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外诊简摩 清·周学海
-------------------------------------------------------------------------------- 序 四诊以望居首、以切居末者,医师临诊之次第,非法之有轻重缓急也。前人每谓切脉为末,三诊为本,及其着书立说,又详于脉而略于三者。明·李言闻着《四诊发明》,无传本。欲求四诊之全书,戛戛乎其不可得。学海初尝致力脉法,临诊略能测人血气之寒热虚实矣,四诊未全,尚多隔阂。夫望闻问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决其真也;有在切之后者,指下之疑又待此以决其真也。三法之与切脉,固互为主辅矣。 三法之中,又望为主而闻问为辅。古人洞见五脏症结,即操此术也。《内经》言之至精且详,《难经》、《中藏经》、《脉经》、《千金方》、《翼方》所述扁鹊、华佗诸法,亦皆明切适用。自是以后,立说者不过约撮大概,诠释古义,且不能全。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至于伤寒、温病之舌法,陶节庵、叶天士两家为最着,以其所言,皆其所亲见而施验也。杜青碧之《金镜录》三十六法,张诞先之《舌鉴》一百二十法,各有专书,无烦摘录焉。署曰《形色外诊简摩》,以望为三诊之本,故特详也。闻、问事少,附见末篇。将以质世之知者。 甲午仲冬 之 身形内应脏腑部位篇 (面窍 体部)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 骨有余,以候 KT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裹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矣。五脏不和,则六腑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痈同壅,谓痞满、关格、肿胀之类,非专指疮痈也。) 肝开窍于目,目藏精于肝。肝病在头、在筋。心开窍于耳,耳藏精于心。心病在五脏、在脉。脾开窍于口,口藏精于脾。脾病在舌本、在肉。肺开窍于鼻,鼻藏精于肺。肺病在背、在皮毛。肾开窍于二阴,二阴藏精于肾。肾病在溪、在骨。(上面窍之分应脏腑也。头、脏、舌、背、溪,以体段言,皮毛、肉,脉、筋、骨,以形层言。) 肺应皮,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应脉,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脾应肉,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肝应爪,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肾应骨,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即知所病矣。(膀胱言其气之磅因礴而光大也,又言其体之孤悬无倚而光洁也。爪为筋余,齿为骨余。) 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心合脉也,其荣色,(面之色也。)其主肾。肺合皮也,其荣毛,其主心。肝合筋也,其荣爪,其主肺。脾合肉也,其荣唇,(生气通无论曰∶其华在唇四白。)其主肝。肾合骨也,其荣发,其主脾。(合言其气之所应也,荣言其血之所华也。此义生气通天。脏气法时二篇最详,以文繁,故录此。)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病在脾,俞在脊。(俞,应也,非俞穴也。金匮真言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诊要经终、四时刺逆从义均相类,不复琐具。) 肝气之病,内舍 胁,外在关节。心气之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脾气之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肺气之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肾气之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 膝。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墟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留之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上并出《内经》。)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当心下、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曰三焦,其腑在气街。(其腑在气街,谓其源在气街之处,即命门也。) 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一曰枕骨。)血会膈俞,(王勋臣血府之说,正与此暗合。)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上体部之分应脏腑也。诸会谓其气之所聚,非谓其所发源也。上并出《难经》。) 按∶头面七窍可望而知,筋骨血脉不可望也。第事理所关,不容缺略。医者所见谓之望,病者所自见亦何不可谓之望。又况此篇总义者,实赅闻问于其中,不独文义相连,无可割裂也。 身形内应脏腑病证篇 (出《灵枢》)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KT (音遏污,一读曷于,心蔽骨,一名鸠尾。)者心高, KT小短举者心下, KT 长者心下坚,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 KT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KT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 (音冤,一读郁,一读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谓脏体外露于肺下。)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司,去声。)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迫肺似当作迫肝,肝体半在膈下,半在膈上,肺下即逼压之,故胁下痛。贲,膈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兔 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谓拄膈而迫于胁也。)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肝下不得逼胃,此胃当指小肠。)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 而痛,(凑,迫也。 ,音杪,腰两旁空软处。)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则脏善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肝居胃后而附脊,脾居胃下而附腹;肝下即迫小肠,脾下即迫大肠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好耳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于邪。肾高则其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矣。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 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音灼。上叙五脏形证。)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也。(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也。(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脾应肉,肉 (手臂腿肚浓肉,皆谓之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么,么么,尖小也。)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裹累者胃急。(裹音果,作里误,肉内坚结而大小成颗者。)肉 多小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也。(脾合胃,胃者肉其应。) 肝应爪,爪浓色黄者(色即爪下肉色。)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 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约,即爪上横纹。)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肝合胆,胆者筋其应。)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上叙六腑外形。) 故五脏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有小大、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视其外应以决其五内,即知所病矣。 三人篇 (出《灵枢》)人之肥瘦、大小、寒温,与其气血多少,各有度也。何者?人有肥、有膏、有肉。 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此言三人之形体也。)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此言寒热,是指其人本身气血之寒热,非发寒发热,恶寒恶热之病也。凡人身皮肉之温,拊之各有轻重不同,是本于禀赋也。)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此言肥瘦大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言气血多少。)此别于众人者也。众人者,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大不小,自称其身,命曰众人。(推论众人。)故治者,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无失常经。是故膏人者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此概言治法,并补醒三形。) 阳人阴人篇 (出《灵枢》)重阳之人, 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矣。 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曰∶此人颇有阴者也。何以知其颇有阴也。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而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阳人血清而气滑,故喜怒即发而不留。阴人血浊而气滞,故神思不能自畅,遂阳阴相激而多怒矣。经曰∶阴出之阳则怒。以是知人之性情,皆与气血相关也。) 五人篇 (出《灵枢》)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故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此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自下而齐于众人。湛湛然深藏不露。)好内(音纳)。而不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之,往也。先审于心而后行。)此太阴之人也。(太阴太阳,即前篇所谓阴人阳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亡如丧官失财,此所谓幸灾乐祸者。)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狠也)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好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或与,谓人有所与也。谭而不治。谓议明事之义理,而不刻期其效也。上五节叙五人性情。)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可知叙三人、五人、二十五人诸篇,均为施治之本,非徒托空言而已。)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强气即人身之悍气,卫外者也,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泻络即外脱而行疾。)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上五节叙五人证治。) 夫五态之人,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行即前叙性情。)何以别之。(别其形状。)曰∶众人之属,无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 太阴之人,其状 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未偻,未至行而似伏之甚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少阴形性之恶,甚于太阴者,以其禀气更驳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HTHT (音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委、随,貌之谦也。 、愉,容之和也,HT 、豆,视之审也。上五节叙五人形状。) 二十五人篇 二十五人之形,其态不合于众也,而阴阳之人不与焉。 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 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 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 (音 。)角(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括括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KT ,脱面,(脱当作锐。)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疾心即急心,语意重出。或疾心指其心之狠也。) 质征(一曰太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 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 然。 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一作熊熊。)然。 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 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 加宫之人,(一曰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 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 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一作上,非。)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白色,方面,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如骨发之如,同而,古通用。) 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 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 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 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 太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 小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 众之为人,(一作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 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五正形外,各有四兼形。左右上下,以经络言。诸然,以形态言。如今之浙人、广人、齐鲁之人、湘湖之人,可一望而辨之者。第左右配合,与五音五味篇异同互见,未详厥旨。上二十五人形气。) 二十五人篇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也。(相欺,难辨。)如得其形,不得其色,或形胜色,或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感于邪则为病,若行事有失者,必有忧患之祸也。) 形色相得,富贵大乐也。(对上忧字说,其无病不待言矣。)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者,凡年忌,下上之人,(统二十五人言。)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即行失也。)是为年忌。(上年忌。) 观此,知人所生病类,常与命相相关通矣。年忌起于七岁,九年一见。今世明九暗九之说,似本于此,此众人之所同也。其胜时年加,必以本相合逐年运气求之。如木形金色,是色胜形,而又行金运之年;木形土色,是形胜色,而又行木运之年是也。色胜形者死,形胜色者病。五变篇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也。此即相家面部流年气色之法,谓面部不能端满者,若流年行至骨高之部即起病,行至骨陷之部必危殆矣。亦有端满而病者,必其年有冲通也。冲通即胜时年加也,或流年与本命干支相犯也。(上出《灵枢》。) 二十五人篇 (出《神相全编》)眉粗并眼大,城廓更团圆,此相名真水,平生福自然。(水形主圆,得其五圆,气色不杂,精神不乱,动止宽容,行久而轻也。又曰∶水不嫌肥。又曰∶水形色黑要带白,忌黄。又曰∶水声圆急又飘扬。上水形水色水声。) 欲识火形貌,下阔上头尖,举止全无定,颐边更少髯。 (火形主明,得其五露,气色不杂,精神不乱,动止敦浓,卧久而安也。又曰∶火不嫌尖。又曰∶火形色红,要带青,忌黑;又曰∶火声焦烈。上火形火色火声。) 棱棱形瘦骨,凛凛更修长,秀气生眉眼,须知晚景光。(木形主长,得其五长,气色不杂,精神不乱,动止温柔,涉久而清也。又曰∶木不嫌瘦,又曰∶木形色青,要带黑,忌白。又曰∶水声高畅。上木形木色木声。) 部位要中正,三停又带方,金形人入格,自是有名扬。(金形主方,得其五方,气色不杂,精神不乱,动止规模,坐久而重也。又曰∶金不嫌方。又曰∶金形色白,要带黄,忌红,又曰∶金声和润。上金形金色金声。) 端浓仍深重,安详若泰山,心谋难测度,信义动人间。(土形主浓,得其五浓,气色不杂,精神不乱,动止敦庞,处久而静也。又曰∶土不嫌浊。又曰∶土形色黄,要带红,忌青,又曰∶土声深浓如发瓮中。上土形土色土声。) 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 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如宦者相。) 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瘃者,皴裂。)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痿厥,痿厥并病,后世所称类中风者是也。)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通髯,髯与发通,俗名兜腮。) 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即豪字,毛中独长出者。)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 (多少言其多也。)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此虽系足太阳,而曰血气和,则心气和可知矣。)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脉即络脉,蓝色隐见皮肤下者。)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口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上指诸经之行头面者,下指其行手足者。前篇左右上下部位,义即指此。) 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按其寸口人迎,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休疑。)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菀(即郁字。)陈血不结者,则(因也。马氏云作侧,非。)而予(上声。)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可知逆顺矣。(总束上文,末句叫醒大义。上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