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十二正经相交通的八个穴位,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有相会贯通的内在联系,故八穴能治奇经八脉病,又能治十二经病。如后溪穴通督脉,故在临床上可治疗脊柱疼痛,肥大性关节炎、颈部风湿病、落枕、颈椎病等;冲脉的少腹痛、痛经、疝气、附件炎,均可取公孙穴;胸闷、心烦、胃痛、呕吐常可取通阴维脉的内关穴等。由此说明八脉交会穴的理论,也是针刺肘膝以下腧穴,治疗脏腑及器官组织病变疗效显着的基因,充分体现了脏腑与腧穴相关学说的理论依据。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八脉交会穴是连接这一整体的据点,为增进疗效,常配对应用,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阴维脉,它不仅具有安神,镇静镇痛的作用,具能调节气血盛衰,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有调节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临诊配以辅助穴位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引起的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而致的心悸,胸闷诸症的治疗。用列缺穴配照海穴,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有宣散肺热,通利咽喉胸膈的作用,照海穴系阴跷脉所生之处,有通经活络,清热泄火,利咽喉,安心神的作用,用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咽炎。以上两对配穴,在针麻心内直视手术中按八脉交会穴的理论选取的一组穴位,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用外关穴配足临泣穴,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通阴维脉,有通经活络,疏风解毒的作用;足临泣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俞穴,通带脉,能清肝胆少阳之风热,集诸穴祛风散热之功为一炉,共同治疗风热袭肺引起的表热病。 二、善用针法,注重补泻 针法是用针刺治病的一种方法,针刺手法操作,不但与疗效有密切关系,而且在避免针刺中发生不应有的痛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针灸治病,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往往病人不很乐意接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的临床应用和发展,为能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在针刺进针的手法上进行潜心研究,自创一套无痛进针法,如(1)单手无痛进针法:用无名指先叩击穴位周围皮肤,此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主要应用于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2)双手无痛进针法;适用于全身穴位,意如《标幽赋》所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利用瞬间皮肤肌肉的反弹和张力的改变,使针尖迅速进入皮内;(3)改良型“套管进针法”;利用套管辅助进针,其目的在于利用套管的按压来减轻病人对疼痛惊恐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把针刺入皮肤,其次用套管进针,可以减少污染,让病人可以放心接受治疗。无痛进针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深受病家的欢迎。 针刺手法的灵活应用,在治疗上能增进疗效,在针灸临诊治疗中补泻手法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常用的有开阖补泻法;提插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五输穴补泻法。常用的是迎随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和五输穴补泻法,临诊治病常合理选用,灵活应用。在法国讲学期间,曾应用五输穴补泻法治疗一名昼夜呃逆不止达10天之久的患者,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施行补泻手法时要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机能状态,病因,病性等具体情况,作为补泻刺激量的选择。如老年人补量可大些,青壮年泻量可大些,幼儿刺激量宜小,迟钝时刺激量宜大,虚寒阴证者补量宜大,或加重灸,或置皮内针;实热阳证者泻量宜大,或用三棱针刺出血。总之,施行补泻手法要因人而宜,因症而施。 三、异病同治,一方多用 尽管病证繁多,方海浩瀚。根据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原则,把握病机,一方多用每每见效,在临诊治疗中,秦师酷爱应用补中益气汤。本方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而制订,方中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用人参、甘草、白术、甘温益气,补脾益胃;升麻、柴胡协同参、芪以升清举阳,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当归补血和营;陈皮调理气机。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 用本方的依据在于因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向称“后天之本”,脾与胃同居中州,相互依存;同时上与心肺,下与肝肾,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脾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之病亦能及脾,所以脾虚功能失常,往往可能产生全身病变,因此通过健脾益气,以恢复中气,不仅能协调五脏的关系,而且使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气运流畅,生机即随之旺盛,从而可以扭转病势,使多种疾病逐渐痊愈,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临诊施药本方被广泛应用于虚劳之症。 内病应用外治法是秦师治病的又一特色。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法独特,内容丰富,倍受历代医家所推崇。其方法是把药物应用于体表,借助药物的性能,或在药物上加热,使药物从皮肤表面或腧穴通过经络 外治法,因其施于体表,因此无副作用,方法简便,作用可靠。常用外治法,有哮喘方,降压枕、疼痛方、酒浸方、还有外洗方等。 (1)除痰平喘用外敷膏。本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病。以宣肺化痰,温肺化饮,补肺益肾,止咳平喘为常法,用辛温发散之麻黄、细辛、陈皮、半夏等平喘逐饮,根据症情分别加入附子、肉桂或黄芩等药加工成粉末状,用姜酒作佐剂做成外用药膏,敷贴于中层的督脉经的大椎到至阳穴,及膀胱经背俞穴的风门、肺俞、每周一次,每次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临床总有效率达到80%。此类病人大多为阴寒之邪阻肺,取“阳脉之海”的督脉经,旨在调动督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肺俞穴为肺气转输之处,用辛散、祛痰、平喘之药,外敷于此,以使药力透过肌肤,经穴位经络 (2)通络除痹,应用疼痛方。痹症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内因是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外因与风寒湿热四邪关系甚为密切,由于风寒湿之邪,侵入肌体,使得关节局部疼痛难忍,屈伸不利,风寒湿邪留滞关节,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是痹症的关键,因此用散寒化湿,活血通络的中药研成粉末,佐以姜酒,调敷局部,以祛除凝滞在局部的寒邪,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在临床应用中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平肝潜阳,外用降压枕。高血压病,临床上常用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病因繁杂,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高级神经中枢调节障碍引起,特别是精神神经紧张引进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是形成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血压病,大多是肝肾不足,肝阳上亢选用了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的中药配方 五、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数发生于中年和老年人,病人常不能安卧,纳谷不香,甚时张口不能,痛苦万分。该病归属于“偏头风”、“面痛”、“面风”,范畴。本病是由于风邪外袭或肝失调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面部经络 六、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也称为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重要症状的一种疾病,通常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治病原则,本病的病机,初起因颜面经络 针刺治疗以痛为输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施治方法。根据辨证归经按经选穴。面为阳明之乡,凡患侧露睛流泪,口眼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者,则取手足阳明经穴,如承泣、四白、迎香、颊车、下关、合谷;症见额纹消失,腮颊板滞,乳突疼痛者,则取手足少阳、太阳经穴,如阳白、攒竹、颧髎、翳风、风池等穴。其次在病程超过3个月的病人,应进行双侧治疗,应用针健侧,灸患侧的方法。经络 七、面肌痉挛 本病常表现为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治疗上颇为棘手,属难治性病症之一。症归“肝风内动”范畴,因风具有动摇的特性,常表现为面颊部肌肉抽搐。患者常痛苦不堪,且抽动经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本病的发生都与用脑、用眼过度及精神因素有关。暴病为实,久病为虚。实证都为肝风内扰,虚证则为肝血耗伤,导致血虚生风而抽搐;肾阴亏损,肾水不能涵木,而致肝阳偏亢,化风内动;肝肾阴亏于下,肝阳暴张于上,血随气逆,挟痰窜入经络 八、震颤麻痹症 震颤麻痹症以肢体震颤,肌强直及运动减少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本病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发病,又称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氏综合症。治疗以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为主。虽可取得近期疗效,但不能阻止本病的自然进展趋势,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本病病机是肾精不足,阴血亏损不能上充于脑,滋养脑髓,因“肾主骨生髓”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肝的阴血赖于肾的阴精,如果肾的精气阴液虚衰,则容易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和肝风扰动。本病之所以难治,常因本病患者年事偏高,先天之本已衰,因此提出本病的治疗以补肾益精,平肝熄风为主。方法是用针药结合,内服以杞菊地黄汤为基本方,加黄芪、党参、茯苓以补益肾精;天麻 九、湿疹治疗四法 祖国医学中属于《杂疮毒门》类中的“黄水疮”“浸淫疮”等一类,其主要病机湿热蕴阻肌肤,或禀赋不足,易招湿热流注,在治疗法则上多以清热利湿化痰为主,然而湿疹极易复发,在西医和中医界均感棘手的难治病,用疏风透发,气血二清,利水渗湿,杀虫止痒四法来治疗顽固性湿疹常见可喜疗效。 ①疏风透发,突出透字 湿疹患者在欲发未发之时,重用麻黄、淡豆豉以透发,偏寒型者和麻黄,偏热型者用淡豆豉,使蕴匿肌肤之中的湿热,得以透泄,而后用药在外歼灭之,称之为“欲擒故纵”之法。 ②清热强调“气血二清” 湿疹反复发作发病十余年,多者几十年,用药特点是以鲜生地、丹皮、赤芍以凉血,重用生石膏以清气分之热,常配以生大黄,通腑泄热,起“斧底抽薪”助清热凉血之作用。 ③利水收湿,强调内外合治 患者皮疹为多数密集型粟粒状的小丘疹,小水泡,搔抓后出现明显点状渗出,局部可出现糜烂皮损,浆液不断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秦老认为湿毒夹热,蕴于肌肤,非一般利水收湿所能奏效的,当用利水收湿内外合治。内服常用茯苓皮、葫芦壳、苍术苦参、黑丑白丑等。外用黄连 ④杀虫止痒,倡用酒精方 湿疹给予患者最大的痛苦是剧烈的搔痒,湿疹剧烈的搔痒,以至出现皮损渗出,慢性期可见表面粗糙脱屑,或见皮肤增厚。秦老认为,湿热郁久而生虫,用中药斑毛,大枫子肉,土槿皮、苦参、蛇床子等药,用55%度的白酒浸一天,以取药酒 十、"开四门”治疗肠胃炎 所谓“开四门”是以针刺脐周的四个穴位而命名,即中脘、天枢(双)、关元,采用温针灸 如一女病人,由于过食生冷,引起腹痛、腹泻、大便日行5~6次,秦老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施泻法后温灸三壮,每天一次,二天腹痛腹泻即止,大便恢复正常。 大黄,将军之称,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和肝经,有攻下、泻火,清热燥湿、逐瘀活血的作用,而秦老用大黄取其能通腑逐瘀之功能,在临床上展开应用,凡见脉实者,均可用大黄,则便实用生大黄,便软者用制军,不拘泥只用其清热攻下,逐瘀之作用,他用大黄平胃降逆,通利气机,化痰下气,调利水谷等。 平胃降逆:秦师在临床诊治胃脘病中,见于胃窦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而临床表现为胃气上逆、嗳气、欲恶、呕吐等证状,秦老投大黄重在泻下导滞,和胃降逆,通腑降逆下气之法,以治其证。制军、槟榔通腑降逆,其制军用量在6~9g之间。 消痰下气:秦师投大黄消痰下气,常用于老慢支、顽痰不化者。秦老除用二陈汤化痰,再则就是生大黄、黄芩,此非清热之意,而是逐痰之用。本草纲目有记载,用大黄、黄苓、沉香、青礞石煅红共研末为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患者服后确是先通大便,后下痰涎,用之痰逐日渐少。再则,投大黄治之,乃取其苦寒泄热之性肺与大肠相表里,使肺热藉肠道下泄,则肺气得以通降,病体逐日康复。 通利气机:大黄通利气机,是本草纲目李时珍所言,秦老运用则得心应手,秦老用大黄通利气机,导气下行,以助开窍。以制军其“通宣一切气机”,导气下行,配菖蒲宣气开窍,一升一降,一宣一泄来开耳窍,此用法确为秦老的独特之处。 通利水谷:秦师用大黄通利水谷,是以荡涤肠胃之宿垢,滞除而醒胃,恢复中焦的水谷通利,调中化食。秦老用大黄是泻下导滞以除宿食。佐以健胃,从而达到通利水谷,增进食欲之作用。 皂角刺、穿山甲: 二者均有消肿透脓之功,是秦师治疮痈的常用对药。皂角刺能消肿散结,拔毒透脓,用于疮疡初期和脓熟不溃,穿山甲,《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平,气腥而穿,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正是取其此意,秦师临诊治疗疔疮疖肿,尤其在白血病并发肛痈的病人,尤为屡用,皂角刺配穿山甲,相须为用,其奏消肿透脓之功。 全蝎、蜈蚣: 均为虫类药物,为秦师在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动风之症,中风后遗症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常用之药。全蝎、蜈蚣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痉,化瘀活血,通络祛邪,消肿止痛。秦师临症常配用天麻 乌梢蛇、金钱白花蛇: 为蛇科动物。秦师认为乌梢蛇善透骨搜风,消肿解毒,能治手足麻木,骨节疼痛,起萎疗瘫,多为偏寒所用。白花蛇性温,善搜风通络,有外达皮肤,内通经脉之效。秦师应用二蛇为主,治疗痿症、痹症、中风后遗症。在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也为常用之品,临床常为研粉吞服为多。 柴胡、升麻: 柴胡气味俱轻,具阳升之性,能引中气达于上。秦师认为,柴胡临床常用于肝胆疾病,用于疏理气机,柴胡能泻实又能补虚,治实能使在半表半里病邪引而出之,故能疏邪解表;助阳补虚,能使下陷之清气得以升提。正如,李东垣所曰:“升也,阳中之阳”。“柴胡一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陷,乃补上气从阴引阳气”。升麻有升阳发表透疹解毒之功。秦师临诊常用二药相配加黄芪、党参、当归 木香、黄连: 木香味辛温,能行气止痛,温中和胃。《本草求真》:“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秦师临诊用药屡用黄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