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贼(《嘉祐本草》)
木贼为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主产于东北、华北、内蒙古和长江流域各省。原植物喜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易生河岸湿地、溪边,或杂草地。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临床用名有木贼。
【本草汇言】
《本草衍义》:细锉,微微炒,捣为末,沸汤点二钱,食前服,治小肠膀胱气,缓缓服必效。
《本草衍义补遗》:用发汗至易。《本草》不言发汗,至《易传》写之误也。又云:味甘,微苦,无毒,治目疾,退翳膜,益肝胆,妇人月水不断。得禹余粮、当归、川芎,治崩中赤白;得槐鹅、桑耳,肠风下血服之效。
《本草纲目》:木贼气温,味微甘苦,中空而轻,阳中之阴,升也浮也。与麻黄同形同性,故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治眼目诸血疾也。
解肌,止泪止血,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本草经疏》:木贼草感春升之气,故应味甘微苦,而性则无毒。入足厥阴、少阳二经血分。故首主目疾,及退翳膜,益肝胆而明目也。又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则消之中又有止之义矣。其主积块,疗肠风止痢,及妇人月水不断,崩中赤白,痔疾出血者,皆入血益肝胆之功,肝藏血故也。
简误:目疾由于怒气,及暑热伤血暴赤肿痛者,非其所任。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无毒。凭煎汤液,任合散丸。益肝胆,退目翳暴生;消积块,止月经久滴。极易发汗,大能疏邪。得麝香、牛角,治休息痢证;得芎归、余粮石,治赤白崩中。得桑耳槐鹅,疗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壳,疗痔瘘来红。
《本草乘雅》:木以金为贼,金淫则木郁矣。木贼草独干寸节,具积仑以成升,中虚凌冬,合两明而作离,升木南征之象也。盖火为木子,刑所胜之金,复母所不胜之仇。斯木用行,肝胆益,根窍开,目眚除,前阴疏,月水调,崩带止,后阴泄,滞利行,肠风已矣。至若积块症瘕,此以坚固归金,正所以驱木贼也。然则翳膜之属,亦即坚固之金欤。
《药性解》:木贼,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肝经。主目疾,退翳膜,消积块,益肝脏。得麝香、牛角腮治休息痢久不瘥。得禹余粮、当归、川芎疗崩中赤白。得槐鹅、桑耳治肠风下血。得槐子、枳实、地榆治肠及痔血。
按:木贼之名,以其能伐木也。肝为木,故宜入焉。夫目得血而能视,藉之以伐肝邪,则血生而愈目矣。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甘,性温而升,阳也。性亚麻黄,故能发汗解肌,治伤寒疟疾,去风湿,散火邪,疗目疾,退翳障,止肠风下血下痢及妇人崩中带漏、月水不调,亦治风湿疝痛,大肠脱肛。
《本草备要》:轻,发汗,退目翳。
温微甘苦,中空轻扬,与麻黄同形性,亦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入足厥阴、少阳血分益肝胆,治目疾,退翳膜,翳乃肝邪郁遏,不能上通于目。及疝痛脱肛,肠风痔瘘,赤痢崩中诸血病。
《本经逢原》:木贼与麻黄,同形同性,故能发汗解肌,升散火郁风湿,专主眼目风热,暴翳止泪,取发散肝肺风邪也。多用令人目肿。若久翳及血虚者非所宜,伤暑或暴怒赤肿,亦勿用之。
《本草求真》:木贼专入肝、胆。味甘微苦,气温无毒,中空轻扬。书云形质有类麻黄,升散亦颇相似。但此气不辛热,且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热,使血上通于目,目为肝窍。故为去翳明目要剂。初非麻黄味辛性燥,专开在卫腠理,而使身汗大出也。是以疝痛脱肛,肠风痔漏,赤痢崩带诸血等症,审其果因风热而成者,得此则痛止肛收,肠固血止,而无不治之症矣。必审果属风热,方用。至其去翳明目,功虽有类谷精,能驾甘菊,但谷精则去星障,甘菊则止调和血药,于障全不能退,此则能去翳障也。然气血亏损,则用谷精、木贼去障,又当兼以芍药、熟地滋补肝肾,使目得血能视,若徒用此二味退障,则即加以当归补助,亦恶气味辛散,当归辛散。非其所宜。
《得配本草》:甘、微苦,微温。入足厥阴经血分。散肝木之风湿,升血中之郁火,解肌发汗,去目翳,疗肠风。虚者可代麻黄。
得余粮石,治赤白崩中。配槐子,治肠澼,配地榆,治脱肛;佐牛角,治休息下痢。
肝气虚,血虚目不明,怒气与伤热暴赤肿痛者,禁用。
谷精去星障;木贼去翳障;甘菊养目,而星翳不能除。
《本草经解》:气味辛寒无毒,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
《本草分经》:辛、苦,平。治目疾,有升散火郁风湿之功。去节能发汗。多服损肝。
【现代药理研究】
1.木贼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其醇提液可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
2.木贼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对抗和缓冲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律减慢。
3.木贼有降压作用。对麻醉猫有持久的降压作用,降压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剂量有相关性。
4.木贼有扩张血管作用。其醇提液可扩张家兔的离体血管,并能对抗组织胺收缩血管作用。
5.木贼有降血脂作用。
6.木贼有兴奋或抑制平滑肌作用。其醇提液对家兔肠和豚鼠肠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肌收缩频率和肌张力增加,收缩幅度增大,高浓度时则呈现抑制作用。
7.木贼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白喉、伤寒、绿脓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木贼所含的阿魏酸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有抑制作用。
9.木贼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10.木贼还有抗惊厥和镇静作用。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栽培或野生。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疮疽头。《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于降,阳也。入手太阴、足阳明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藏器主风毒肿,诸瘘。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无毒。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生吞一粒,即出疮头。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
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
【现代药理研究】
1.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煎剂和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股沟表皮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菌群均有抑制作用,并对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有抑制作用。
2.牛蒡子有抗肾病变作用。所含牛蒡甙及甙元对氨基核苷引起的大鼠的肾病变,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另外,牛蒡子甙元对免疫性肾炎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3.牛蒡子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4.牛蒡子有抗肿瘤作用。
5.牛蒡子有降血糖作用。
6.牛蒡子有降眼压作用,本品煎剂2.5g/kg剂量给家兔灌胃,可使正常家兔眼压轻微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负荷所致的兔眼压升高。
佩兰(《本经》)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路旁灌丛或溪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功效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临床用名佩兰。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
《名医别录》:兰草,无毒。除胸中痰癖。
《本草衍义补遗》:禀金水之清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为用有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入药煎煮用之。东恒方中常用矣。东垣云:味甘性寒,其气清香,生津止渴,益气润肌。《内经》云:消诸痹,治之以兰是也。消渴症非此不能,凉胆痹必用。
《本草纲目》:《素》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辛能发散故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详见泽兰也。又此草浸油涂发,去风垢,令香润。
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
《本草乘雅》:臭香,味辛,气化中药也。故主益气,利水道。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兰,阑也,泛阑流离也。又兰,阑也。阑辟不祥也。主杀虫毒,通神明,令轻身不老也。
《本经疏证》: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津液在脾,不输化而上溢,自关水道不利,积久相因,阳盛者为内热中满,阳虚者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气味不燥复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本经素问原默相印合,无二致也。畜兰家论溉灌之法曰,凡水须用雨水、河水、皮屑水、鱼腥水、鸡毛水、浴汤,尤善积久陈水上生缘苔者,大忌井水雪霜,尤忌春雪,一滴著叶,则一叶焦枯,观此则病之受清洌者,与此不相宜矣。其论位置之法曰,不宜太高,高则卫阳,亦不可太低,低则隐风,地不必旷,旷则有日,亦不可太狭,狭则蔽气,观此则著于四畔之病,亦与此不宜矣。其论超向之法曰,前宜面南,后宜背北,盖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延东日而避西阳也,观此则病之偏寒偏热者,又与此不宜矣。惟其独标清化,不厌肥甘,饱饫肥甘,偏培清化,可谓钟清化于肥甘,引肥甘从清化者非耶,此素问之旨也。惟其爱超阳和,乃嫌烈日,最喜疏荡,复恶寒风,可谓延温煦以化阴,引阴凝使随阳者非耶,此本经之旨也。蒋汉房曰,他草他花,芳者皆得收藏以为香,独兰陈则绝无香味,故取其新鲜以化陈腐,有贵者喜兰畜百千本,命僮司之,其僮窃取花瓣露珠积成盈瓯,一夕嗓之,觉沁入偏体皆为爽然,而口气清芳者经时历月,因致多寿,是其化陈为新之功固何如乎?李濒湖等毒口诋兰以盗窃兰名,而以系儿菊为真兰,不知所谓真兰者,其功能果得与素问本经切合如此否也。
【现代药理研究】
1.佩兰100%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表明对多种杆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挥发油还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日本佩兰中的生物碱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生物总碱在体内试验中与环磷酰胺合用在抗肿瘤方面呈协同作用。
枇杷叶(《名医别录》)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均系栽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村边、平地或坡边。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临床用名有枇杷叶、蜜炙枇杷叶。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平,无毒。主治卒噎不止,下气。
《药性论》: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
《日华子本草》:疗妇人产后口干。
《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主卒哕不止,下气。
《本草衍义》:治肺热嗽有功。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楷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苑、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
《本草纲目》: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
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灸乃良。
《本草经疏》:枇杷叶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其味苦,气平,平即凉也,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呃不止,呃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呃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气下则火降痰顺,而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冲逆者不冲逆矣。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简误: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已,解渴治热嗽无休。
《本草乘雅》:收麦之器曰枇杷;仓廪之官曰胃府。象其能入能出也。麦冬茂夏实,枇杷亦冬花夏果,与丽衡冬入夏出反,谓其能阖能辟也。故入胃府,主卒喛呕哕不止。兼走肺,疗咳唾气窒者,此即喛呕哕浊之饮,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嗔肺胀,上下合邪,相击成咳,而为唾为窒矣。固受盛属胃,其腐化敷布,必藉肺气之吸呼,互为关键终始故也。力主脚气,即饮浊下流;疮疡,即饮浊外溢。种种因证,咸从胃生。至若肃肺金,资肾水,益脾土,清心、镇肝,此即转出为入。解暑,消热烦,止消渴,降温、辟疫,此即转入为出。总不出者使之出,不入者使之入,不开阖者使之开阖,形气咸调之良品也。经云: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然则枇杷不独入胃与肺,并入心肝脾肾五府矣。以胃为五藏六府经气之始,复为五藏六府经气之终故尔。
《药性解》:枇杷叶,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
按:枇杷叶之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枇杷不可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本草备要》:泻肺降火。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顺,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本经逢原》:其叶气味俱薄,故入肺、胃二经,治夏月伤暑气逆最良。近世治劳嗽,无不用之。盖取其和胃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然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忌之。
《本草求真》:[批]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味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致火气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剂也。
《得配本草》:苦,平。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清肺和胃,降气清火。消痰止嗽,及呕哕口渴。下气之功。
得茅根,治温病发哕;得栀子,治赤鼻面疮;配人参、丁香,治反胃呕哕。焙焦研末,茶服,止衄血。
胃病姜汁涂炙;肺病,蜂蜜涂炙。
虚寒呕吐,风寒咳嗽者,禁用。
《本经疏证》:冬气闭藏,夏气蕃秀,草木花实多应其时,惟枇杷于盛冬作花,仲缀实,是阳藏于阴之候,而反阳出于阴,阳出于阴之候,而反阳凝于阴。为阴盛时能使阳舒,阴微时能使阳畜,是其下气乃和阳以就阴,其止哕乃畅阴以从阳。予谓间啘于中,上云卒而下云不止,是来骤而去不速也。枇杷开花何妨稍迟,结实不嫌稍疾,乃竟于严万闭密中吐英扬秀,一似有所促迫而不得迟者,有卒之义焉。既花已后,直俟六阳尽浮,一阴初姤时实方成熟,一似有所推挽而不得疾者,有不止之义焉。卒啘止者,阴不和阳,阳不入阴也,取其花能阴和于阳,实能阳入于阴,以治有气不下哕不止者哉。虽然,其取义在花实,而所用在叶,何也?夫花仍有主头风鼻流清涕之功,实原有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之效,但花不耐采,实不任藏,以其易浥烂也,独叶坚厚青翠,四时不凋,随用随采,无须储蓄,蓄亦甚易,且惟不凋,是以得气充,为花实所系而效其灵,若花实则效灵于气者也,又何可并,特不能如花之入极上实之能润燥耳。
《本草新编》: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用时去毛,但止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枇杷叶竣冬不凋,自是益阴妙药,但制之不得法,反动其嗽。盖叶上尤毛多,必须以水洗去,不可少带一毫始妙。否则,毛入喉中,无益转有害矣。
《本草分经》:清肺和胃,下气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姜汁炙。刷去毛。
《本草思辨录》:枇杷叶背有黄毛,黄入胃而毛属肺。其味苦平,故能和肺胃而降气。《别录》主卒啘不止。邹氏不言啘为何病,而但以阴和阳,阳入阴释之,似精而实泛矣。夫卒啘者呃逆之谓,不止者连续之谓,呃逆多卒发而连续。其所以主之者何故?盖胃为肝干则逆,胃逆而肺欲降则呃。枇杷叶青翠不雕,煮汁则冷,有抑肝阳之能,且使肺胃咸循其降纳之职。陶隐居云: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其效之速如是。然则柿蒂所以治冷呃,枇杷叶所以治热呃。非天然对待之剂耶。
用枇杷叶者,于热嗽热呕多有之,热呃少见。但能认定枇杷叶为降气治热之物,则以之治嗽治呃,皆发无不中。
【现代药理研究】
1.枇杷叶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枇杷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绿原酸有显著增加胃肠道蠕动和促进胃液分泌和利胆作用。
3.枇杷叶有抑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4.枇杷叶有抗炎作用。
5.枇杷叶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熊果酸。
6.枇杷叶有降血糖作用。
牵牛子(《名医别录》)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表面灰黑者称黑丑,淡黄者称白丑,二者同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原植物生于平地以至海拔2800米的田边、路旁、宅旁或山谷内。牵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通便、清痰涤饮、杀虫攻积。临床用名有牵牛子、炒牵牛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苦,寒,有毒。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药性论》:使,味甘,有小毒。能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日华子本草》:味苦,辛,得青木香,干姜良。取腰痛,下冷脓,泻蛊毒药,并一切气壅滞。
《开宝本草》:味苦,寒,有毒。主五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本草衍义》:可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别以麸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十丸,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不可久服,亦行脾肾气故也。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有小毒。黑、白二种。
《本草》云: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海藏云:以气药引之则入气,以大黄引之则入血。
张文懿云:不可耽嗜,脱人元气。余初亦疑此药不可耽嗜,后见人有酒食病痞,多服食药,以导其气,及服藏用神芎丸及犯牵牛等丸。如初服即快,药过再食,其病痞依然。依前又服,其痞随药而效,药过后病复至。以至久服,则脱人元气而犹不知悔,戒之!惟当益脾健胃,使元气生而自能消腐水谷,其法无以加矣。
《心》云:泻元气,去气中湿热。凡饮食劳倦,皆血受病,若以此药泻之,是血病泻气,使气血俱虚损,所伤虽去,泻元气损人不知也。《经》所谓毋盛盛,毋虚虚,毋绝人长命。此之谓也。用者戒去。白者亦同。
罗谦甫云:牵牛乃泻气之药,试取尝之,便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壮,渐渐不绝,非辛而何!续注:味苦寒,果安在哉。又曰:牵牛感南方热火之化所生者也,血热泻气,差误已甚。若病湿盛,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则宜用之耳。湿去,其气周流,所谓五脏有邪,更相平也。《经》所谓一脏未平,以所胜平之。火能平金,而泻肺气者即此也。然仲景治七种湿证,小便不利,无一药犯牵牛者,仲景岂不知牵牛能泻湿利小便?为湿病之根在下焦,是血分中气病,不可用辛辣气药泻上焦太阴之气故也。仲景尚不敢轻用如此,世医一概而用之可乎?又曰:牵牛辛烈,泻人元气。比诸辛药尤甚,以辛之雄烈故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火
得配本草》: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得龙骨,使肾由经脉以出表。配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人参,发阴经之阳;佐干姜,开阳明之结。使石膏,和表邪之郁。
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伤寒论》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本草经解》: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
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神农本草经读》:桂,牡桂也。牡,阳也,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者,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必愈,卸罪巧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温。主百病,言百病用之得宜,皆有益也。养精神,通达脏腑,益在内也。和颜色,调畅血脉,益在外也。为诸药先聘通使。辛香四达,引药以通经络。久服轻身不老,血脉通利之效。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血和则润泽也。
寒气之郁结不舒者,惟辛温可以散之。桂性温补阳,而香气最烈,则不专于补,而又能驱逐阴邪。凡阴气所结,能与药相拒,非此不能入也。
人身有气中之阳,有血中之阳。气中阳,走而不守;血中之阳,守而不走。凡药之气胜者,往往补气中之阳;质胜者,往往补血中之阳。如附子暖血,肉桂暖气,一定之理也。然气之阳胜则能动血;血之阳胜则能益气,又相因之理也。桂气分药也。而其验则见于血,其义不晓然乎?
《本经疏证》:本经桂有两种,有牡桂,有菌桂,诸家论之纷如,愚谓皆有所未确。盖古人采药,必以其地,必按其时,决不以非法之物施用,乃后世专拘泥于此,不知古人每以形似名物。按菌,大竹也,桂之本根,去心而留皮者象之,今所谓肉桂是也。牡对牝而言,门之轴所藉以辟阖者曰门牡,菌桂去心而卷似牝,则桂之尖但去粗皮而不去心者,象牡矣,今所谓桂枝是也。仲景书用桂而不云枝者二处,一桂枝加桂汤,一理中丸。去术加桂,一主脐下悸,一主脐下动,皆在下之病。东垣曰,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桂肉也。气薄则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气厚而发热,桂肉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下之道也。刘潜江曰,亲下者趋阴也,以消阴翳而发阳光,亲上者归阳也,以达阳壅而行阴化。又曰气之厚者亲下,即走里而入阴分,凡在里之阴滞而阳不足,中治也,气之薄者亲上,即走表而入阳分,凡在表之阳壅有不和者,皆可治也,则桂枝肉之用,岂不彰明较著哉。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经通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攻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夫风伤于外,壅遏卫气,卫中之阳与奔迸相逐,不得不就近曳营气为助,是以营气弱,卫气强,当此之时,又安能不调和营气,使散阳气之郁遏,通邪气之相迸耶(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新加疡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半夏散及汤瓜蒌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侯氏黑散
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白虎加桂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早荚汤
厚朴七物汤黄芪芍药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外台黄芩汤竹叶汤
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汤)?心为众阳之主,体阴用阳,其阳之依阳,如鱼之际水,寒则深藏隐伏,暖则踔跃飞腾,古人谓有介类伍之,乃不飞越,故凡有风寒,汗之下之火之或不得法,则为悸为烦,为叉手冒心,为起卧不安,于是以桂枝引其归路,而率龙骨牡蛎介属潜之也(桂枝甘草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四逆散)。水者火之对,水不行,由于火不化,是故饮入于胃,由脾肺升而降于三焦膀胱,不升者,心之火用不宣也,不降者,三焦膀胱之火用不宣也,桂枝能于阴中宣阳,故水道不利,为变非一,或当渗利,或当泄利,或当燥湿,或当决塞,惟决塞者不用桂枝,馀则多藉其宣,有汗出则病愈者,有小便利则病愈,皆桂枝导引之功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莺汤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若夫赤能入血,辛能散结,气分之结散,则当降者自降(桃核承气汤乌梅丸泽漆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桂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蜘蛛散竹皮大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血分之结散,则当行者自行,自然而然,非可勉强者(鳖甲煎丸桂枝苓丸温经汤
土瓜根散)。至补中一节,尤属义精妙而功广博,盖凡中气之虚,有自馁而成者,有为他藏克制而成者,自馁者参术芪草所主,非桂枝可施,惟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必通血而气始调,气既调而渐能旺(小建中汤
黄连汤黄芪建中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此其所由,又非直一补气可概也。
愚谓窥古人用药之意,于加减间尤为亲切,今计两书中,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已具论外,其余小柴胡以不渴、外有微热加,四逆散以悸加,防己黄芪汤以上气加,其和营通阳下气之功,已显然无可疑矣。若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低,反更咳,胸满者,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细辛干姜,以治其咳满。二条前一条,表证明明未罢,而去之,后一条,冲气仅低,亦去之,颇为费解。殊不知甘能增满,则两条皆有胸满也,且病之互相牵属者,必并力解其一面,则所留一面,自无所依,不能为大患。如前条之表邪也,水饮也,是水饮为表邪之根,故去其饮,邪遂无所容。后条之上气也,支饮也,是上气由支饮而发,故但温宣其饮,上气可不论矣。可见治病用药,贵乎审其前后缓急,经服何剂,不得执一药之气味功能而遂用之,若二病者,非忌桂枝,实用桂枝后,权其不得更用,故不用也。
或问桂枝与白虎,寒热天渊,安可兼用?且论中谆谆以表不解,禁用白虎,既可兼用,则可不加此而必待表解耶?曰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条,上文言脉浮发热无汗,乃麻黄证,非特不得用白虎,且不得用桂枝矣。白虎证者,脉大也,汗出也,烦渴欲饮水也,三者不兼,即非是。今云其脉即平,身无寒,但热时呕,缘非白虎证,亦未必可用桂枝,特既与白虎,则三者必具,再加骨节疼烦之表,则无寒不得用柴胡,有汗不得用麻黄,热证多又不得用附子,不用桂枝和营通络而谁用哉?且古人于病有分部,非如后世多以阴阳五行生克为言,伤寒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疟有温疟用药之例,盖伤寒自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入,则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温疟自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疼烦一种表证,即不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则兼用桂枝,使之尽化,又何不可耶?是白虎加桂枝汤之用桂枝,不过和营,并无甚深妙义也。
水气不化之因甚多,利水之物亦甚多,当审其何因,观其所用何药,而后药之功能可见也。统观两书中,凡猪苓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真武汤、泽泻汤、己椒苈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十枣汤、栝蒌瞿麦丸、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葵子茯苓汤、大黄甘遂汤等方,莫不利水,缘不用桂枝,则或由热阻,或由血阻故也。桂枝之利水,乃水为寒结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剂以下降耳,是故水气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证(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是也)及悸(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是也)上气(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是也)振(苓桂术甘汤防己茯苓汤等是也)等候,不如是,概不足与也,以是用桂枝者,仍用其和营通阳下气,非用其利水也。
攻瘀之方,不缘用桂枝,浅言之则云瘀因寒阻则用,因热阻则不用,殊不知有不然者。观伤寒攻瘀仅三方,除抵当汤抵当丸,品味相同外,其一则桃仁承气汤也。桃仁承气汤证,谆谆以表证未罢为不可用,抵当汤,反有表证仍在之文,则可知因寒而用,为不然矣。夫抵当汤丸似峻而实不峻,桃仁承气似不峻而实峻,何者?水蛭虻虫,究为血肉之品,较之芒消桂枝,反有去邪不伤正之能,故金匮要略诸方,凡瘀血之涉于虚者,缘不用桂枝,如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可验也。其桂枝茯苓丸之有症,温经汤之因瘀生热,皆非虚证,盖惟有余,故能成形,且生火也。桃仁承气证云,血自下,下者愈,桂枝茯苓丸证云,妊娠血不止者,症不去也,土瓜根散证云,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以此知非特血盛乃能结,惟其血盛,乃能既结而仍行,此桂枝专破血虽行而结自若者也。
或问酒客不喜甘,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则呕吐者,不可用桂枝汤矣。又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又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乃五苓散证、乌梅丸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茯苓泽泻汤证,缘有呕吐,缘用桂枝何故?夫用药审病之大端,大端当用,则不得顾小小禁忌,犹之大端不当用,不得以小小利益,遂用之也。大端不当用,如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证,不以桂枝和营下气之能,牵制宣饮专一之力是也。大端当用,如桂枝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不当因其鼻鸣干呕,温温欲吐,而忘其和营通经之大力是也。若夫位居佐使,则自有主持是方者,为之弃其瑕而用其长,此乌梅丸所以用桂枝也,五苓散证、茯苓泽泻汤证亦然,二方淡渗多而甘缓少,又岂能使吐脓血哉?且金匮要略呕吐篇,已发凡起例于前矣,曰先呕欲渴者,此为欲解,先渴欲呕者,为水停心下,呕家本渴,若有支饮,则得温药反不渴,于此见药随时用,虽不可犯其所忌,亦不可守禁忌而失事机,又不可不明君臣佐使间有去短从长之妙矣。
《本草新编》:桂枝,味甘、辛,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条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头目,兼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入足太阳之腑,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杀人矣。夫桂枝乃太阳经之药,邪入太阳,则头痛发热矣。凡遇头痛身热之症,桂枝当速用以发汗,汗出则肌表和矣。夫人身有荣卫之分,风入人身,必先中于卫,由卫而入营,由营卫而入腑,由腑而入脏,原有次第,而不可紊也。太阳病,头痛而身热,此邪入于卫,而未入于营,桂枝虽是太阳经之药,但能祛入卫之邪,不能祛入营之邪也。凡身热而无头痛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痛,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或谓桂枝发汗,亦能亡阳,何故仲景张公全然不顾。凡有表症未散者,须用桂枝汤,吾甚俱之,而不敢多用也。嗟乎!桂枝解表之汤,非亡阳之药也。用桂枝汤而亡阳者,乃不宜解表,而妄用桂枝以表散,遂至变症蜂起,于桂枝何咎哉。或谓桂枝汤,治寒伤卫之圣药,凡身热而有头痛项强之症,用桂枝汤仍然不除,反加沉重者,又何说也?此必多用桂枝以致此也。夫太阳经者,阳经也。桂枝,热药也。寒气初入于太阳,寒犹未甚,少用桂枝以祛邪,则太阳之火自安,而寒邪畏热而易解;若多用桂枝,则味过于热,转动太阳之火,热以生热,反助胃火之炎,而寒邪乘机亦入于胃,寒亦变为热,而不一解,而太阳之本症仍在也。故用桂枝者,断不可用多以生变,惟宜少用以祛邪也。
或疑桂枝汤之治伤寒,以热散寒也。以热散寒,祛寒出外,非祛汗出外也,何以有亡阳之虑?想非伤寒而误用桂枝也。夫用桂枝汤,必须冬日之患伤寒,而又兼头痛项强者,才是寒伤卫之症。伤寒若不是冬天发热,即发热而不头痛项强,皆非伤寒入卫之症,安得不变为亡阳之祸,非桂枝之过也。
或疑桂枝汤宜用而不用,以致传入于各经,而头痛项强如故,不识桂枝汤仍可用否?夫寒伤卫,而不速用桂枝以散表,致邪入于里,自应急攻其里矣。但头痛项强如故,此邪犹留于卫也,虽其病症似乎变迁之不定,然正喜其邪留于太阳之经,在卫而不尽入于里,仍用桂枝汤,而少轻其分两,多加其邪犯何经之药,则随手奏功也。不可因日数之多,拘拘而专攻其入里之一经耳。
或疑桂枝性热,麻黄性寒,性同冰炭,何以解太阳之邪,而仲景张公且有合用之出奇乎?曰:识得阴阳之颠倒,寒热之异同,始可用药立万,以名神医也。夫人身荣、卫之不同也,邪入卫则寒,邪入荣则热,正不可谓荣、卫俱属太阳,混看而不分别也。桂枝祛卫中之寒,麻黄祛营中之热。桂枝、麻黄合用,祛荣、卫寒热之半,又何疑乎。惟邪将入于营,未离于卫,或寒多而热少,或寒少而热多之间,倘分解之未精,治疗之不当,恐不能速于解邪,转生他变耳。然在仲景夫子,桂枝、麻黄合用,立方固未尝不奇而且神也。
或疑桂枝散寒邪,散卫中之邪也,一用桂枝,宜卫中之寒邪尽散矣,何以又使其入于营中也。似乎桂枝不能尽散卫中之邪也,不知可别有他药佐桂枝之不足乎?曰:桂枝散卫中之寒,吾虑其有余,而君虑其不足乎。用桂枝汤,而邪入于营者,非桂枝之不足以散卫中之邪,乃迟用桂枝,而邪已先入于荣中,桂枝将奈何哉。此伤寒之病,所以贵疗之早也。
或疑桂枝汤,伤寒症祛邪之先锋也,用之当,则邪易退,用之不当,则邪难解。首先用桂枝汤,何以使之无不当耶。夫治伤寒而不知症,用药未有不误者也。故古人有看症不看脉之论,然而脉亦未可不讲也。仲景夫子论症,未尝不论脉,而无如世人之昧昧也。读仲景夫子伤寒之书,亦何至首先用桂枝汤而有误者乎。南昌喻嘉言尚论仲景夫子伤寒之书,卓识明眼,超越前人,近今未有其亚,但其中少有异同,铎不揣再为辨论,庶可免舛错之讥,则自今以后,读伤寒之书,亦何至于昏昧哉。
海浮石(《日华子本草》)
海浮石分石花与浮石两种。石花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的骨骼;浮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石块。味咸,性寒。归肺经。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临床用名有海浮石、浮海石。
【本草汇言】
《日华子本草》:平,无毒。止渴,治淋。
《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平,无毒,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本草纲目》:浮石乃水沫结成,色白而体轻,其质玲珑,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席上腐谈》: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则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虚实之反若此。
消瘤瘿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
《本草乘雅》:顾浮石之浮水上,即火性炕之上炎。诗大雅云:蒸之浮之是也。若止渴治淋即湿者干之,干者湿之。若积块老痰,瘿疬疝瘕,砂石淋露,即去其坚刚,变其柔脆。随根身之缺陷,现四大之遍周,若以结治结,犹幻归幻耳。
《景岳全书》:味咸,性微寒,阳中阴也。善降火下气,消食,消热痰,化老痰,除瘿瘤结核,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消积块,软坚癥,利水湿、疝气,亦消疮肿。
《本草备要》:一名海石,泻火软坚。
咸润下,寒降火。色白体轻。入肺,清其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软坚。除上焦痰热,消瘿瘤结核。顽痰所结,咸能软坚。俞琰《席上腐谈》云: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木则浮,而南海有沉水香。虚实之反如此。水沫日久结成。
《本草求真》:[批]散上焦积热,软下焦积块。
海浮石专入肺、肾。即书所云浮石者是也。其石系水沫结成,浮于水上,故以浮名。色白体轻,味咸气寒。时珍曰:其质玲珑,肺之象也。盖既有升上之能,复有达下之力,其曰能治上焦痰热,目翳痘痈者,以其气浮上达之谓也;能治诸淋积块瘿瘤者,以其咸润软坚之意也。余琰《席上腐谈》云:肝属木当浮而反沉,肺属金当沉而反浮何也?肝实而肺虚也。故石入水则沉,而南海有浮水之石;木入水则浮,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虚实之反如此。至于实则宜投,虚则忌服者,以其忌有克削之气也。
《得配本草》:咸,寒。入手太阴经。除上焦之痰热,清膀胱之上源。消结核,止干渴。
得牙皂,治老痰横结;得通草,治疝气茎肿;得鲫鱼胆,治膈消;善饮水者。得金银花,治疳疮;得轻粉少许,麻油调,涂头核脑痹,枕后生痰核正者为脑,侧者为痹。煅研,水飞过用。
《本经疏证》:咸,寒。软坚润下,入肺止嗽,通淋,化上焦老痰,能消结核。
【现代药理研究】
海浮石有镇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钙,效果与蛇胆川贝末相似。
海蛤壳(《本经》)
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均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原动物喜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或近海的泥沙质海底。味苦、咸,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蛤壳、煅蛤壳。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阴痿。
《药性论》: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
《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胃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本草蒙筌》: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本草求真》:属利水消肿止嗽之品,然总不类牡蛎功专收涩固脱解热为事也。
【现代药理研究】
1.海蛤壳有抗肿瘤作用。
2.海蛤壳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文蛤提取物对受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环磷酰胺所致过高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3.海蛤壳有抗炎作用。
4.海蛤壳有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海金沙(《嘉祐本草》)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主产于广东、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排水良好的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味甘,性寒。归膀胱、小肠经。功效利水通淋。临床用名海金沙。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海金沙,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在二经血分者宜之。
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本草经疏》:海金砂味甘淡,气寒,性无毒。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乃手太阳少肠经药也。
简误:海金砂,性淡渗而无补益,大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本草蒙筌》:用为丸散,专利小肠。得栀子、牙硝、蓬砂,可共疗伤寒狂热。本注又云:小便不通脐下满闷者,用此一两,腊茶五钱,绝细研成,煎生姜、甘草梢,调下三钱。不通又再服之,旋可以取效。
《本草乘雅》:似金而体轻,似沙而质滑。草气之生沙,犹水体之成冰,合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主溺沙石者隙当。
宜入心之府,小肠经药也。小肠者,泌糟粕传大肠,泌水道输膀胱,止在而不盈,决渎以为量也。
卮子六出之冰花,对待热恼为清凉。蓬沙蓬转如轮,枢机迅捷。牙硝缘水火以为性,可从之以水逆之以火,亦可逆之以水,从之以火,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反佐以取之。
《景岳全书》:此草出黔中,七月收其全科,晒干,以杖击之,则细沙自茎叶中落。味甘性寒,乃小肠膀胱血分药也。善通利水道,解郁热湿热及伤寒热狂、小便癃闭肿满、热淋膏浊、血淋石淋、茎中疼痛,解诸热毒。或丸或散皆可用。
《本草备要》:通淋,泻湿热。
甘寒淡渗。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五淋茎痛。得栀子、牙硝、硼砂,治伤寒热狂。大热利小便,此釜底抽新之义也。
《本经逢原》:海金沙生于叶上,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伏二经血分者宜之,故小便热淋茎痛为要药,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本草求真》:[批]利小肠血分湿热。
海金沙专入小肠。味甘而淡,气寒无毒,为主通利小肠血分要药。凡小肠热闭而见五淋疼痛不止者,服之使热尽从小便而出。且于伤寒热闭,而见腹满狂躁,则当于此加栀子、朴硝、蓬砂投治,俾热亦从小便而出,此灶里抽薪之一义也。但肾脏真阳不足切忌。
《得配本草》:甘,寒。淡渗。入手足太阳经血分。去脐下满闷,消膀胱湿热。
得腊茶、生姜,治癃闭;得滑石、甘草梢,治膏淋;得栀子,治热狂;得白术、甘草、牵牛,治脾湿肿喘。
真阴不足者禁用。
《本经疏证》:海金沙无花实,其气专钟于叶,而成沙则不同,于吐其华而凝其元,惟得气之流散者以致其自然之化机而已。然如蒲黄而色黄赤,则有可参者,夫肾主水而脾主湿,是肾水之用寄于脾也,此其治必在于色黄者。小肠行水而合于心,心主血,血乃水之化,血和而水化自行,此其治必在于色赤者。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证,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乎?要知此物是于土中布其流散之用,而并达火之丽于土,以病于水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在,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而已。
《本草分经》:甘,寒,淡渗。专除小肠、膀胱血分湿热。治肿满,通淋。
【现代药理研究】
1.海金沙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2.抑菌试验证明,海金沙对多种致病杆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3.以海金沙、车前子为主药的尿路通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对泌尿结石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海桐皮(《海药本草》)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味苦、辛,性平。归肝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临床用名海桐皮。
【本草汇言】
《海药本草》: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日华子本草》: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赤目,煎洗。
《本草图经》: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续传信方》云:顷年予在姑孰,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刘禹锡《传信方》备有此验。修服一剂,便减五分。其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五钱,薏苡仁二两,生地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空心饮一盏,早、午、晚各一次,能令醺醺。此方不得添减。
《本草纲目》: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苦平无毒。去风杀虫。煎汤,洗赤目。
《本草经疏》: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带辛。气薄味厚,阴中阳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二经虚则外邪易入,为霍乱中恶,辛以散之。湿热内侵为疳匿,久痢,苦以泄之。又脾胃主肌肉,湿热浸淫则生虫而为疥癣,苦能杀虫,平即微寒,湿热去而疥癣除矣。其主漱齿洗目者,亦取其苦寒杀虫,辛平散风热之意耳,李珣以之治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之证,其为辛苦之剂无疑矣。
简误: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主霍乱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虫。渍酒治风蹶殊功,渍水洗赤眼神效。
《本草备要》:宣,祛风湿。
苦温,《经疏》云:应兼辛。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蹶顽痹。腰膝疼痛,《传信方》:海桐、薏苡各二两,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两,甘草五钱,生地七两,酒二斗浸。此方不得增减,早、中、晚饮,常令醺醺。疳蛪疥癣,目赤煎洗。牙虫。煎服或含嗽。
《本经逢原》:海桐皮能行经络达病所,治风湿腰脚不遂,血脉顽痹,腿膝疼痛,赤白泻痢,及去风杀虫。虫牙风痛,煎汤漱之。疳蚀疥癣,磨汁涂之。目赤肤翳,浸水洗之。此药专去风湿,随证入药服之,无风湿者勿用。
《本草求真》:海桐皮专入肝。辛苦而温,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直达病所。是以腰膝脚痛能疗,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脚气不肿者为干脚气,肿者为湿脚气。赤白泻痢能止;虫牙风痛,煎汤漱之能愈;疳蚀疥疮,磨汁涂之能消;目赤肤翳,浸水洗之能退。一皆风祛湿散之力。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成,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得配本草》:苦,平。入血分,行经络,达病所,去风湿,杀诸虫。
得蛇床子,擦癣虫。
血少火炽者禁用。
《本草分经》:苦,平。入血分,祛风去湿,杀虫,能行经络达病所,治牙虫癣疥。
【现代药理研究】
1.海桐皮具有镇痛、镇静作用。
2.海桐皮水浸剂(1:3)对多种致病癣菌及皮肤真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4 8:19: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