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他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诸家养生之说,其中关于老年养生保健,祛病强身,延缓衰老,在养性、食治、补益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论述。老年病的防治和老年养生保健,在近代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孙思邈的养生保健学说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至今仍有指导和实用价值。
人的寿命与衰老主要源自生命过程内在因素的变化,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能否延缓衰老与精、气、神有关。精、气、神之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资生的,精充气足则神全,神明亦有益于精充气足。精、气、神是生活的源泉,是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孙氏认为节护精、气、神是实现延年益寿的前提,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
对于如何节护精、气、神,孙氏也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方法,对于老年人更应加倍注意养护精气神,“老人之性,必恃其老,无有籍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既晓此术,当宜常预慎之。”故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这里所提的养老四要,旨在安神,神静则精气自不耗费,也不会去做那些费精神、花气力的事。老年人一定要学会自戒,改变那种“率多骄恣,不循轨度”的不良个性,消除不爱惜精气神的不良行为。保护精气神无论作为养生还是治病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孙思邈论述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先天不足
孙氏强调要坚持运动锻炼,形成习惯,自觉地持之以恒。对于具体的锻炼方法,孙氏也提出不少有益可行的方法。动静结合是孙思邈强调各种运动方法的核心,必须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寓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他指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调气补泻是静,静中寓有动;按摩导引为动,又以安神静志为前提,动中寓有静。”
孙思邈反对恣情纵欲,主张抑情,曾说:“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更为之……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皆为病本。”认为纵于情欲,为致病之本,少年时的放任,往往是老年虚衰的重要原因,“少年之时,乐游驰聘,情致放逸,不至于道,悠然自首,方悟虚生”,说明少年时便应注意养生问题。对于情欲的节制,孙思邈有十分形象的论述,《千金翼方》认为“人生大限百年”,如加以“节护”则可更长,或不加以“节护”,其消耗情况各不相同,“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小炷焚膏燃烧持久,大炷焚膏,熄灭必速,根据这一道理,孙思邈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即不使人体有过多的消耗损伤,就有可能延长寿命,符合“治人……莫若啬”[3]的原则。
内服药物以求祛病延年的方法,在医学史上有服食、服石、服饵、服药等不同称谓,这与服用药物的种类有一定的关系。孙氏对服石持批判的态度,故选用服食或服饵这一名称。孙氏肯定服食在养生中的积极作用,认为根据不同季节服用预防风疾、祛暑、补气、暖身之剂,是很必要的,认为不承认服食在养生中作用的看法是片面的。但孙氏对服饵的态度是慎重的,强调必须根据年龄、身体等具体情况加以判定,应有一定次序,遵守一定规律,指出“人体平和,勿妄服药”。
从外表上看,衣着与延年益寿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孙氏却深刻地揭示出二者连接点,并从身心两方面作出分析,提出衣着力求简朴、适应气候变化和清洁三个条件,认为这是达到精神愉快,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有利于保健需求的良方,说得十分深刻。
关于饮食与健康、疾病、延年益寿的关系,孙思邈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孙氏强调,人不可为食损命。他为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制定的食谱,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基本吃素,不可因有佳肴就临盘大嚼而损命。他强调“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在饮食习惯方面,孙氏提倡少量多餐,及时定时。强调食疗为良工,长年服饵之奇法,养生之极术。
居住条件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孙氏强调居处的环境选择,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也应把社会因素估计在内。“山林深远,固是佳境”,但独自居处,脱离社会群体,会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居处选择,“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这一要求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