叫着追过来,由于惊吓,这些贪心的人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因此会掉出不少。到家时,一量剩下的杏总是正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样多。对偷杏的人,老虎就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的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动地把杏奉还给董奉,并磕头谢罪,董奉就让死者复活。董奉每年把卖杏换来的粮食全部用来赈救贫困的人和在外赶路盘缠不够的人,一年就有两万斛粮食象这样被送了出去。 一天,董奉升入云中得道升仙而去。董奉在人间住了三百多年才仙去,走的时候,他的容貌仍象三十多岁的人。 <后记>成仙而去的董奉与三国时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医”。此文中所记董奉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病家种杏树以示报答,并以卖杏所得之谷赈济贫穷的事迹,为后世所敬仰,并流传至今。故后人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颂良医美德。”杏林”成为我国古代对医界的颂称。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出自:《神仙传》) 疮发人言 汉景帝时,七国骄恣,吴王刘濞蓄谋造反。御史大夫晁错为了汉室天下安定,防止各诸侯王叛乱,劝景帝削去各诸侯王的封地。七国诸侯起兵造反。景帝忧惧,召集大臣商议征讨。而做过吴相的袁盎,因与晁错有怨隙,乘机劝景帝诛杀晁错。景帝听从了袁盎的话,遂腰斩晁错于东市,全家还灭了门。仆射邓公,上书呜冤,景帝始大悔,然已无及。(这是公元前154年的事) 唐懿宗(公元860-874年),有悟达国师者,未显之日,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其僧有恶疾,众共恶之,而悟达礼遇有加,略无厌色。后分诀时,僧感其意,乃嘱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今四川省彭州市)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悟达居长安,德望日著,懿宗礼为国师,赐沉香座,恩宠日隆。忽生人面疮于膝,眉目口齿毕备,饮啖无异于人,痛苦万状,良医莫识。忽思及病僧语,径往茶陇山。到已薄暮,四顾彷徨,遥望烟云间有二松,遂趋之,见僧果在,告以所苦。僧曰:“无伤也,岩下有泉,翌旦濯之,当即愈耳。”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说。师博及古今,曾读《西汉书》所载袁盎杀晁错事乎?”师曰:“曾读。”疮曰:“师即袁盎,我即晁错,腰斩东市,其冤如何!我累世求报,而公十世为高僧,精严戒律,欲报无由。今受人主宠遇,利名心起,于德有亏,故能相报。即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复与汝为冤矣。”悟达闻而凛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彻骨,绝而复苏,疮因平复。 这个故事是悟达国师疮愈后,为忏法所著《水忏》记述相传至今。 转鸡还面 从前有姐妹二人,先后出嫁,各自成家。姐姐勤劳能干,在家纺线织布,操持家务;姐夫起早贪黑在地里劳动,男耕女织,日子过的有吃有穿,家境还算富裕。 妹妹不同姐姐,好吃懒做;妹夫更是吃喝嫖赌俱全,二人成家不几年,家业挥霍殆尽,穷困潦倒,无吃无穿,生活困难。 恰在这时,姐姐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双眼失明。妹妹每到没吃的时,就拿一个大罗(筛面的工具)到姐姐家借面,还面时就把罗扣着还(翻过来用),这样可以少还很多。就这样多次借又多次还,以坑姐姐苦度时日。 突然有一天,妹妹得急病死了。姐姐为此还伤心的哭了多次。那一年姐姐养了十几只小鸡,喂大后只有一只母鸡,剩下的全是公鸡。这只母鸡就喂下来了,三天两头的下蛋,很是“勤快”。 转眼过了十多年,有一天,姐姐正在纺线,突然听到鸡飞腾声,还有说话声:“仰罗借扣罗还,偿还姐姐十八年。”接着鸡又叫了一阵,死了。 姐夫回来一看,说死的就是那只母鸡。姐姐明白了:原来妹妹生前是那么黑心。 后来姐姐常常给人说起此事,告诉别人,人做坏事,人不知天知,欠了是要还的,做坏事不还,天理不容啊! 变牛还粮 外爷(公)告诉我他自身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由于这件事使他相信人死后会转生,并且不一定转生成人,可能转生成动物或其它生命。 外爷说,从前他有个朋友也和自己一样,是靠种地生活的,日子过得平淡,但还算有吃有穿。有一年,朋友家突生祸事,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了,外爷知道后前去探望,见老友面带愁容,生计窘困,就说:我帮你点啥能让你度过难关?他的朋友知道我外爷家也不宽裕,脸扬了几扬,叹口气,才开口说:行的话,先借给点粮食让我们糊口。我外爷毫不犹豫的说,那你就跟我来吧,我家有牛有车,你先拉回点吃着。 就这样他的朋友拉回七斗小麦,解了燃眉之急。可祸不单行,外爷的朋友又突然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撒手离开了人世。他的妻儿更是无依无靠衣食无着,就背井离乡四处讨要,当然就更无力偿还这几斗麦了。 第二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外爷在院外睡,正在似睡非睡时看见他那位朋友,见面就大声说:“老七,我还你麦来了。”(外爷排行老七) 外爷说:“你呀,我对你说不要了。”话刚说完,他的朋友不见了。外爷坐起来心里明明白白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过世,正胡思乱想感到奇怪时,儿子在院内喊:爹,牛产了。他到院里一看,真的下了一头小牛犊。 小牛犊长大后好抵人,可不抵外爷。当它抵别人时,我外爷只要说:“你烧毛,烧毛哩。”它就老实的站着不动了。 这件事村里人都知道,家人感到奇怪,邻人也感到奇怪。 一年后小牛犊卖了,卖的钱按当时的粮价,刚好可买七斗小麦。此后,我外爷逢人便说:小牛犊是他朋友转生的,并且还了七斗小麦。 因为他亲身经历的缘故,使他确信人是有轮回的。 万事有因 宽恕解怨 从前,徽州有个商人叫程伯鳞,他居住在扬州,非常信神敬佛。乙酉年夏天,北兵攻破了扬州城,程伯鳞于是向神佛祈祷求救。神在梦中告诉他,说他一家十七口人,十六口人都会平安无事的,只有程伯鳞逃不过此劫。 程伯鳞醒来后,感到实在想不通,于是又向神祈祷。神告诉说:“你前生杀了王麻子二十六刀,现在你应当偿还于他,决不可能逃掉的。你将其他家人安排到东厢,你自己在中堂等候,不要再连累你的家人了。”程伯鳞照此做了。 过了五天,突然有北兵前来敲门,程伯鳞问道:“你是王麻子吗?你如果是王麻子,就来杀我二十六刀吧。如果不是王麻子,那么我们之间没有什么恩怨,你不需进来了。” 那个北兵说:“我正是王麻子。”程伯鳞便开门让他进来,那兵下马后惊奇的问:“你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呢?”程伯鳞便将事先自己做的那两个梦详细告诉了他。 北兵叹息道:“你前世杀我二十六刀,我如果今世杀了你报仇,那么你来世不是又要再找我报仇吗?”于是北兵用刀背击打了程伯鳞二十六下,算是宽恕他了,并且还将程伯鳞一家人护送到了金陵。 其实万事有因,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时,可能正是我们以前欠人家的。我们如果能够忍下来,不较不怨的坦然承受,或者宽恕于人,这可能就此将这段恩怨了断和化解了,不然的话,那可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了。 王善人“修佛” 从前有个王姓人,生性善良,乐于助人,一心向佛,人称“王善人”。 一天,他到寺院去打了一卦,看自己何时能修成正果。和尚告诉他:你要天天敬佛,给佛上香,什么时候香灰够了三石六斗,即可带上香灰去西方见佛祖,定成正果。 王善人回去后虔诚照办,日积月累,终于在几年后攒够了三石六斗香灰。于是他买了一头毛驴,驮上大部份香灰,自己还背了一包香灰,就上路了。王善人赶着毛驴走了一天,眼看日落西山,口干舌燥,天色渐暗,就准备找店住下,忽见西方路上立着一位老人拦住去路问他:“你是哪里人,姓甚名谁?驮着这么重的东西干什么去?”王善人一一做了回答。老人说:“那好,咱们是同路人,必有缘。现在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可肯应允?”王问什么事,老人说:“我走了一天,实在走不动了,请你让毛驴驮我一程如何?”王善人很为难,但转念又一想:既然积德行善,老人身疲乏力,怎能不帮呢?于是就把驴背上的香灰分出一半自己背上,叫老人骑驴上路了。 老人骑着驴,精神了许多,于是又问王善人:“哎!你刚才说是到啥地方去来着?瞧我这大把年纪,忘性真大!”王善人就又耐着性子告诉老者:我是到西方去拜见活佛,表我真心。老人说:“噢,这回我明白了。”赶到天黑,住店歇下,王善人就寻思,驮上这么个老人,又慢,又累,几时才能到西天面见活佛?不行,我明儿一早早点上路,甩掉这累赘老人。 天色刚蒙蒙亮,王善人就赶着毛驴,驮着香灰悄悄上路了,正往西行,见老人等在村口路旁,叫住他道:“哎呀,王善人,你这人怎么回事,我看你很善良的,咱们既然有缘同路,你怎么这样不顾伴,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走了?幸亏我起得早没误事。来,来,来,还是让我骑上毛驴同行一程吧!”王善人没有办法推辞,只好再背上一半儿香灰,让老人骑上毛驴。 老人边走边问:“哎!你说我这一大把年纪,记性真赖,昨天刚问了你,今天又忘了。你到底是去西边干啥的?”王善人很不耐烦的又回答了一句:去西天拜佛。不一会儿,老者又问:“噢,我记住了你叫王善人,可你是干什么去我再也想不起来了,麻烦你再说一说?”王善人满肚子是火,可面对这么大年纪的“热心”人,怎么也发不出来,就又耐住性子,回答了一遍。 就这样一天走到黑,老者不知问了多少遍,王善人肚子都快气炸了。好不容易挨到天黑,找店住下,吃了饭,喘口气儿,王善人就想:这回说啥也得早点走,甩掉这麻烦老头!给驴喂饱草料,又饮了水,看看天色还不到三更,就给驴驮上香灰,摸黑上路了。 谁知刚走到村口上,影影绰绰见一个人影儿拦在村口:“王善人呀王善人,你叫了这个名字,怎么就不做行善之人?咱们结伴而行,我年岁又大,腿脚又慢,你怎么不念良心,弃我而行,一天比一天早,想把我丢掉,你于心何忍?”王善人无奈,只好忍着怒火,又把驴背上的香灰分一半自己背上,老者坐上驴背,没走几步,就又问开了:“王善人,你日夜兼程,到底去往何方,有什么要紧之事说来我听?”王一下怒火勃发:“我说你这老头,不知别人的苦楚。让你骑上驴,我步行,还要背上香灰,又苦又累,偏偏你不知好歹,问了一遍又一遍,你问着不累,我答着还累呢!”临了还骂了一句:“难道你的心被狗吃了?!”老者轻盈的跳下驴背,指着王说:“你回家吧,不要到西天去了,活佛不会收你这样的‘修善’之人。”说完老者腾空而起,消失在西方的天空。 王善人恍然大悟:原来这老者就是活佛!坐在地下,捶胸顿足,懊悔万分,可是又有何用呢? 移病 密勒日巴尊者示现疾病沉重。那时,操普博士带了很精美的酒肉假装着要来供养尊者;来到尊者的面前,讥笑地说道:“唉!像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是不应该害这样重病的啊!你怎么也会害起病来了呢?如果病能够分给别人的话,你可以分给各大弟子;如果病可以转送的话,就请你把病转送给我吧!您现在是一筹莫展,怎样了局呢?” 尊者安祥地微笑着说道:“我本来不必生这一场病的。目下不得不生病的原因,你应该很清楚吧!一般凡夫的生病原与瑜珈行者的生病性质不同,缘起亦不同。我现在的病,实为佛法庄严之表现。 操普博士心中想着:尊者似乎在怀疑着他,可是不敢决定。因为尊者说病可以转移,这一点,是决定不可靠的,天下那里有病可以移让给人的事呢?于是他就说道:“我对于尊者的病因不很清楚。如果病由魔鬼附身而起,就应该修驱魔法;如果是由四大不调和而起,就应该调身服药。如果病真的能够转移到别人身上来,就请尊者把病移到我身上好了。” 尊者说:“有一个大罪人,心中的魔鬼跑出来损伤我,使得我四大不调生了病。这场病你是无此能力把他除掉的。我这个病虽然可以移给你,只是恐怕你一刻都受不了,所以还是不移的好。” 操普心想:“这个家伙根本不能把病让给什么人,所以故意说这些风凉话。非使他出丑不可!”于是就再三坚持请求尊者一定要把病转让给他。 尊者就说:“你既然这样坚持请求,我就暂时把病移向对面那扇门。倘若移给你,你是受不住的!你看好!”尊者就以神力把病苦移到对面那扇门上。门最初发生吱吱的响声,似乎是要分裂的样子,一会儿真的裂开来成为许多的碎片。再看尊者,果然现出无病健康的样子来。 操普博士心里想:“这根本就是障眼法的魔术!骗不了我。”就说道:“啊!这真是稀有啊!但是还是请尊者把病移给我好啦!” 尊者说:“你既然这样苦苦的要求,我就把病的一半移给你好了。全部移给你,你决无力承受的!”尊者便把病苦移了一半给他。操普博士顿时痛得要昏了过去,颤抖都不可能,呼吸也出不来。差不多即要断气的时候,尊者就把移给他的病收回了一大部分,又问他道:“我才给了你一小半病,怎么样?受得住吗?” 操普亲自尝试过一场剧痛之后,心里生起了猛利的忏悔心。跪下来,顶戴尊足,满面流泪地哭道:“尊者!尊者!圣人!圣人啊!我诚心的忏悔了!求您饶恕我啊。我把所有的家产一切都供养给尊者,我的罪业果报,请尊者想办法啊!”操普哭得非常的伤心。 尊者看见他是真心忏悔,非常高兴,就把他身上还剩下的一小部分病也收了回来,对他说道:“我一生从不要田宅财产,现在快要死了,更用不着这些了。你保留着好了。以后就是断命也莫要再作恶事了。你这一次所作罪业果报,我答应替你消除好了。” 操普对尊者说道:“我从前作恶的原因,大半都是为了钱财,我现在也无需任何财产了。尊者自己虽然不要,但是尊者的弟子们修行总是需要资粮的,请您替他们收下了吧!”他虽然这样请求,尊者还是没有接受。后来弟子们接受了,就把这笔财产作为集会供养之用。到了现在,曲巴地方还有这个集会供养。操普博士此后果然放弃他一生的贪恋,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选自《密勒日巴佛修炼故事》 吞丹 人间满眼迷,眼见不为实。早年,吴人魏伯阳带三个弟子上山修道炼丹。经多年勤修苦炼,终于将丹炼成。在吞丹之际,魏伯阳发现有的弟子常人之心未完全去尽,便对他们说:“丹已炼成,不知是否可吞之,现在先让狗吃一粒,如狗飞升上天,我们再吃不迟;如狗死,则不可吞。”随即喂白狗,狗立刻死去,弟子大惊。 魏伯阳无可奈何地问弟子:“炼丹最难炼成,今已炼成却狗食而死,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一个弟子说:“师父功高,能否吃一粒试之?”魏伯阳叹口气说:“我带你们进山修道数年,让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如今却落了这么一个下场。我已无脸下山见人,只好冒死吞丹,如果我死了,你们下山以后再也不用修道了。”说罢吞丹,倒地身死。 三个弟子见师父也死了,大惊失色,更没有主意了。二弟子说:“我们跟师父修道炼丹,以求长生,如今师父也死了,我们还会长生吗?还是下山去吧。”这时大弟子说:“师父是得道之人,我们要相信师父,跟师父走到底,即使死了,也不后悔!”说完他也吞了一粒丹,也立刻倒在地上死了。 三弟子见状说:“师父和师兄都死了,这道是修不成了,我俩都还年轻,不如下山去,还能再活几十年呢。”于是二人下山去了。二人刚走,魏伯阳就从地上起来了,他将口中所服之丹喂入大弟子及狗嘴内,人与狗皆活,于是他们升天仙去。后来师父托砍柴人给两弟子捎信,具诉详情,二人懊悔不已。 (出自《太平广记》) 潭柘寺法师度恶虎的故事 在北京向西偏南40多公里处的山峦之中,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刹——潭柘寺。在寺外的一片塔林中,有一座藏式古塔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座落在下塔院之外的“虎塔”。 潭柘寺原名岫云寺,始建于西晋年间。因山间有柘树、龙潭,故而俗称潭柘寺。在这里发生过一个故事,古时候这一带山叠树茂野兽出没。有一只老虎经常窜到古刹附近的村庄伤害人畜,使得百姓终日忧虑。寺中一法师因亮,武艺高强,决心为民除害,但佛门有戒杀之律不得而行。如何能驯服老虎又不伤其性命,成了因亮法师的心病。一日在参禅之际,他忽然悟到佛法无边。于是因亮发下弘愿:只身入深山伏虎,如果失败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一日他终于见到了那只野性十足的斑斓大虎,四目相对,因亮法师心中顿生无限慈悲,他双眼微闭口诵佛号一心不二。相持片刻,那老虎竟伏地聆听了起来。从此因亮法师为它讲授佛法,每天到用斋之时,它便象个猫儿似的随法师到寺院喝粥,从此再不吃荤食了。 一次寺院举办法事活动,要来许多宾客。因亮法师担心老虎惊扰了众人,于是将它关在寺院内的一山洞里。7天过去了,那只老虎卧在洞里一动不动。即使法师忘记了给它喂食,它也不擅自出去觅食,而是静卧于洞中。 许多年后,因亮法师圆寂了,这只老虎感念恩师慈悲救度,竟卧在因亮法师墓前泣血而亡。寺众僧感其诚,经方丈特许,在下塔院旁建造了一座“虎塔”。 “虎塔”至今依然矗立在那里,供世人瞻仰。 神传文字 化鸟飞仙 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 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哀求说,“您这样做,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 古井运木 相传,济公初到西湖时,在灵隐寺当一名烧火和尚,后来被长老点醒灵性,一时悟彻,又恐被人看破,所以假作癫狂,以混世人耳目。自从转到净慈寺当上抄写经籍的“书记”后,便做出桩桩奇事来。 那是少林寺高僧妙崧禅师受朝延委派担任净慈寺第二十九代住持后,为了重建寺院,急需向各方募化筹资。长老深知济书记文思敏捷,便请他起草一道募资的榜文。济公道:“长老有命,岂敢推辞。只是酒不醉,文思不佳,求长老赏酒一壶,以助文笔。”长老即叫人买酒,济公喝得快活,兴致一上来,提笔一挥而就,榜文中有这样的妙句:“下求众姓,盖思感动人心;上叩九天,直欲叫通天耳。” 这道榜文张帖出去以后,轰动了全杭州城,传抄传阅,连南宋皇帝也读到了。皇上又见文中有“上叩九天”,“叫通天耳”等妙语,便派人押送三万贯钱布施给净慈寺重建成寺院。 妙崧长老谢过皇恩,又找济书记商量如何去四川措办建寺急用的大木材料。济公说:“我为净慈寺做事,‘天耳’都叫得通,只是四川路远,须得让我吃个大醉,三日后保证你有木头好用。”于是,又喝得烂醉如泥,足足睡了三天,等到醒来时,突然大叫大喊:“木头到了!木头到了!”长老听见,问:“木头在哪里?”济公说:“木头已从钱塘江上运到寺里的醒心井,叫人到井品口搭起木架,装上辘轳,一根一根拉上来就是了。”一会儿,果然井中有一根大木头露出水面。众僧人用辘轳将木头拉了上来,拉了一根,井中又冒出一根,一直拉到第七十根,在旁边估算木料的木匠师傅随口说了声:“够了!”话音刚落,井里还有一根木头再也不上来了。从此后,醒心井被称为“神运井”,又叫“运木古井”,井上还建起亭子,那最后一根木头就留在井底,让人点了蜡烛系在长绳上缒入井中观照,成为净慈寺最吸引人的“古迹”之一。 遇仙人萌善心读经书得超度 阮基是河南人。南北朝周武帝建德七年时,阮基因为射熊进了王屋山的东北,看见一个道士坐在松树下,外貌神态很不凡。阮基就扔掉弓箭,向道士跪拜问候。道士让阮基先到他的道观中眺望远处。 这时山岩中忽然来了一个童子,领着阮基来到道观的门前。见道观里的楼阁殿堂庄严华丽,都镶着金玉,地面上也铺着碧蓝的琉璃,清净光洁,道旁是成行的树木,树上结着鲜红的果实。阵阵清风吹得树木摇动发出金属的声音。阮基在门前站着,心里很惶然。向童子施了礼就回到了道士那里。道士笑着说:“你是不是没敢进那道观里去呀?”阮基说:“我是个凡夫俗人,不懂得道家的玄奥,今天忽然看见了天堂,万分欣喜,不知所措了。恳望仙师指点迷津,使我这个凡俗之辈能够超度。”道士说:“你是个罪孽深重的人,由于你的前世和我有缘分,才得遇见我。你的阳寿快要到头了,你打算怎么办呢?”阮基听了这话,更加惶恐,不断向道士磕头乞求延长寿命。道士就告诉他只有弃恶从善才是出路,让他发誓扔掉弓箭从今以后不再杀生害命,然后给他授戒,并给他安排了素食让他吃。吃完后,道士说:“你死了以后,我会使你超度的。” 这年冬天,阮基得急病突然死亡,但左手有一个指头还是暖的。家里人没有马上葬他,三天后阮基又复活了,过了很久才能说话。据他说,刚死时,看见两个穿黄衣的使者手里握着公文领着他走,来到了一个像官府的地方,使者领他进了门。看见大厅上影影绰绰有位官人,台阶前有好几十个官员,每人手里都拿着个本子,本子有青色的有黑色的。这时有个官员手里拿着黑本子对他说:“你罪孽深重,该入地狱!”他十分恐惧不知该怎么回答,好半天才忽然想起那位仙师。就心里默默祈求说:“我和仙师辞别时,他曾说我死后会来超度我,现在我眼看要入地狱了,仙师快来救我啊!”果然不一会儿西北天边涌起祥云,一辆云车从空中慢慢降下来,在大厅阶前离地一丈多悬在那里不动了。只见他遇到的那位仙师在车里坐着,阴曹里的官员们忙向他跪拜行礼。仙师对冥府的官员们说:“我有位弟子在这里,我是来超度他的。”说罢拿了一卷道经授给阮基,阮基忙跪下接了过来。仙师让阮基把这卷经念一遍,阮基就念了,那些冥官都恭敬地低着头听。阮基念完经后,仙师说:“你可以走了,不要在这儿停留。以后要刻苦修道,我还会和你相见的。”说完,仙师就突然不见了,只留下很浓重的香气很久不散。这时有一个黄衣使者把阮基领到他家门口,只听见家里一片哭声,阮基就复活了。复活后,坐在那里长时间地回忆梦中得到的那卷经文,竟一字不漏地默写下来了。以后阮基就天天持斋念经。后来阮基辞家出走,进了王屋山修道。 故事中阮基杀生害命罪孽深重,但因前世缘分今世遇仙,善心萌发发誓不再杀生,并得仙师授戒,后来得急病时元神离体在地府里念了一卷道经而免入地狱,死而复活。(出自《太平广记》)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古雍州华原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庄、老及百家学说,也喜欢佛经。洛阳的总管独孤信,在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的时候,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隐居到太白山里去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让他做国子博士。他称病不起,没有接受此职。他常常对周围亲近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后,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羡门、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又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卢照邻病了,住在孙思邈的住宅里,当时庭院前有一棵大梨树,卢照邻就为那梨树作了一篇辞赋。他在赋的序言中写道:“癸酉这年,我因病住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里,这里的老人说,这是鄱阳公主的城邑。从前鄱阳公主未嫁前就死了,所以她的城邑一直荒废着。当时的一位处士叫孙思邈,他通晓古今,学尽各种数术。他深谙道家的理论,他的学问深入不二,就像当今的维摩诘;至于推算天文历法,度量乾坤,则可以与洛下闳、安期先生相提并论。他自称生于开皇辛酉年,已经九十三岁了。到乡间去打听他,人们都说他已经几百岁了。另外,他和人们一起谈论起周、齐的事来,清清楚楚,就像亲眼见过一样。以此为参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岁的人了。然而他耳不聋,眼不花,神采奕奕。可以说是古代聪明博达长生不老之人。” 当时卢照邻负有盛名,不幸得了重病,他嗟叹每个人遭遇的不同,人的寿命竟如此的悬殊。于是他问孙思邈:“名医治病,其道理何在呢?”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善于论天的人,必定由这个人的本质而定;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寒暑交替。它运转时,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这是天地的规律。人有四肢和五脏,一醒一睡,呼吸吐纳,循环往复。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这是人体的规律。阳用其精,阴用其形,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这种道理同样可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的。所以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这是天地的危病。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救人时才用针剂;圣人用道德来调和,用政事来辅助。所以,故身体有可治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经》上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的是大胆;‘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说的是行为的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这是心智的圆融。”他的文学造诣,如此超拔出群;他的道术也不可胜纪。 当初魏征等人受诏编修齐、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遗漏,就曾多次向孙思邈请教。他用口传授,像曾亲眼目睹一样。东台侍郎孙处约,曾经带着五个儿子孙侹、孙儆、孙俊、孙侑、孙佺去拜见孙思邈。孙思邈说:“孙俊应当首先显贵;孙侑应当显达得较晚;孙佺的地位最高,灾祸出在执掌兵权上。”后来都像他说的一样应验了。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孙思邈请教人伦的事情,孙思邈说:“五十年后,你的官职可达一方诸侯之长,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你应当自己保重才是。”卢齐卿后来做了徐州刺史,孙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的县令。孙思邈当初对卢齐卿说这话的时候,孙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预先知道了孙溥的事情。在孙思邈身上发生了许多这样奇异的事情。永淳元年,孙思邈逝去,死前留下话要薄葬,不准在墓中放任何殉葬品,不准用活着的牛羊祭奠。一个多月过去了,他的颜貌不改。举起他的尸体往棺材里装的时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他已尸解而去,当时的人都惊叹不已。 他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禄论》三十卷、《摄生真箓》、《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开元年间,又有人发现他隐居在终南山。曾经有一个神仙从天而降,对孙思邈说:“你所著的《千金方》,济人的功德也很广了。而用动物做药,残害的生命也太多了。你会成为一个尸解的神仙,但不能白日升天成仙了。”此后孙思邈以草木代替虻虫、水蛭做药,他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龙宫仙方一首。 从此,孙思邈时隐时现。咸通末年,山下一家村民,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不食荤血,父母认为他喜欢善行,让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忽然有一位自称孙处士的游客,在院中游了一周之后,从袖中取出一包汤药末交给童子说:“为我像烹茶那样煎这药。”药煎好之后,处士饮了一些,把余下的汤汁给了童子。童子觉得汤汁味道极美,希望再给他一碗。处士说:“这汤就是为你而煎的!”就把方寸这样大的一匙药沫再给他煎着吃。他向同伴们说了此事后,出门一看,发现处士已离去了。童子也腾空飞了起来。众人正在惊异之间,一看那煎汤的锅子,已变成金了。这以后也时常有人见到孙思邈。 (出自:《太平广记?神仙二十一》) 故人索冥钱 一九七七年元月,我单位一个与我十分友好的朋友封应才,因患狂犬病去世。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居然同生前一样到我家中找我叙谈!当时约深夜两三点,我在朦胧的睡眠中见他走进我的卧室,站到我的床边叫我。我很清楚,吃惊的问道:“老封,你不是死了吗?”他点头答道:“死了,我们也是好朋友。”我问:“你死了怎么能到阳世间来呢?”他说刚死的人有几天假。我问他在阴间干什么,他说当判官。我想起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问道:“不是只有一个崔判官吗?你怎么也当判官呢?” 他笑道:“有各种判官,就象阳间机关里的办事组一样,崔判官是组长,我们是办事员,但也叫判官。”原来如此!我又问:“有没有工资?” 他摇摇头。我说:“那你们吃饭伙食钱哪里来?”他说他们不吃饭,接着说:“现在就是没钱用。”我说那怎么办?他说:“你叫我家人烧点纸钱给我。”我说:“现在反封建迷信,哪里去买纸钱呢?这样吧,我在五七干校做木工时,用过的半园凿还在,驼钻手钻也有,我将一叠纸中央钻眼,然后用圆凿一边凿个半圆,就和纸钱一样,烧给你好吗?” 他笑着摇摇头说:“那不行,那样就象阳间的伪造人民币一样,查出来要下油锅的。”我说那怎么办?他悄声说:“我家有个钱凿,我用麻袋包着,用尼龙绳捆着,放在旧的木大衣柜顶上,只有我和内人知道。你叫她打些钱纸化给我。”我说记住了。接着他拉我到外面去玩。我说你已死了,我不同你玩了。他就来拖我说“去了!”我挣脱他的手大喊一声“不去!”就醒来了。接着听到一根撑门的木棍掉到地上。我醒后大叫“吓死我也!” 第二天我到他家,他爱人是印刷厂工人。我把梦讲给她听,她开始不承认有钱凿,显然是怕传出去挨批斗。我便搬了张椅子到老封说的地方,爬上去一看果然有钱凿。她说:“这钱凿没第三人知道,他居然告诉你了,让我来吧!” 过了两天,我和老封的家人去他坟前化钱给他,默念道:“老封,你可不要再来吓我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梦见过他了。 那时无神论横行天下,宣扬此类“迷信”者,就是“杀,关,管,任你选”的处罚。我还是告诉了许多朋友,但他们也不过一笑置之。 喜听三弦的青骡 清代辛彤甫说:康熙辛丑年间,有一货郎借我祖父的钱不还,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我的祖父性情旷达,置之一笑,并不放在心上。 后来,有一天,我的父亲午睡,梦见那个货郎死了,要到我家还债。而这时有佣人来报告:马房里生下一只小青骡。因此,有些人就议论:这一定是货郎来还债的。我祖父严肃地批评说:“欠我家债的人很多,何以只有某货郎来还?某货郎欠过多家的钱,何以只来变个骡子还我家的债?此事不可乱讲,免得某货郎家子孙出丑!”于是全家噤声,不敢对外人讲。但是,有的佣人却私下里到马房里叫某货郎的名字,青骡听了立即点头,别的马匹却不动声色。 某货郎在生前喜欢弹三弦,爱唱边关曲调。佣人又对着青骡弹唱三弦,或唱边关曲调,此时青骡必竖起双耳,认真聆听。辛彤甫先生特意写下《记异诗》一首:“六道谁言事杳冥,人畜转毂迅无停。三弦弹出边关调,亲见青骡侧耳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