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病因病理 从整个发病过程看来,白血病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初期以实为主,后期以虚为主。 治疗方法 2.辨证与辨病结合 辨证是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按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是根据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检查所见,治疗中加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对本病的治疗可用一些抗白血病的中草药,白细胞、血小板过低者,加一些提升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中草药。治疗中要体现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3。中西医有机结合 对合并用西药者,要注意做到中西医有机结合。 (二)对白血病本病治疗 (1)解毒抗痛:根据本病的病因为邪毒,性质属恶性肿瘤的认识,可有选择地使用解毒抗癌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山豆根、黄药子、山慈菇、墓头回、七叶一枝花、猫爪草、农吉利、鸭跖草、猪殃、蟾酥等。 (2)活血化瘀:瘀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也有瘀血的临床表现,故应进行活血化瘀治疗。此法与解毒抗癌结合,主要用于诱导缓解。常用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归尾、赤芍、川芎、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血竭、土鳖虫、五灵脂等。方剂可宗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加减。 (3)益气补血:气血两虚是本病常见的症状,故须益气补血。补气包括补脾,补血包括补心和养肝,可用于贫血较重者。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白术等;补血药有当归、熟地、白芍、丹参、阿胶、紫河车等。方剂可宗八珍汤、保元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加减。 (4)滋阴助阳:阴虚或阳虚,也是本病的常见症状,阳虚尤为多见。滋阴助阳主要用于有这类症状者。滋阴药有:熟地、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天麦冬、龟板、鳖甲、桑椹等;助阳药有: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少数可用桂、附。方剂可宗左归饮、右归饮、封髓丹、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以上四法,根据病程的阶段和症状表现的不同,按病辨证用药,既可联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也有采用分型论治者,但分型少不能概括,分型多又嫌繁琐;分型方法可按病因、气血、脏腑、阴阳等法,很不统一;况病可以变化,分型不能恒定;型与型之间常有交叉。这是分型论治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分型难统一,病型又可变,但其治法,攻邪常以解毒抗癌、活血化瘀为主,扶正常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为主,此四者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其他多是因兼症而用药。 2.单验方 (2)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的单位用雄黄,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用当归芦荟丸、青黛,治疗慢粒,均有效果。 (3)治恶网:江西及苏医用杀癌七号方(龙葵、薏米仁、黄药子、乌梅、甘草、白花蛇草、三七)有效。 3.生物碱:从中草药提取的生物碱有喜树碱、野百合碱、三尖杉酯碱等,可治急性白血症。 (三)对发热的治疗 1.感染发热:起病时多有恶寒,或有寒战,身痛,热度较高,有感染部位的局部症状,可找到感染灶。总的治疗原则,在表者宜解,在气分者宜清、宜下,在营分、血分者宜清、宜凉。由于本病正气多虚,故宜注意扶正。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常可选加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体等。感染发热,根据感染部位选方用药很重要。如:感冒发热:偏热者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偏寒者用荆防解表汤加减。 咽部感染:常用药黄芩、元参、蚤休、金果榄、山豆根、牛蒡子、马勃、桔梗、生甘草;方剂可宗普济消毒饮;局部吹冰硼散或服六神丸;用板蓝根及蒲公英各一两,煎汤含漱,为便于保存,可加防腐剂。 肺部感染:常用药石膏、黄芩、鱼腥草、苇茎及止咳化痰药;方剂可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加减。 泌尿系感染:常用药知母、黄柏、栀子、瞿麦、扁豆、车前草、滑石等;方剂可用八正散、萆解分清饮加减。 肠道感染:常用药黄连、黄芩、秦皮、白头翁、广木香、槟榔、马齿苋等;方剂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丸加减。 软组织感染:常用药蒲公黄、紫英地丁、银花、连翘、败酱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丹皮等;方剂可用黄连解毒扬。五味消毒饮加减;局部外敷如意金黄膏,或化毒散加鲜芦荟汁。肛门处感染用九华膏外涂。 败血症:主方用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并须注意益气扶正。 2.邪毒内发:主要指白血病本身所致的发热。其特点为发热,在白血病病情恶化时出现,骨痛及胸骨压痛明显,找不到感染灶。治宜清热解毒化瘀,药用银花、连翘、板蓝根、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蚤休、半枝莲、桃仁、红花、赤芍等。 3.阴虚发热:表现低热,手脚心热,午后为甚,盗汗,贫血,口渴思饮,大便干,或有舌质、舌尖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药用当归、生地、熟地、女贞子、地骨皮、银柴胡、青蒿、鳖甲等;方剂可用清骨散、青蒿鳖甲汤加减。以上三种发热类型可合并存在,治疗时也可并治。 (四)对出血的治疗 对出血的治疗有些共同的原则,如上部出血宜引血下行,可加牛膝、降香、赭石;下部出血宜升提固涩,可加升麻、柴胡、煅龙牡;出血时宜止血,出血多者血止后宜益气、补血、滋阴,作善后调理;血与气有密切关系,止血时须兼顾气,以免气虚虚脱,继而亡阳。 止血之法,要根据出血病因用药,最好病因与出血部位合参而用药,今分述于下: 1.按出血病因用药 (1)血热引起者:上部出血属热者多。出血多为暴起,血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身有热象,实热者多见高热、苔黄,虚热者多见低热,或仅手脚心热而体温不高,舌质红。共同治法宜清热凉血止血,药物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栀子、茜草、藕节、犀角(可用广角或水牛角代),通治方用犀角地黄汤,属实热者应加清热解毒之品,属虚热者应加滋阴清虚热之品。 (2)气虚引起者:多见于下部出血。出血多渐起,血量一般较多,血色淡红,伴有气短、乏力、多汗、脉弱等气虚症状,治宜补气摄血,药物有黄芪、党参、人参、白术、山药、甘草、黄精、大枣等,再加止血药,方剂有归脾汤、参术苓草汤等止血药。 (3)瘀血引起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其例。出血渐起或聚起,出血范围较广,血色紫暗,皮肤有紫黑色斑,或溶合成片,胸骨压痛及骨痛明显,肝脾肿大,舌质紫暗。治宜化瘀止血。药物如:蒲黄、五灵脂、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药、茜草、旱莲草、三七等。方剂可用失笑散、桃红四物汤加止血药。 2.病位与病因合参用药 (2)鼻衄:肺热引起者,宜泄肺清热,用桑菊饮加丹皮、茅根之类;肝火引起者,宜清热凉血,用玉女煎加减。也可用棉花沾矾水或黑山栀粉塞鼻,出血多者用填塞法止血。 (3)齿衄:阳明热盛者,宜清胃泻火,用加味清胃散;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茜根散加减,简易方:五倍子或地骨皮一两,煎水300毫升,含漱。 (4)吐血:胃中积热者,宜清胃泻火,佐以止血,用泻心汤合十灰散;肝火犯胃者,实火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虚火宜养阴清胃,用玉女煎加减。简易方:白芨、三七研面调服;也可用紫珠草二两煎汤服。 (5)咳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火,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散加减;风热伤肺者,宜清金润肺,凉血止血,用桑杏汤加减。简易方:卷柏二两,水煎服;也可用白芨研细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 (6)尿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实火亢盛者,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或导赤散加黑山栀、瞿麦、琥珀等;脾肾两亏者,宜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用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加减。简易方:白茅根二两、大小蓟各一两,煎汤服。 (7)便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用归脾汤加减;湿热伤络者,宜清热化湿,用赤小豆当归散合地榆散加减;或用槐角丸。简易方:臭椿根皮一两,乌梅三钱,煎汤服。 (8)月经过多: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兼以止血,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阿胶、仙鹤草、煅龙牡、旱莲草等;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简易方:血涂炭或棕榈炭四~五钱,研末分三次冲服;或用贯众炭一两、海螵蛸四钱,共研细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 (五)对骨髓抑制的治疗 (六)对口腔溃疡的治疗 (七)对脑膜白血病的治疗 山西医学院认为脑膜白血病多因邪毒内蕴,蒸灼肝胆,厥阴升腾,上扰清空,治宜平肝降逆,变用羚羊角、生石决明、天麻、牛黄、白僵蚕、白蒺藜、钩藤、橘络、琥珀、青龙齿、黄连等,对降低颅压、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沈阳医学院二附院,用益气补血、滋补肾经为主,对降低颅压也有一定效果;首都医院以滋阴镇肝熄风法,药用当归、赤白芍、钩藤、天麻、全蝎、地龙等治疗一例急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辨病用药参考 又用细胞呼吸器筛选42种,其中抑制作用较明显者有:千金子、羊蹄根、403(狗百草、景天三七、土大黄)、蟾酥、臭灵丹、猫爪草、半枝莲、蛇舌草、蛇大谷等。 (2)浙江医大附一院与浙江中医研究所用萤光显微镜筛选了127种中草药有抗白血病细胞作用,其中抗白指数在25或以下的有19种:鸦胆子、马勃、蛇花藤总生物硷、萑舌黄杨、马兰根、白药脂、墓头回、三十六荡总生物硷、人中白、杏香兔儿风、马钱子、干蟾皮、葫翟、氧化苦参硷硫酸盐、胡黄连、红花、紫藤、复方小春花及狼毒。抗白指数稍超过25的有10种:狗舌草、鱼草根、斑蝥素、复方金丝桃、博落回硷、桑黄、肿节风注射液、白头翁、复方墓头回及野百合硷。 (3)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用L615小鼠白血病模型筛选201种中草药,其中抑制率达20%以上者有:喜树根、棕树子,石粟子、猪殃殃、鸭跖草、乌骨藤、水杨梅根、断肠草、吉莉、蛇泡勒、玉簪、蛇见怕、凤尾草、寮刁竹。筛选70种中草药复方,发现的有效药物有:徐长卿、寮刁竹、魔芋、三义箭、蛇见怕、洋八角莲、水八角莲、千打捶、子午莲、黄毛儿草、青竹蛇、把天门、白面水鸡、松肉皮、矮树樟。 2.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 (2)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野菊花、白头翁、马齿苋、鱼腥草、仙鹤草、千里光、紫金牛、筋骨草、地锦、瞿麦、篇蓄、牛蒡子、葱白、律草、辣蓼、马鞭草、鸭跖草、金沙藤、海金沙、鬼针草、山葡萄、虎杖、救必应、白英、龙葵、蛇毒、大黄、公丁香、两面针、大小蓟、侧柏叶、苏木、紫珠草、麻根、毛冬青、冰片、鸡血藤、五倍子、乌海、山萸肉、玄参、麝香。 (3)抗白色葡萄球菌:木香、侧柏叶、诃子、麦冬。 (4)抗甲型链球菌:野菊花、金银花、黄芩、三颗外、鱼腥草、紫珠草、冰片、丝瓜藤。 (5)抗溶血性链球菌:野菊花、虎杖、诃子、金沙藤、鬼针草、山葡萄、大叶桉、救必应、两面针。 (6)抗肺炎双球菌:野菊花、马齿苋、侧柏叶、苏木、冰片。 (7)抗大肠杆菌:野菊花、马齿苋、地锦、公英、马鞭草、大叶桉、救必应、龙葵、黄芩、瓜蒌、扁蓄、大黄、广木香、仙鹤草、大小蓟、丹参、白芍、麝香、大蒜、乌梅、麦冬、半枝莲、败酱草、苦参、竹茹。 (8)抗绿脓杆菌:五倍子、诃子、夏枯草、金银花、白头翁、黄芩、大黄、地锦、海金沙、筋骨草、大叶桉、救必应、白英、龙葵、蛇毒、扁蓄、瞿表、大蓟、乌梅、五味子、白芍、玄参。 (9)抗变形杆菌:银花、大叶桉、诃子、龙葵、半技莲、辣蓼、瞿麦、公丁香、花椒、丹参、白芍、麦冬。 (10)抗白色念珠菌:黄柏、黄芩、山豆根、枯矾、土槿皮、川楝子。 3.对血液系统有作用的中草药 (2)增加白细胞:人参、西洋参、鸡血藤、丹参、麝香、穿山甲、虎杖、石苇、乳香、没药、五灵脂、蟾酥、抽葫芦。 (3)降低白细胞:犀角、四叶参、雄黄、龙胆草、贯众、马鞭草、忍冬藤、青黛、寒水石。 (4)升高血小板:当归、白芍、生熟地、山萸肉、紫河车、龙眼肉、连翘、红枣、大黄、羊蹄、牛膝、三七、景天三七、白芨、金丝莲、雪见愁、黄柏、花生米衣。 (5)对化、放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有治疗作用者: ①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黄芪、党参、白术、太子参、当归、阿胶、蟾酥、穿山甲、龟板胶、丹参、鸡血藤、生熟地、冬虫夏草、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补骨脂、女贞子、石苇、灵芝。 ②血小板减少:太子参、五味子、抽葫芦、鼹鼠粉(地老鼠)。 (6)止血机理不同的中草药: ①缩短出、凝血时间而止血:旱莲草、血竭、紫珠草、仙鹤草、三七、羊蹄、牛膝、薯莨(红孩儿)、白芨、黄草根、槐角、槐米、白茅根、荆芥炭、生地、艾叶、大小蓟、地榆、侧柏叶、筋骨草、血余炭、藕节、莲房、芥菜、贯众、丹皮、鱼腥草、补骨脂。 ②收缩毛细血管而止血;三七(低浓度收缩,高浓度扩张)、马齿苋、救必应(并能缩短凝血时间)、花生衣、地榆、艾叶(煎服不宜量大,慎防内脏出血)。 ③增加凝血酶元而止血:仙鹤草、玉米须。 ④增加血小板而止血:三七、紫珠草、仙鹤草、花生衣、白芨、狗脊、肉苁蓉、大黄、抽葫芦、木耳、丹皮。 ⑤含有钙盐、缩短复钙时间而止血:乌贼骨、花蕊石、赤石脂、龙骨、牡蛎、海浮石、龟板、苏木、琥珀。 ⑥收敛止血——含有鞣酸及衍生物:五倍子、地榆、藕节、侧柏叶、槐花、槐角、旱莲草、紫珠草、仙鹤草、地锦、老鹤草、贯众、棕榈炭、茜草、麻根、石榴皮、杜仲、炒大黄。 ⑦改善凝血因子的缺陷:花生衣。 ⑧机械性止血:马勃。 ⑨炭类止血:百草霜、血余炭、炮姜炭、川芎炭、荆芥炭、棕榈炭、蒲黄炭、陈皮炭。 (7)抗凝血:海藻、水蛭(水蛭素)。 4.对肝功能有作用的中草药 (2)降低血清胆红素:茵陈、栀子、大青叶。 (3)降低转氨酶:五味子、当归、灵芝、龙胆草、丹参、柴胡、连翘、甘草、莶草、鸡内金、大青叶。 (4)降二絮:当归、丹参。 (5)增加血清白蛋白:大枣、广郁金、党参、白术、肉桂。 总之,中医中药对白血病的治疗,是有一定疗效,发现了不少的苗头,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成绩。我们应继续努力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不断总结经验,并要加快中西医结合的步伐,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规律和有效方法,来提高疗效。 |